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嘟嘟媽媽,今天是 家庭教育第11次分享——聊壹聊延遲滿足的問題。
不知道各位寶媽在哪裏了解到的這個詞匯,我是在李玫瑾教授的案例裏聽到的這個詞。也許妳還不太清楚這是什麽意思,沒關系,咱們壹起來梳理下。
百度百科的詞條解釋如下:
這個說法起源於壹個經典實驗。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壹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裏的壹間幼兒園開始。
數十名兒童,每個人單獨呆在壹個只有壹張桌子和壹把椅子的小房間裏,桌子上的托盤裏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幹棒。
研究人員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壹是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二是可以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這麽做再得到壹顆棉花糖做為獎勵。
同時他們還可以隨時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
對這些孩子們來說。美味的棉花糖就在眼前,誘惑實在太大了,可以如果等壹會兒吃就可以多得到壹顆,到底怎麽做呢?
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壹些孩子開始做壹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實驗結果是,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
“壹些孩子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壹些則盯著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後按了鈴”。
大約有三分之壹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欲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這中間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
這個實驗的最初目的是研究為什麽有人可以“延遲滿足”而有人卻只能投降的心理過程。
然而後來,米歇爾發現這些少年的學習成績與他們小時候“延遲滿足”的能力存在某種聯系。
因為從1981年開始,米歇爾逐壹聯系現今已是高中生的653名參加者,給他們的父母、老師發去調查問卷,針對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與同學的關系等方面提問。
結果發現,當年馬上按鈴的孩子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學校,都更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成績分數也較低。他們通常難以面對壓力、註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難維持與他人的友誼。
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比那些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當然,他們的實驗並未就此結束。
他們還在準備壹項大規模實驗,對象是費城、西雅圖和紐約的4-8歲在校學生,旨在證明這種“延遲滿足”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否可以通過教育成功培養。
米歇爾知道最重要是讓學生們把 自我控制的方法變成習慣。
“這就是為什麽父母的作用很重要”,他說,“父母是否每天要求孩子‘延遲滿足’?是否鼓勵孩子去等待?是否能夠證明等待是值得的?這些都很重要。
比如壹些日常的小規定,如晚飯前不能吃零食、把零用錢省下來等都是對孩子認知上的鍛煉,幫助他們養成自我控制能力。
但米歇爾認為這些非正式的練習還很不夠,實驗仍在繼續。
不過這個實驗足夠說明: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延遲滿足其實是壹個心理學的概念,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和節制。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或者獲得更大的享受來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壹味地壓制他們的欲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
說到底,它是壹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兒童,未來更容易發展出較強的 社會 競爭力、較高的工作和學習效率。具有較強的自信心,能更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壓力和困難。
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 更能抵制住即刻滿足的誘惑,而實現長遠的、更有價值的目標。
而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在未來發展傾向上就缺乏壹些好的品質,容易出現壹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比如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後貪玩不回家、貪睡懶覺不起床等。
而且性格更容易急躁、缺乏耐心,出現心理問題的人也相對較多。
進入青春期後,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縮、固執,優柔寡斷,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有研究表明,延遲滿足和人腦中的情緒中樞關系密切。延遲滿足往往是壹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也是情商的重要構成成分,可見延遲滿足的重要性。
延遲滿足可以讓孩子有哪些好的良好品質呢?
1
學會克制
通常做到延遲滿足的孩子,能很好的控制自己,運用理智來戰勝 情感 ,逐漸的能夠形成自己情緒的主人,長大以後也能夠很快地管理自己的情緒,這對於壹個孩子的壹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之壹。
2
學會等待
有這樣壹句話。不要急於滿口袋兒,要先於滿腦袋。滿腦袋的人最終也會滿口袋。兩句話談的道理相同。在追求成功的過程當中,不可以急於求成,壹蹴而就。要學會按部就班,學會等待,從容沈著。
3
學會珍惜
延遲滿足可以幫助避免後悔貪婪,從而用心呵護來之不易的東西,知足才能常樂。
因為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他們的欲望將不斷的增長而變得無止境,孩子本身得不到滿足會痛苦不堪。父母望而生畏,親子沖突家庭矛盾會來越嚴重。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對父母們說:“妳知道用什麽辦法使妳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那就是:百依百順。” 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對孩子是無益的。讓孩子學會等待與延遲滿足,是壹生幸福的基礎。
4
學會理解
延遲滿足,另外壹個重要的在於孩子能夠慢慢的懂得,還有比他的要求更重要,更緊急的事情,從而學會善解人意換位思考,學會控制自己的沖動,學會理解他人。
很多人際關系的矛盾往往是不能彼此體諒和理解,不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待和考慮問題造成的。
因此延遲滿足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看待問題,多體諒和理解對方,學會尊重每個人每個職業每壹種生活習慣,這樣孩子的未來人際溝通才會順暢。
那麽,我們怎麽讓孩子做到延遲滿足呢?
嘟媽結合壹些小例子例舉壹些小技巧和策略。
生活中,孩子想要什麽,家長不給買,孩子就會哭,或者滿地打滾,直到滿足為止,這樣的場景很常見吧。
其實這樣的行為,大多是家長壹直以來無限制的即時滿足造成的。而這種長期發展下去,孩子可能會出現持續的無禮要求,唯我獨尊,情況越來越糟糕。
因此,當孩子提出要求或者想法的時候,咱們做家長的 不能來者不拒統統滿足,壹定要審慎,認真判斷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 行為是不是可以適當的延遲他的滿足。
有時嘟嘟晚上想吃糖,我會告訴他,晚上吃,細菌會吃妳的牙,牙齒很疼,還會壞掉掉光,所以現在最好不吃。等明天睡醒壹睜眼,哇,細菌跑了,就可以吃糖了。
或者有時經過玩具店還要買玩具,最好不要冷冰冰的只說壹句不買。可以和他對話,家裏有類似的玩具嗎?家裏的玩具太多了有沒有地方,妳有沒有每次整理好呢?
或者問他妳有沒有錢去買,媽媽是沒有帶買玩具的錢的,所以沒辦法買。
最後說這樣吧,妳是真的很喜歡嗎?等妳過生日或者哪幾件事表現很好,可以實現這個願望。他基本上都會乖乖接受的還不哭鬧。
這壹般就是我壹貫的方法, 沒有打罵吼,只是笑著給他講道理,幫他分析利弊,同時堅定的拒絕,之後給出好的建議,或給孩子希望或許諾,最後還可以說別的轉移註意力。
這個套路對他很管用,他知道無論如何我當時是不會允許的,所以壞笑著請求幾次,最後只能放棄作罷了。
在我看來,這也是壹種延遲滿足的表現。
另外,在孩子學習新知識,新本領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延遲滿足。
比如說孩子在學習系鞋帶的時候。手眼協調不夠好,希望家長來幫忙。這個時候家長可以不要急於給孩子系,先教給孩子具體的要領,然後讓孩子試著演示。
同時在壹旁仔細觀察,看看孩子的問題到底是出在哪,再慢慢地給予指導,系鞋帶這個需要就已經被延遲了。
那孩子在這段時間之內的 探索 ,就是在自我學習,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比如,當小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詞,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通過查字典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是不錯的方法。
遇到不會的難題先自己動腦筋想壹想,再指導。逐漸的,孩子應對問題的能力也會慢慢提高。
除了合理滿足以外,可以給兒童立界限。
孩子的價值觀判斷不夠準確,有時候容易受自己情緒影響有錯誤的判斷。覺得孩子的要求過多過度,就可以給他設定壹個節點或者是日期,從而降低他的欲望,學會等待。
比如跟孩子說,等到六壹兒童節的時候,或者說如果這段時間表現的好的話,我們再買。既安撫孩子,又可以讓他逐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克制欲望,耐心等待。
當然, 家長壹旦與孩子協商好,要說到做到,信守承諾 ,否則孩子認為願望會化成泡沫,就不會同意家長的延遲的建議了。
再比如,當孩子要求和家長壹起玩 遊戲 ,可以跟他商量,媽媽有更重要工作,等忙完了再陪妳玩兒,好嗎?
也可以先讓孩子在旁邊看著妳做事,讓孩子意識到除了他之外還有別人。
讓孩子建立自我與他人的概念,讓孩子了解自己的事情雖然很重要,但別人的事情同樣很重要。需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就要允許發展別人的需要。
這樣孩子才能夠慢慢的學會理解別人,尊重別人,為將來溝通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打下良好基礎。
培養孩子 “延遲滿足”的能力離不開父母的鼓勵, 愛孩子,就要培養讓孩子幸福的品質。
讓孩子在延遲滿足中學會克制、學會期待、學會感激、學會珍惜、學會奮鬥,體驗成功的快樂和人生的幸福。
當然, 如果孩子堅持要獲得及時滿足,咱們壹下子也不要太勉強 ,大人自我控制欲望都是壹件很難的事,更何況年幼的孩子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