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內蒙古二人臺是什麽時候興起的?

內蒙古二人臺是什麽時候興起的?

說起內蒙古的音樂藝術,人們自然就會想起蒙古族的長調、短調、呼麥、馬頭琴等藝術形式。很少有人提及其他。但在遼闊的內蒙古草原上、水草豐茂的黃河兩岸還盛開著壹朵塞外奇葩,人們卻知之甚少。它就是被人們稱為塞外山丹花的二人臺。二人臺是偉大祖國藝苑裏的壹朵絢麗多彩的山丹花。它具有濃郁的山野風味和濃重的泥土芳香。它是蒙漢人民***同鑄造的藝術結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二人臺藝術記錄了蒙漢人民群眾自己的奮鬥經歷,敘述了他們的生活遭遇,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關於二人臺藝術的形成,壹直以來眾說紛紜,壹種說法是產於山西河曲、陜西榆林,壹種說法是產生於內蒙古土右旗、托縣壹帶。那麽二人臺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目前,存在這壹劇種的省份主要有山西、陜西、內蒙古、河北、寧夏五個,其中爭議最大的兩個省份是山西與內蒙古。通過資料記載與走訪我們會發現,二人臺藝術是博采眾家之長的,源於山西(民歌),形成於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戲曲),發展在蒙、晉、陜、冀、寧五省區,融歌舞、曲藝、音樂、戲曲為壹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長城內外、大青山兩麓與黃河中上遊兩岸,是二人臺滋生的土壤。二人臺藝術的形成(壹) 人口遷徙形成內蒙古二人臺藝術的雛形無數唱詞記載了人口遷徙的過程,如《走西口》“鹹豐正五年,山西省遭年限”。走西口就是當時人口遷徙的縮影。其實由於自然災害、爭戰等原因歷史上出現了“湖廣添四川、廣東福建下南洋、冀魯豫闖關東、晉陜走西口”四大人口遷徙。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地處黃河兩岸蒙古族聚集之地。土黙川、河套壹帶水草豐美、資源豐厚、土壤肥沃、人煙稀薄,晉陜災民大多遷徙至此謀求生機。其中遷徙之中不乏有小商小販、藝人匠人,同時也就把各地的民間小曲、秧歌、高蹺、社火等文藝形式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經過多年的磨合通過文化滲透與積澱將蒙漢文化緊密的融合在壹起。這種融合後的藝術形式漢人稱作“坐腔”或“坐唱”,蒙古族則稱為“蒙古曲兒”。例如:《阿拉奔花》《喇嘛蘇》《四公主》等,就是二人臺的1 雛形。所以說:“二人臺來源於山西,形成於內蒙古”。二人臺藝術是人口遷徙而形成的藝術。(二) 內蒙古二人臺的藝術形式,體現了內蒙古藝術元素內蒙古二人臺音樂包括:唱詞、唱腔、唱法與牌子曲、樂器、打擊樂幾個方面。唱腔有近百余首,其中70首唱詞保留較為完整(含牌子曲在內),它們依據旋律的節奏速度又分為:亮調、慢板、流水板、快板等板式。根據不同的情境,設置板式來渲染烘托氣氛。二人臺常用的是五聲音階,常用的調式采用徵調式和商調式,宮調式次之,羽調式較少,角調式只在調式交替的片段中出現。二人臺的唱腔旋律節奏往往突起突落,大升大降,並靈活廣泛運用了壹些裝飾音,使用虛詞、虛字和襯字,使行腔完美並富有濃郁的鄉土特色。二人臺的唱詞多以“四季”“五更”“十二月”等時令順序作為框架,通過人物來敘述內容,唱詞多以方言為主。句式大致分為五字、七字、多到十幾個字,唱段可分為兩句、三句、四句、多句為壹整版,壹曲壹目、專曲專用,其中多個曲目中都涉及到了內蒙古。如:《五哥放羊》中:“十二月整壹年,五哥放羊回家轉,算盤壹響卷鋪蓋,兩眼流淚回毛岱。”其中毛岱則是內蒙古土右旗的壹個小地名。唱詞往往細膩、風趣。如:描寫女子“黑靛靛的頭發,白淩淩的牙”,“白胳膊膊、紅指甲甲”,而且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景進行即興填詞。蒙漢人民長期***同勞動、生活、婚配(《東華錄》載:光緒十四年四月,土默特部(現呼和浩特市與包頭的中間地帶)蒙古人民其食宿起居,竟與內地漢人無異。)逐漸形成某些***同的審美觀念和民間藝術形式。因此,在小曲坐腔形式中,為適應蒙漢人民的欣賞需要,往往將蒙漢語摻雜在壹起演唱,這種被稱為“風攪雪”的藝術表現方法為加強民族團結,增進彼此間思想、感情、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畢竟因為蒙漢語系不統壹,在廣泛的交流融匯中仍有許多優美動聽的蒙古族民歌得不到傳承,久而久之歌詞失傳,而變成僅供樂師演奏的絲弦曲牌。如:《巴音杭蓋》《四公主》《古魯奔巴》《柳腰經》等。二人臺的伴奏樂器:(俗稱“三大件”)即枚(笛子)四胡、揚琴。另外加打擊樂梆子和“四塊瓦”。其中采用傳統八音揚琴,擊奏不過欄(碼條),自然配器。(三) 二人臺藝術的傳播那些曾經來到內蒙古的移民,通過在內蒙古的生活學會了幾首蒙古族民歌繼而返回故裏去創造二人臺。比如:河曲的樊二倉、樊六,麻地溝的丁喜才能在當地傳習二人臺技藝。當時二人臺是壹種非常原始、簡單甚至粗俗的的民間藝術。最初從事這項活動的人,是為糊口度日的流浪漢根本談不上“藝人”。特別是京綏鐵路通車以後,從民國4年到14年的十幾年間,京綏鐵路沿線並長城以北、河套平原村落星羅棋布,人口成倍增長。山西為例,民國2年(1912年)統計19萬人,到民國38年(1949年)剩8萬人,這些人大部分遷到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給二人臺藝術的文化融合與文化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將山西、陜西、寧夏、河北的社火表演形式帶了進來,經過融合使單調的曲藝形式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據說:首先在薩拉旗縣、托縣河口鎮將小曲改為演唱形式。表演者為二人、也有壹人者,並開始有了“醜、旦”之分。壹個新劇種的形成是有地理環境、人口環境、語言環境、經濟環境和文化環境等諸多因素綜合決定並形成的,不是壹兩個藝人、壹兩個團體所能做到的。它是壹個文化傳播的過程,藝術融合的結果。二人臺的美學特點隨著人們審美的提高,內蒙古二人臺已不單是“擺地攤”“打玩意”的農耕文化,而是壹個具有系統的、專業的藝術文化形式。在黨的關懷下,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戲曲形式。該藝術也進入了壹個嶄新的發展時期,演出形式豐富多彩、靈活多樣。二人臺這2 朵塞外奇葩也越開越艷,隨著改革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壹) 音樂美學的特點音樂美學是以研究音樂藝術的美學規律的,主要體現音樂美學本質、音樂的價值和功能,創作、表演和欣賞中的美學問題。 (1)韻律美:內蒙古二人臺的唱腔音樂講究“大彎大調”的表現形式,充分體現了內蒙古的遼闊高遠、高曠,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動人心弦。眼前仿佛展現出春光萬裏、千裏草場的繁榮景象。表現了音樂與自然、天人合壹的思想境界。(2)音樂美:在唱詞的設計上充分的使用了“賦、比、興”的寫作手法,語言純樸自然、朗朗上口。巧妙的運用了誇張、概括、細繪精描、反復等修飾方法。即做到了渲染時的潑墨揮毫,也做到了概括時的“惜墨如金”。(3)行為美:通過不斷地學習借鑒與審美的提高,內蒙古二人臺已將壹些原始的段子給予了修改和凈化“棄其糟粕、取之精華”使劇本成為真正的“綠色文化”,對教育下壹代的學習和成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如:《接婆婆》、《眊親家》等戲曲都是通過壹正壹反兩種角色談及倫理、孝道,真實的反映了人們生活中的“假惡醜”,弘揚“真善美”。(4)表現美:內蒙古二人臺源於山西(民歌),形成於內蒙古(戲曲)。它融合了戲曲、舞蹈、雜技、武術等眾多姊妹藝術。既有戲曲中的手、眼、身、法、步又結合了舞蹈的技巧,同時還融入了蒙古舞的抖肩等動作,表現特點大方、舒展、細膩、流暢。道具使用大秧歌中的手絹、扇子、霸王鞭、紅綢子載歌載舞、樂舞並重,戲通過舞來表達、舞在戲中展現。色調鮮艷、動作火爆,給人視覺上壹亮的感覺。如:火爆曲子《掛紅燈》、《打金錢》、《五哥放羊》等。二人臺藝術,完整的記錄了當時蒙漢人民文化交融的全過程與生活狀況,同時記載了蒙漢人民艱辛的生活遭遇和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向往。可以說:二人臺藝術就是壹部歷史的“活字典”。讓人們更好的了解過去、展望未來。給人壹種精神的寄托和美的享受。二人臺藝術的發展二人臺隨著不斷的充實和無數老藝人的改革,已發展成為壹種劇種。又根據不同的風格分成東路二人臺、西路二人臺。在坐腔的基礎上又增加故事情節、演員的對白等,加強人物性格的表現,使之更具有戲劇性。從農村開始轉向城市,演員的角色分配也更加清楚。伴奏樂器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其他民族樂器以至西洋管弦樂器,又從其它劇種中引進成套的打擊樂器和鑼鼓經。服裝、燈光、道具也應有盡有。既不失“古香古色”又五彩紛呈。藝術造就演員、演員發展藝術。在雲雙羊、樊六的基礎上,又湧現出大批優秀藝人和青年藝術家,如周治家、計子玉、郭有山、劉銀威、高金栓、亢文彬、任粉珍、王建國、許月英、武利平、王掌良、苗俊英、霍半柱等。其中,霍半柱與喬二麗合演的《打金錢》又將霸王鞭的打法及托舉動作給予了創新和改革,由傳統的單鞭改為雙鞭,戲曲身段中融入雜技、武術和蒙古舞的元素,使該劇更加新穎、獨特。劇目也開始繁多,曲牌也更加充實。新創劇目多跟隨時代節拍。如:《摘花椒》《賣碗》《探病》,其中反映四川女子(鳳梅)被騙,被人販子賣到內蒙古,走投無路與光棍漢(黑狗)發生戀情,組成美滿家庭的現代戲《光棍漢與外來妹》;展現內蒙古人民學習科技,建設家鄉的好領導為題材的《青山路彎彎》;嶽父貪圖小便宜,將米湯摻進麻油裏出賣,賣給未過門的女婿,女婿又將油送給嶽父,演繹了壹場鬧劇的《賣油》;以宣傳自由戀愛、計劃生育為題材的《五不楞相媳婦》等壹系列戲曲。即豐富了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百姓的思想意識,真正做到了“來自百姓、服務百姓”。內蒙古二人臺存在的幾點問題(1) 創作隊伍老齡化、缺乏精品3(2)新老演員青黃不接、演員斷層(3)培訓基地缺乏、師資力量薄弱(4)語言局限、市場狹窄基於上述問題,提出我的看法(1)培養新生力量,充實加強創作隊伍。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法廣泛吸取素材,深入生活、實際體察、采集來自基層的有血有肉的生活素材,進行加工提煉、打造精品。(2)現在的二人臺急需壹批有文化、有知識、有專業的藝術人才。不拘壹格從藝術院校和社會青年中進行選拔、統壹培訓,充實專業劇團。擇優錄取、吐故納新,保持專業團體的新鮮血液,應急演員斷層、青黃不接問題。(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要學專業的同時更要加強文化課程的學習。(4)內蒙古二人臺多采用方言形式表演,有很大的局限性。之所以只能在以上幾個省市傳播,不能文化擴展。其主要原因是方言很難聽懂,只聽到優美的音樂而不知所言何物。要想振興、發展二人臺就壹定要規範方言,道白要向普通話靠攏。相信通過改革,在黨的十七大的關懷與支持下二人臺藝術壹定會迎來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