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四海之大翻譯

四海之大翻譯

人教版第三冊第六單元《五人墓碑記》(明·張溥)中有“四海之大”這麽壹句話,課本教參(p196)解釋為“中國之大”。

這種解釋,只解釋了“四海”為“中國”之意,卻沒有解釋“之大”在“四海之大”壹句中的意思。而根據古文翻譯“信”的原則,教師在給學生講課時,很有必要把“之”之類的重點文言虛詞講解清楚。教參的解釋不符合這壹教學原則。

吳銅運主編的《高中文言文譯註及賞析》(長春出版社,2001年8月)壹書中將“四海之大”解釋為“中國這麽大”。也就是說,吳銅運將“之”解釋為“這麽”。《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認為,“這麽”是指示代詞,指示性質、狀態、方式、程度等。

張雙棣、陳濤主編的《古代漢語字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認為,“之”作指示代詞時,意為“此,這”。人教版第四冊《逍遙遊》中有壹句“之二蟲又何知”,意為“這兩只小鳥又知道什麽呢”;第六冊《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壹句“均之二策”,意為“比較這兩個對策”;《詩經·周南·桃夭》有壹句“之子於歸”,意為“這個女子嫁過來”。分析這三個句子之後,不難發現,當“之”作指示代詞時,其意為“這”,而且“之”後面跟的是“二蟲”“二策”“子”之類的名詞,它的後面不跟形容詞。也就是說,吳銅運的觀點也站不住腳。

那麽,“四海之大”究竟應該怎樣解釋才更合理呢?

古漢語有定語後置這種句式,除了可以在句末用“者”來表示,它也可以在名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之”字來表示。如人教版第壹冊第六單元《荀子·勸學》中的“蚓無爪牙之利”解釋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人教版第三冊第五單元《六國論》中有“茍以天下之大”壹句,教參(p152)將該句解釋為“如果憑著偌大的天下”,也就是說,編者將“天下之大”視為定語後置句式來解釋。而“天下之大”與“四海之大”的句式結構壹致,——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斷,“四海之大”為“定語後置句,其意為“偌大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