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落的近義詞是落下、抖下、抖掉、掉落。
抖落,讀音是dǒu luò。意思是抖動使落下。擺脫。揭露。謂揮霍而敗落。落下(là xià、luò xià)是壹個漢語詞語,意思是丟下、遺漏。如:忽然間落下的雪花也有了意義。
分詞解釋:抖,漢語常用字。讀作dǒu,即《康熙字典》:當口切,音鬥。抖擻,舉貌。本義為“振動、甩動”,引申為“哆嗦、戰栗”、用作“抖擻”。表示“振作、振奮”稱人突然發跡而有錢有勢(多含譏諷意)。
落,漢語常用字,讀作luò或lào 或là或luō,最早見於秦小篆,其本義是指樹葉掉下來、往下降,即《說文解字》:“凡艸曰零,木曰落。”由此引申為衰敗、飄零;停留;失落;蕭條冷落等義。
落,形聲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未見有此字,秦小篆才開始出現。此後便循秦小篆“落”字的形體發展為漢隸和楷書“落”。此字上以“艸(艹)”頭表意,下以“洛”表音。
康熙字典
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並音洛。《禮?王制》: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又《爾雅?釋詁》:落,始也。又《左傳?昭七年》:楚子成章華之臺,願與諸侯落之。註:宮室始成,祭之為落。
又叔孫為孟鐘,饗大夫以落之。註:以豭豬血釁鐘曰落。又《博雅》:居也。《綱目集覽》:人所聚居,故謂之村落、屯落、聚落。又《後漢?竇憲傳》:躡冒頓之區落。又蕃籬曰虎落。《前漢?鼂錯傳》:為中周虎落。註:以竹篾相連遮落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