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高考,他數學考了19分,總分離錄取線差140分。
第三次高考的前三天,壹直對馬雲數學成績失望的余老師對馬雲說了壹句話: “馬雲,妳的數學壹塌糊塗,如果妳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著寫。”
結果,那次數學考試,馬雲考了89分。
是激勵還是失望,反正連父親都對他考大學不抱希望,可馬雲硬是憑著壹股不服輸的韌勁考上了師範院校。
對馬雲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早已成為他生命旅程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的馬雲已是壹個大器晚成者的代表人物,他的商業頭腦和成功躋身《福布斯》名人排行榜之列,堪稱中國商界的壹個傳奇。
對於大器晚成者,《福布斯》雜誌發行人裏奇?卡爾加德在他所著的《大器晚成》這本書中是這樣定義的:
而馬雲的“壹考定終身”是那個年代所有人的夢想,不上大學就沒有出路,所以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按照自己的計劃實現人生的第壹個目標。
我國古代就有“三十而立”的說法,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
而馬雲在1995年31歲那年,湊了2萬元,才開始他的第壹次創業。
35歲,他正式辭去公職,帶著18羅漢回到杭州,湊夠50萬元人民幣開始了新壹輪創業——開發阿裏巴巴網站。
2015年10月23日,51歲的馬雲及其家族以1350億元資產蟬聯中國IT業首富,在13年裏財富增長540倍。馬雲名列《福布斯》全球最有權力人物排行榜第22位。
壹、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少年有成
少年有成者的臉書創始人 馬克?紮克伯格 ,23歲就成為億萬富翁確實讓人羨慕,相比之下馬雲確實屬於大器晚成之人,經過自己的失敗經歷,他積累了大量經驗,穩紮穩打,不斷開疆辟土,涉及新領域,用他的聰明才智站在世界之列,中國人馬雲成了人們心中崇拜的商業明星。
而紮克伯格在22歲曾經聲稱 年輕人“更聰明”,還暗示年輕人必須更快獲得成功。 但年輕人很難做到這壹點。要知道有成千上萬個20多歲還在啃老的年輕人,他們困惑自己究竟為何在校是學渣,同樣的年齡成績卻天差地別,焦慮讓壹整代年輕人陷入集體癱瘓的狀態。
不是他們不聰明,也不是他們太笨,而是影響他們發揮障礙的事情太多,比如意外事故、病癥、抑郁和癖嗜。這些甚為普遍的周折都會延遲他們真正發揮自己天賦和實現抱負的時間,讓他們陷入被社會邊緣化的境地。
其實,他們心中也有抱負,也有遠大理想,但苦於找不到施展自己才華的地方,有人可能模糊地感受到自己的事業還沒有真正進入正軌。
人想要成就壹番事業,是和機遇有關的。而機遇就是天時、地理和人和。這三個條件有壹項達不到,機遇就不可能青睞於妳。
當社會上瘋狂地推崇少年有成者時,沒有實現這壹點的人甚至都被視為失敗者。可以想像偏見對大多數還壹事無成的人打擊有多大。
二、 大器晚成者的平均年齡
為了研究被社會邊緣化了的人,也為了研究那些大器晚成者的心理動向, 《福布斯》雜誌發行人 裏奇·卡爾加德為寫這本書在腦中醞釀了幾十年,為了填補這個空白,他研究歷史上和當今的壹些大器晚成的人生軌跡,還采訪了上百名很晚才取得成就的人。研究他們如何定義自己的成功軌跡,如何看待這壹路上遭受的挫折,如何克服困擾著大器晚成者的社會環境和自信方面的難題,終於在2014年變成現實。
《大器晚成》這本書壹經推出,成了《福布斯》雜誌發行人的重磅作品!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也讓深處迷茫期的人找到了方向看到了曙光,打破以往的認知,不再沈淪。
現代社會對年輕有為的癡迷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它與個人計算機的崛起,以及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等20多歲就壹舉成名、顛覆傳統和迅速致富的青年才俊相伴相生。
這種迷戀少年有成的文化氛圍要求年輕人必須及早獲得更多成就,快速走向成功。對於今天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這種期望傳達的信息很明顯: 成功要趁早,不然妳再也沒機會了。
因為社會深陷在對天賦異稟、智商過人的少年天才的狂熱癥之中,所以大器晚成者就很容易在此過程中逐漸被大眾所屏蔽。它甚至損害了我們的價值觀和安全感。對某些人來說,它可能還收緊甚至是消除了傳統的成功路徑。它剝奪了我們許多人對自己的人生和命運的控制感。
2008年壹項研究表明,諾貝爾獲獎得主在進行獲獎項目時的平均年齡為39歲,企業家的平均創業年齡為47歲,美國專利申請者的平均年齡為47歲,這個現象也印證了這個趨勢——接近50歲時才是創造力的巔峰時期。
20世紀發展心理學家埃裏克森也支持40多歲是創業高峰年齡這個說法。他認為,40~64歲是壹個特殊時期,人在這個時期中擁有創造力和經驗優勢,同時也普遍會產生改善生活的渴望。
所以,那些鼓吹“出名要趁早”的人,往往會被現實狠狠地打臉。
三、出名要趁早的張愛玲
1943年,23歲的張愛玲在周瘦鵑主編的《紫羅蘭》上發表了《沈香屑第壹爐香》後,壹鳴驚人。她給弟弟的信中是這樣寫的: “出名要趁早,來的太晚,快樂也不那麽痛快”。
如果這就是她所說的出名要趁早,那麽她的出名消失得也太快了。1943-1944年她雖然也發表過小說《茉莉香片》《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色戒》,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戲及其他》等大紅壹時。
1955年張愛玲定居美國,雖寫多部英文小說,但僅出版壹部,作為才華橫溢的小說家編劇,創作的生涯如此短暫,不禁讓人唏噓。她23歲出名,但卻沒有實現財富自由,那時她生活幾度艱辛,於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提到,少年有成者可能很容易對其早年獲得成就的方式形成壹種定式思維。他們會因為信心膨脹而停止學習和進取。
所以大器晚成者往往比少年得誌者更善於應對逆境和挫折。
四、大器晚成的優勢:好奇心
《福布斯》雜誌發行人裏奇?卡爾加德打破了那些阻礙我們前行的迷思。 他認為,無論妳年歲幾何,只要妳想在任何領域創造偉業,什麽時候努力都不晚。哪怕是晚年走出了壹條屬於自己的路,也是壹個大器晚成的人。
我們其實能夠在任何年齡、在人生中的任何階段都能創造成就,只要掌握書中的六大優勢: 即好奇心、同情心、韌性、冷靜、洞察力、智慧。 都可以成為壹個大器晚成的人。
我特別喜歡“好奇心”這個詞,它是大器晚成者的第壹大優勢。 格哈德說:好奇心是壹種“被忽視的重要商業創新素質”。
全球營銷顧問唐?派佩斯說:任何領域的創新都離不開好奇心。好奇心在本質上就是壹種獨立意識。
這壹點我深有感觸,因為我83歲的母親就是因好奇心成了壹個大器晚成者。
55歲母親在教師崗位上光榮退休,53歲那壹年,她看到同學墻上有壹張字畫特別醒目,因為好奇,就問這誰畫的?同學說自己會寫會畫,就是不會裝裱。
這句話激起了母親的好奇心,通過聊天才知道洛陽的裝裱行業很紅火,但好的裝裱師不多。這句話引起了母親註意,她買了書自己在家研究,並很快琢磨出裝裱方法。
母親是壹個雷厲風行之人,想到了就幹,從家裏的舊掛歷開始裝裱,成品後拿去給同學指點,沒想到同學連聲說好,從此母親開始了她的裝裱生涯。為退休後的晚年生活找到了樂趣。
所以好奇心真的很重要, 因為好奇心是對某個領域的激情,以及對完成偉大事業的渴望和自我驅動力。
我很贊成作者在《大器晚成》中對 “放棄” 壹詞的解讀。因為搞裝裱很辛苦,長時間站立,讓年邁的母親身體吃不消,那幾年她帶的裝裱學生都在洛陽市各縣區開店,生意很好。她想到了放棄但又舍不得。
而 好奇心 又壹次讓母親的思想得到了壹次升華,每當母親看到壹張張畫經自己雙手裝裱成功,她都會掛在墻上欣賞壹番,高興之余又有些失落。因為字畫是要被主家拿走的,以後就再以看不到自己的心血之作。所以母親有天晚上突發奇想: 如果這畫是我畫的該有多好!
這個想法讓母親嚇了壹跳,可冷靜想後,母親反而有種沖動,我要學繪畫,我得改變不能長時間站立裝裱字畫的局限性。
塞思?戈丁說:真正成功的人士都是“明智的放棄者”,他們會在發現當前的路徑行不通,無法走向終極目標的時候及時更改方向。可以“讓妳獲得壹種權利感”。
行動派的母親真的買了筆墨紙硯,開始臨摹工筆牡丹花鳥畫,從構圖入手,然後上色,不懂就買書,從書中汲取畫法,母親是壹個聰明、有智慧的人,從此開始和書畫結緣。
裏奇?卡爾加德說:放棄是壹種力量。
母親是壹個很執著的人,並且特別有 韌性 。突然的轉行激發了她的興趣,初學雖有難度,但她樂此不疲地大膽嘗試。所以在母親的字典裏,從來沒有 “我不行” 三個字,她教育我們的只有 “多嘗試” ,並且壹直堅持,直至成功。
63歲 ,母親開始自學工筆牡丹花鳥畫;
69歲, 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單張工筆牡丹畫賣到8000元。
2016-2018年曾三次被 “中央數字書畫頻道” 邀請展做專題報道。她的畫曾被各國友人或贈送或收藏,遍及東南亞和法國等世界各地。
所以放棄真的能讓壹個人重獲新生,馬雲當初也是放棄了中國黃頁才開創阿裏巴巴,可見,放棄真的能讓人認清自己的局限性和潛力。
看到《大器晚成》這本書,深深震撼了我,如果妳身邊正有處於迷茫期的同事、朋友和親人,可以推薦他們看看這本《大器晚成》,它會告訴妳如何規避風險,少走彎路,在該放棄的時候做壹個明智的放棄者,要相信自己我能行。就如作者所說: 乾坤未定,妳我皆黑馬!
願妳、我都成為壹個大器晚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