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翻譯 先前,諸葛亮自己向後主表明說:“成都有桑樹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15頃,兒子兄弟的穿衣吃飯,他們都會有盈余.而我在外當官,沒有其他的花費,全靠公家的俸祿過活,沒有做其他的 *** 營生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時候,不會出現那種有多余的綢布,多余的錢財這樣的狀況來辜負陛下.”到了他死的時候,果真像他所說的那樣.那個字讀zhang。
2. 學古文不是多余的嗎還要考慮哪部分是浪費時間麽就文言掌握上來講
讀他人的翻譯 跟自己翻譯是兩回事的
雖然很多已經有翻譯了 卻楞逼著學生翻譯 無非就是要個練習的過程
妳記十遍“之”有“的”的意思 比不上拿篇文章自己壹練記得深刻
反復枯燥的記憶其效果肯定不如實際結合用幾次的效果好……所謂做來做去無非就是讓妳印象深刻麽
就學習文言的必要上來講
壹直覺得古人的很多思想放在現在也都是不落後的
甚至有很多是妳在不同的年紀所能理解到不同層次的
很多是古人們對人生的理解與把握的精髓 看看沒什麽壞處
學習文言的意義就是在於掌握與古人交流的手段麽
翻譯過來的東西 很多是加上了譯者的理解(不光是文言)
而且同樣壹個文言的用字 可能每個人的理解還不同呢 連基礎的理解都沒做好的話 妳又怎麽可能挖掘其中真諦?
同樣壹個“無為”的境界 妳說多少個人能有多少種理解?
很功利的來講全為壹個分麽 那麽 為了分的事情還要考慮為什麽麽?
妳也可以說 我不學文言甚至不認字這輩子也能過得好好的 何必花那功夫
當然也對 不過什麽樣的精神層面決定了妳眼中的世界
所以麽~看妳怎麽理解怎麽選擇了
-------
不過要說眼前的有用沒用
那妳覺得應試教育出來的我們 將來能用得上的東西能有多少
3. 簡、短的余的古文匠石運斤原文: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譯文源自《莊子·齊物論》:莊子去送葬,途中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有個楚國郢都人搗白土時把壹滴泥土濺到了鼻尖上,像蒼蠅翅膀壹樣薄,就去請姓石的工匠替他削掉.姓石的工匠揮動壹把大板斧呼呼作響,若無其事地隨手壹斧劈了下去,把那壹滴泥點完全削去但鼻子卻沒有絲毫損傷,郢都人站著神色不變.宋元君聽說了這個事,就把姓石的工匠找來說:'試著給我這樣來壹下.'姓石的工匠說:'我以前是能這樣削的,雖然如此,但是能讓我用斧子劈去鼻尖泥點的人已經死了.自從惠子先生去世,我就沒有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與之作推心置腹談論的對象了.'”壹鳴驚人原文荊莊王立三年,不聽而好隱.成公賈入諫,王曰:“不榖禁諫者,今子諫,何故?”對曰:“臣非敢諫也,原與君王隱也.”王曰:“故不設榖矣?”對曰:“有鳥止於南方之阜,三年不動不飛不鳴,是何鳥也?”王射之曰:“有鳥止於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動,將以定誌意也;其不飛,將以長羽翼也;其不鳴,將以覽民則也.是鳥雖無飛,飛將沖天;雖無鳴,鳴將駭人.賈出矣,不榖知之矣.”明日朝,所進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說,荊國之眾相賀也.故《詩》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處也,必有與也.”其莊王之謂邪!成公賈之隱也,賢於太宰嚭之說也.太宰嚭之說,聽乎夫差而吳國為墟;成公賈之隱,喻乎荊王,而荊國以霸.譯文:楚莊王繼王位三年,不喜歡直言進諫而喜歡隱語.成公賈進諫,莊王說:“我禁止進諫,現在妳來進諫是什麽緣故?”成公賈回答說:“我不敢來進諫,我是和君王說隱語的.”王說:“為什麽向我說隱語呢?”回答說:“有只鳥棲息在南方的山上,三年不動不飛不叫,這是什麽鳥?”莊王猜度說:“有只鳥停在南方的山上,它三年不動,是用來定自己的誌向;它三年不飛,是用來增長翅膀(增強國力);三年不叫,是用來觀察治民的法則.這只鳥雖然不飛,飛就要沖天;雖然不叫,叫就要驚人.妳出去罷,我知道這個隱語的意思了.”第二天上朝,提拔了五個人,貶退了十個人.群臣非常高興,楚國的百姓互相慶賀.所以《詩經》上說:“為什麽這麽久呢?是要行仁義呀;為什麽這麽長呢?是要建功業呀.”說的就是莊王這樣的人吧!成公賈的隱語,比太宰嚭(pǐ)的遊說強多了.太宰嚭的遊說,夫差聽了,導致吳國滅亡;成公賈的隱語,使楚王清醒,楚國因此而稱霸天下.長安居大不易 原文: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觀光上國,謁顧況.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謔之曰:“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及覽詩卷,至“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乃嘆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爾.”譯文: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在弱冠之年名聲未起的時候,他去京城遊玩,拜見顧況,顧況是南方吳人,才氣頗高,戲弄白居易說:“長安什麽東西都貴,想‘居’是不容易的.”等到顧況看了白居易詩卷中“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壹詩時,他感慨說:“能做出這樣的詩篇,想居天下都不難.老夫我之前的話是開玩笑的了.” 弱冠:指男子20歲, 也稱加冠. 吳:泛指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壹帶入木三分王羲之學書 《書斷》(唐 張懷瓘) 原文: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書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臺丈人”.自言真勝鐘繇.羲之書多不壹體.(出羊欣《筆陣圖》) 譯文:晉朝王羲之,字號逸少,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看見前代人談論書法的書《筆說》,在他父親的枕中偷來讀,父親說:“妳為什麽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著卻不回答,母親問:“妳看的是用筆法嗎?”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領悟,告訴羲之說:“等妳長大成人我再教妳書法.”羲之跪拜,現在就讓兒看看這書吧,長大再看就耽誤了孩兒幼年發展了.父親很高興,立刻就把書給了他.還不到壹個月時間,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衛夫人知道後,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壹定正在看《用筆訣》,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壹定能遮住我的名聲.”晉帝時,祭祀北郊,更換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書寫,筆法入木三.三十三寫了《蘭亭序》,三十七寫了《黃庭經》,寫完後,空中有人語說:“卿的書法都感動我,而況世人呢。
4. 余的古文用法及例句基本解釋:(1)我:自己“~將老”。
(2)剩下來的,多出來的:剩~。~糧。
~興。~悸。
~孽。節~。
~生。~蔭(指前人的遺澤,遺留的庇蔭)。
~勇可賈(gǔ)(還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來)。 余 (3)十、百、千等整數或名數後的零數:十~人。
(4)後:“勞動之~,歡歌笑語。” (5)農歷四月的別稱。
(6)姓。(7)" 詞類活用—— 古漢語中,虛詞實詞的使用,結合文句意義,往往實詞虛用,虛詞實用,壹彼壹此,沒有固定,其詞類活用現象較為突出。
本來勞動人民造字,都是根據具體事物,都為實詞。元周伯琦《六書正偽》說:“大抵古人制字,多自事物始,後之修辭者,每借實字為虛字,用以達其意……”今之虛字,皆古之實字。
所謂單字獨出,則“無從見矣”。意即由單個字面上去理解其義,難以解通,查字典,也難以查出,必須結合上下文句去理解,才能知之。
所以古書中,詞類活用現象表現為:實實虛虛,虛虛實實,往往變化無窮,不易把握其規律性。比如“余”同為第壹人稱代詞“我”解,但古書也作虛詞用。
古音余讀蛇,詳細解釋:〈動〉1.(形聲。從食,余聲。
本義:飽足)2.飽足。足食得飽 [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 余,饒也。
——《說文》3.剩下;剩余 [remain;leave orer]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崔顥《黃鶴樓》〈形〉1.剩下的,多余的 [surplus;spare]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論語》亦無使有余。——《呂氏春秋·辯士》。
註:“猶多也。” 父有余(余)財。
——《吳仲山碑》今也每食無余(余)。——《詩·秦風·權輿》2.又如:余夫(指壹家五口或八口為率以外多余的人口);余潤(利潤);余資(剩余的錢);余師(很多余地;[空余的地方]的老師)3.殘留的;遺留的 [remaining] 孤嶂秦碑在,荒城 魯殿余。
—— 唐·杜甫《登兗州城樓》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余)杯。——唐· 杜甫《客至》4.又如:余蔌(剩余的菜肴);余慶(祖先留下的福澤。
即因前輩的善行而使子孫得到某些好處);余水(剩余的水);余芳(殘花;死後遺留的美名);余杯(杯中殘余的酒);余珍(前代遺留的遺物)5.次要的 [second] 唱徹《陽關》淚未幹,功名余事且加餐。——辛棄疾《鷓鴣天》6.又如:余光(落日殘余的光輝);余春(晚春,殘余的春光)7.不盡,無窮 [infinite;endless] 壹彈再三唱,慷慨有余哀。
——《古詩十九首》8.又如:余哀(不盡的哀思);余思(不盡的懷思);余音裊裊(歌聲的余音回蕩繚繞);余霞成綺(用以稱贊文章時含有無窮的意味)9.其余,其他,以外 [other] 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余(余)子碌碌,莫足數也。——《後漢書·禰衡傳》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10.又如:余子(其他的人);余事(另外的事,其他的事);余業(副業);余論(指本論以外的議論)11.多,表示整數後不定的零數 [odd;over;more than] 壹車炭重千余斤。——白居易《賣炭翁》有竹壹頃余(余),喬木上參天。
——唐· 杜甫《杜鵑》翼而為兩廡兩廂,凡三十余楹。——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12.又如:六百余米;五十余歲 〈名〉1.閑暇 [leisurely]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
——《莊子·天道》2.又如:余功(余暇,空閑);余閑(余暇)1.第壹人稱代詞,我或我的 [I,my,me] 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左傳·僖公九年》余弟宗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余於仆碑。
——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2] 此地適與余近。——明·袁宏道《滿井遊記》黃發在廷,余敢忘古人求舊之義。
——明 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2.又 余之遊將自此始。余亟嘆其技。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3.又 余聞法人好勝。余既為此誌。
——明· 歸有光《項脊軒誌》4.又如:余壹人(古代天子自稱。也寫作“予壹人”);余小子(古代天子居喪時的自稱。
也寫作“予小子”) 〈名〉1.農歷四月的別稱 [the four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四月為余。——《爾雅》2.姓3.“余”的簡化字 “余”4.另見 y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