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古代姓章的名人

古代姓章的名人

古代有哪些姓章的名人 您好,經查,古代章姓名人列表如下:

秦:章邯、章平

陳:章要兒、章大寶、章華、章昭達

唐:章成緬、章八元、章孝標、章碣、章叔胤

宋:章P、章、章衡、章得象、章鑒、章良能、章夢飛

明:章溢、章潢

清:章學誠

歷史上姓章的名人有哪些 章姓系承姜氏 名人不勝枚舉 黃帝軒轅氏,據民間相傳,他總***有25個兒子,其中12個以德為姓,以後不計其數的不同姓氏,正是從最初的這12個“基本”姓氏所分出。 這12個基本姓氏之中,有壹個任姓,據《左傳》的記載:謝、章、薛、舒、呂、終、泉、畢、過、此等十個姓,都是出自最初的任姓。 因此,有關章姓,推溯起來當然是5000年前黃帝的後裔,是壹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 《姓氏辨證》對於章姓的姓源,是這樣介紹的:“系出姜氏,齊太公支孫封國於鄣,後為齊所滅,子孫去邑為章氏,望出豫章。”姜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嫡系後裔,傳到姜太公的時候,因為輔佐周室得天下有大力, 就被封在齊國,後來並成為春秋壹霸。同時,姜太公的另外壹支子孫,又被封在鄣國,最初是杞國的附屬,後來則被同宗的齊國所滅,子孫也跟當時其他姓氏壹樣去掉原來國名旁邊代表地方的邑字,而以章為姓。這壹支姜太公的後裔,後來並在豫章繁衍為壹個大族,豫章,就是現在的江西南昌。

在歷史上,章姓的知名人物滿載於歷代的史書,真是不勝枚舉,其中尤以宋代最稱人才濟濟。

王安石實行新政,是宋代歷史上的壹件大事,而當時以博學善文見稱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悅,就曾在這件大事中擔任過重要的角色。

“枯竹復生”是壹個被人所經常引用的成語,而這個典故,就出在宋代的大孝子章王容的身上。據傳,章王容事親盡孝,母親死後,他日夜追思懷念,其摯情竟然感動了萬物,連已經沒有生命的枯竹都被感動得復生。而且,他的子孫還相繼以經學被朝廷所重用,所以當時的人都說,這是章王容的孝行之報!

清代,章姓也出了不少的傑出人物,章炳麟,更是人人所熟知的近代偉大人物。

歷史名人

章邯:秦朝將領。鎮壓陳勝、項梁起義軍戰功赫赫,後在巨鹿為項羽所敗。不久投降項羽,被封為雍王,建都廢丘(今陜西省興平南)。公元前205年,被韓信擊敗後自殺。

章敦:字子厚(1035-1105),建州浦城(今福建省)人,北宋大臣。進士出身,曾被王安石派去處理少數民族問題。哲宗親政後,被任為宰相,由於改變對西夏的政策,導致戰爭再起,與哲宗議立嗣問題時,認為徽宗輕佻不可立,又嚴厲打擊守舊派。徽宗即位後,屢被貶黜。

章衡:章敦族侄,北宋大臣。仁宗年間高中狀元,歷經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久任地方官而頻繁轉換,其敢於指摘時弊,曾任赴遼使臣,其文韜武略令遼人驚嘆。

章悅:北宋大臣。王安石實行新政,是宋代歷史上的壹件大事,而當時以博學善文見稱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悅,就曾在這件大事中擔任過重要的角色。

章鑒:隆興府分寧(今江西省修水)人,南宋大臣。鹹淳十年,累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其為人寬厚,凡事無所不可,人稱“滿朝歡”。居官清廉,家貧如洗。

章溢:浙江省龍泉人,明初大臣。與劉基、宋濂、葉琛並稱四先生,為朱元璋所敬重。累官至禦史中丞兼贊善大夫。

章潢:明代經學家,字本清,南昌人,廬山白鹿洞書院洞主、順天府(今北京市)儒學訓導。他品行高潔,學問也好,與利瑪竇相識之後,時有往來。有壹天,利瑪竇生了病,但是來拜訪他的朋友依舊絡繹不絕,章潢眼見他應接不暇,對身體的康復不利,出於善意的關心,因此要利瑪竇“告訴傭人對來訪的客人就說我不在家”,利瑪竇說:“我們壹般不說假話,且不能撒謊。”此言壹出,更是贏得了眾多朋友對他的尊敬。

章鑣:清代學者,章學誠之父。據《章氏遺書》載:“少孤,先祖遺書散失,家貧不能購書,則借讀於人……孜孜不倦。”經過多年的苦學,終於考中了進士。然而,考中進士的章鑣因為為人耿介,不善鉆營,朝廷並未授予他壹官半職。直到九年後的......>>

中國古代姓張的名人 張姓起源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1、出自黃帝之後代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誌?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誌?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壹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張。據《三國誌?魏誌》所載,三國時,曹魏名將張遼,改聶姓為張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鮮卑、匈奴、契丹等眾多少數民族改姓張姓。

得姓始祖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壹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壹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壹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壹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遷徙分布

張是壹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壹個張弓欲射之人.

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於“張”字實在也是處於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各異,但卻有壹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因此後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於長,最後穩定為長弓的聯合體。長弓則表示這弓比壹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21個義項,壹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種,如誇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布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後人引申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壹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註《資治通鑒?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氏還有壹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壹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壹,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

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

姓張的在古代出過哪些名人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陜西鹹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T(?-104),東漢汝誌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範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弧。鹹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O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陜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

中國古代有多少姓張的名人? 古往今來的張姓名人,數不勝數。有人統計,張姓 *** 出了63位宰相,56位將帥。 張飛.張自忠.張學良.張騫.張仲景.張衡.張居正.張之洞. 還有張學友.張柏芝.

古代有哪些姓全的名人 全柔,吳郡錢唐(今浙江杭州西)人,東漢靈帝時舉孝廉尚書郎右丞。董卓之亂時他棄官歸鄉。後孫策入吳,他起兵投奔孫策,被任為丹陽都尉,後為桂陽太守。

全琮(198-249),字子璜,全柔之子。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全琮很有謀略,曾參與多場重要戰役的謀劃。孫權將自己的女兒孫魯班嫁給了全琮,全琮的家族也成為吳國的名門;但全琮本人並不因此而驕橫跋扈,仍然以十分謙恭的態度對待他人。。

全整,明代學者,字修齋,鄞人,喜好研究楊簡之學,不願入仕。永樂初年,明成祖征召他編修《永樂大典》,他不願就職。他稱他的書房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

全元起,南朝時醫學家,齊梁間人,史籍育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並為訛字,據《南史?王僧儒傳》稱,全元起在註《黃帝內經?素問》之前,曾就砭石壹事造訪王僧儒。他的《註黃帝素問》,為我國最早對《素問》之註解。該書雖佚,但宋林億等在校正《黃帝內經》時,尚得見其書,並引錄其《內經素問》篇名次序。全氏醫術高明,當時有“得元起則生,舍之則死”之譽。

全皇後,會稽人。宋理宗母慈憲夫人侄孫女。略涉書史,知古今。幼從父昭孫知嶽州。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秩滿歸,道經潭州,為元兵所困。逾年,圍解事平,至臨安。會忠王議納妃。臣僚遂言全氏侍其父昭孫往返江湖,備嘗艱險。其處富貴,必能盡警戒相成之道。理宗以母慈憲故,乃詔入宮,問曰:“爾父昭孫,昔在寶間沒於王事,每念之,令人可哀。”後對曰:“妾父可念,淮、湖之民尤可念也。”理宗深異之,語大臣曰:“全氏女,言辭甚令,宜配冢嫡,以承祭祀。”景定二年(1261年)十二月,冊為皇太子妃。度宗鹹淳三年(1267年)正月,冊為皇後。五年三月,歸寧山陰,恩贈宗親族人。十年,度宗卒,恭宗立,冊為皇太後。宋亡,從恭宗入朝於燕京。後為尼正智寺而終。《宋史》有傳。

全謙孫,字貞忠,元代鄞人。他與其弟全晉孫壹起在陳塤門下學習,喜好研究楊簡之學。全謙孫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孫、弟頤孫及全鼎孫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義田贍宗人,時人皆謂之“義田六老”。

全餘良(1379D1441),潯州府龔州武林人(今廣西平南縣武林),祖籍柳城,辛酉正月初壹日辰時,上距所生,洪武己未六月廿九日辰時,春秋六十有三。全餘良,祖籍廣西柳城,因為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 *** ,天下大亂。全餘良從廣西柳城壹路南下招兵買馬,募集數千人,到平南縣武林眾人推全餘良為大帥,討伐燕王朱棣,結果與燕王朱棣的軍隊作戰失敗,逃回來武林,永樂五年,自稱武林王。定居武林。

全大城,明代孝子,金溪人,字希孔。他的父親重病數月,他衣不解帶,日夜服侍。後來他的祖母患目盲,大城日夜以舌舐眼,得以復明。

全玉貴,清代保靖縣人。幼年隨父經商貴州,寄籍鎮遠。稍長,入武庠,役身營伍,隸鎮遠鎮標。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清廷調黔軍前往鎮壓。他隨軍入廣西,充都統烏蘭泰部將,募兵300人,別為壹營。鹹豐二年二月,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全玉貴隨烏蘭泰率兵擊敗太平軍後隊,生俘天地會首領焦亮。烏蘭泰窮追不舍,太平軍在龍寮口大洞山設伏,大敗清軍,陣斬長壽、長瑞、董光甲、邵鶴齡四總兵。其時,清軍統帥賽尚阿飾敗誇功,偽造洪大全事跡,說洪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人物,鋪張其事,向清廷獻俘。清廷賞全玉貴銀700兩,保舉都司。太平軍進入湖南後,全玉貴隨向榮在後尾追,補貴州提標遊擊。鹹豐四年,太平軍占領安徽廬州,清廷命江南提督和春統帶各路兵勇,以圖規復,全玉貴被調赴援,加副將銜,署壽春鎮總兵,屯兵廬州城外,與太平軍接戰,身被數創。在壹次攻城戰役中,被太平軍槍炮擊傷,子彈入腹不得......>>

求歷史上章姓名人,很少聽過,不知有沒有 秦:章邯、章平

陳:章要兒、章大寶、章華、章昭達

唐:章成緬、章八元、章孝標、章碣、章叔胤

宋:章P、章、章衡、章得象、章鑒、章良能、章夢飛

明:章溢、章潢

清:章學誠

近代:章乃器、章太炎、章士釗

現代:章金萊、章子怡、章澤天

百度百科《章姓》有介紹。

有誰知道章姓的由來,還有章姓在歷史上出現過哪些偉人,急急急!!! 30分 章(Zhā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始祖蓋為姜子牙。據《姓氏辨證》、《通誌?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章氏的孕育地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鄣城村(現屬章丘縣),商朝時為鄣國;章氏的誕生地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西周初,姜子牙受封於齊,建齊國,是為齊太公。鄣國被齊太公收為附庸國,後齊太公將鄣國及臨近的齊國分封給庶子。春秋時鄣國被齊滅掉,鄣國的後人以國名“鄣”為氏,因認為國家已不復存在,又去掉表示疆邑的“阝”,成為今天的章姓。鄣國和齊國都為齊太公的後裔,鄣國滅亡,國人為紀念故國而去邑為章,稱為章氏,實乃同宗相殘的悲劇。

2、出自妊姓,為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壹。據《元和姓纂》記載,妊姓是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壹,始祖為黃帝的長子。又據《左傳》說,妊姓出自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後裔。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壹為妊,而謝、章、薛、舒、呂、終、泉、畢、過、祝十姓,都是出自最初的妊姓。因此,有章姓推溯起來當然是5000年前黃帝的後裔,是壹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

3、出自他姓改姓而來:

① 漢代章m原為仇氏者,因避仇而始改之為章姓。

② 元朝人章卿孫原姓劉,因由章姓人撫養長大,也以章為姓。

③ 據《元史?孝友傳》所載,章卿孫,本姓劉,幼為章氏養子,遂姓章。

④ 據《蔣經國傳》所載,蔣經國金屋藏嬌,與章氏壹胎產下二子,壹曰章孝嚴,壹曰章孝慈。

4、出自他族改姓而來:

① 清滿洲人姓氏有章姓,世居大淩河。

② 清滿洲八旗姓章佳氏後改為章姓。

③ 明清時雲南北勝州副同知姓章,系蒙古人;後來改為單姓章。

④ 當代土家族中原有人以姜加孔或姜加阿寅勒為姓,今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後來也省作單姓章。

歷史名人

章邯:秦朝將領。鎮壓陳勝、項梁起義軍戰功赫赫,後在巨鹿為項羽所敗。不久投降項羽,被封為雍王,建都廢丘(今陜西省興平南)。公元前205年,被韓信擊敗後自殺。

章敦:字子厚(1035-1105),建州浦城(今福建省)人,北宋大臣。進士出身,曾被王安石派去處理少數民族問題。哲宗親政後,被任為宰相,由於改變對西夏的政策,導致戰爭再起,與哲宗議立嗣問題時,認為徽宗輕佻不可立,又嚴厲打擊守舊派。徽宗即位後,屢被貶黜。

章衡:章敦族侄,北宋大臣。仁宗年間高中狀元,歷經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久任地方官而頻繁轉換,其敢於指摘時弊,曾任赴遼使臣,其文韜武略令遼人驚嘆。

章悅:北宋大臣。王安石實行新政,是宋代歷史上的壹件大事,而當時以博學善文見稱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悅,就曾在這件大事中擔任過重要的角色。

章鑒:隆興府分寧(今江西省修水)人,南宋大臣。鹹淳十年,累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其為人寬厚,凡事無所不可,人稱“滿朝歡”。居官清廉,家貧如洗。

章溢:浙江省龍泉人,明初大臣。與劉基、宋濂、葉琛並稱四先生,為朱元璋所敬重。累官至禦史中丞兼贊善大夫。

章潢:明代經學家,字本清,南昌人,廬山白鹿洞書院洞主、順天府(今北京市)儒學訓導。他品行高潔,學問也好,與利瑪竇相識之後,時有往來。有壹天,利瑪竇生了病,但是來拜訪他的朋友依舊絡繹不絕,章潢眼見他應接不暇,對身體的康復不利,出於善意的關心,因此要利瑪竇“告訴傭人對來訪的客人就說我不在家”,利瑪竇說:“我們壹般不說假話,且不能撒謊。”此言壹出,更是贏得了眾多朋友對他的尊敬。

章鑣:清代學者,章學誠之父。據《章氏遺書》載:“少孤,先祖遺書散失,家貧不能購書,則借讀於人……孜孜不倦。”經過多年的苦......>>

古代兩字姓氏的名人有那些? 司馬光,諸葛孔明,夏侯嵩(據說是曹操的親爹),歐陽修,東方朔,上官儀還有他孫女上官婉兒,公孫秧(商鞅),長孫無忌,尉遲敬德(門神),百裏奚(具體幹什麽的我忘了)

章姓的古代名人 秦:章邯、章平 陳:章要兒、章大寶、章華、章昭達 唐:章成緬、章八元、章孝標、章碣、章叔胤 宋:章P、章、章衡、章得象、章鑒、章良能、章夢飛 明:章溢、章潢 清:章學誠 近代:章乃器、章太炎、章士釗 現代:章金萊、章子怡、章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