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字筆順:1、丶點;2、丶點;3、?提;4、丨豎;5、?橫折;6、壹橫;7、壹橫;8、丨豎;9、?橫折;10、丨豎;11、丨豎;12、壹橫。
基本釋義:不冷不熱;暖:~帶。~泉。
溫度:體~。高~。低~。
稍微加熱:~壹鍋水。
復習:~課。
性情平和:~和。~柔。
同“瘟”。
詳細釋義:古水名。
即今貴州省遵義市東的洪江。
即今南盤江上遊。
溫江,岷江支流,在今四川省溫江縣。
陰氣溫,故溫氣應之。——《論衡·寒溫》
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溫,夏則不輕而清。——《墨子·辭過》
溫風始至。——《禮記·月令·季夏》
康熙字典
唐韻:烏魂切。《集韻》《韻會》《正韻》:烏昆切,竝音蕰。水名。《說文》:水出犍為涪,南入黔水。又水名。《山海經》:溫水出崆峒山,在臨汾南入河。又洛水之別名。《易·乾鑿度》:王者有盛德之應則洛水先溫,故號溫洛。
又水名。《水經》:溫水出牂柯夜郎縣。又泉名。潘嶽《西征賦》:湯井溫谷。註:卽溫泉也。又地名。《左傳·隱三年》:取溫之麥。註:溫,今河內溫縣。《廣輿記》:今屬懷慶府。又郡名。溫州府,今屬浙江。
又色和曰溫。《論語》:色思溫。又性純粹曰溫。《詩·秦風》:溫其如玉。又《爾雅·釋訓》:溫溫,柔也。疏:寬緩和柔也。《詩·大雅》:溫溫恭人。又煖也。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襲狐貉之溫者,不憂至寒之淒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