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的拼音méng。
意思:月光不明。
朦朦(微明的樣子)。模糊不清的樣子。如:朦郁(迷蒙郁結);朦朧(模糊不清的樣子);朦松(形容似醒非醒、眼睛模糊)。迷糊,迷惘。空架鼓,枉懸鐘,繪壁塵多彩象朦。又如:朦朦(迷惘的樣子);朦裏朦朧(迷迷糊糊,不真切,不明了)。愚昧。如:朦狡(愚昧狡詐的人)。通蒙,目盲。亦指壹時失明。如:朦瞽(眼睛失明)。
引證詳解
微明貌。唐徐昌圖《臨江仙》詞:今夜畫船何處,潮平淮月朦朧。宋張先《少年遊》詞:碎霞浮動曉朦朧,春意與花濃。《水滸傳》第四二回:是夜月色朦朧,路不分明,宋江只顧揀僻靜小路去處走。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公孫五娘》:既而生歸,則暮色朦朧,不甚可辨。巴金《家》十五:門檐下的燈籠依舊發出朦朧的紅光,在寒冷的空氣中抖著。
康熙字典
《廣韻》《正韻》莫紅切《集韻》《韻會》謨蓬切,?音蒙。《說文》月朦朧也。《類篇》朦朧,月將入也。《正字通》與肉部朦別。
漢字演變
形聲字。《說文》所無,為徐鉉所增新附字。《說文》雲:朦,月朦朧也。從月,蒙聲。“蒙”有“模糊不清”之意,所以“朦”與“蒙”是壹對同源詞。
《類篇》:朦,朦朧,月將入也。這是指月亮為雲所掩,故朦朧不清。又有壹個“朦”(肉旁)字,《方言》卷二雲: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大貌謂之朦。此“朦”字實際上從“肉”旁,隸定後“月”、“肉”二字混同了,才成為同形字的。
造句
1、夜很靜,黑色籠罩了壹切,月色朦朧,樹影婆娑,風兒輕輕,吹拂著群星那晶亮的臉龐。
2、這個世界仿佛披上了壹層紗幕,讓人如同置身於朦朦的夜色中。
3、我感覺身邊的壹切都變得朦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