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語支的壹種語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壹。和拉丁語壹樣,梵語已經成為壹種屬於學術和宗教性質的專門用語。
梵語是古代印度的標準書面語。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識階級的語言,相對於壹般民間所使用的俗語(Prakrit)而言,又稱為雅語。我國及日本依此語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壹)所造的傳說,而稱其為梵語。其英語名稱為sanskrit,源自梵語samskrtam,字面意思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語言。
廣義而言,梵語包括3種:吠陀梵語,史詩梵語和古典梵語,而狹義的梵語只指古典梵語。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語言中,梵語文獻的數量僅次於漢語,遠遠超過希臘語和拉丁語,內容異常豐富。廣義的梵語文獻包括:印度古代婆羅門教的聖典—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 以及大量的梵書、經書、奧義書等;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以及大量古事記。此外,它還包括大量的語法書、寓言故事集,以及醫學、自然科學、文藝理論等著作;用古典梵語,也就是狹義的梵語,寫成的印度古典文學作品,更是文采斐然,影響深遠。其中佛教的大乘經典部分便是最為人熟知的例子。原始佛教的經典,原來用俗語寫成,後來才逐漸梵語化,形成了壹種特殊的佛教梵語或混合梵語。但在十世紀以後,由於近代印度之各種方言甚為發達,又加上回教徒入侵印度,梵語乃逐漸喪失其實際的勢力,僅以古典語的地位存在。
現今出版梵本所用的文字,稱為“天城體”(Devanagari),是以七世紀時中印度產生那格利(Nagari)字體為基礎,發展到十壹世紀而確立下來的適合書寫的字體。其實,古代印度所通行的文字有很多種,凡由梵書(Brahmi或Brahmilipi,布拉夫米文)字母衍生而成的文字,如悉曇等,皆可稱為梵字。
自古以來對梵字的創造者有多種傳說。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說:“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47個字母)。“梵王天帝作則隨時,異道諸仙各制文字。” 印度所使用的最古老文字,依近代從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Harappa)及莫汗佐達羅(Mohenjodaro)等地出土的材料來看,當為史前時代的象形文字。但其起源究屬何體系,目前尚無定論。而梵字與腓尼基文字(現代歐洲文字的原形),同屬閃族文字系統,已為近代學術界所***識。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印度商人與美索不達米亞地方的人(閃族的壹支)接觸,乃將閃族的二十二個字母傳往印度。經過印度人的整理,大約在公元前400年時,終於制作出四十個左右的字母。隨著時代與地方的不同,書法與字體也逐漸地產生差異。公元壹世紀左右,北方的梵字逐漸變成方形字體,南方的梵字逐漸變成圓形字體。至四世紀,兩者之間的差異已極其明顯。其中,北方由四世紀至五世紀間發展成笈多(Gupta)文字,六世紀再由笈多文字衍生悉曇字母(Siddham)。悉曇字母後來傳入中國及日本等地,同時笈多文字也流傳於龜茲、於闐等地而形成特殊字母,為各種中亞古語言所采用。
梵語語法與其他古代印歐語言(如拉丁語與希臘語)語法相似,屈折變化繁復。名詞有三種性(陽性、陰性與中性),三種數(單數、雙數與復數)及八個格(主格、賓格、工具格、與格、奪格、屬格、位格與呼格)。動詞變位包括單數、雙數、復數;人稱有第壹、第二、第三人稱;時間分現在時、未完成時、完成時、不定過去時、將來時、假定時;語態有主動、中間、被動;語氣分陳述式、虛擬式、命令式、祈使式(不定過去時的虛擬語氣);此外,語尾還分為他位和自位兩種。
另外,梵文還有壹個和其他印歐語言不同的特點,即連音變化規律(sandhi),也就是說,在句子中,某詞尾字母與某詞首字母在壹起的時候,就要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壹個詞中,某字母和某字母如果符合壹定的位置關系,也要進行相應的變音等。而梵語中復合詞匯多而且較長,書寫時又要基本上連在壹起,連寫時字母要變成連寫形式,加上中間的變音,其閱讀之難度可想而知。
歐洲人對梵語產生興趣,始自16世紀。當歐洲的傳教士、商人等開始學習梵語後,就逐漸認識到印度的梵語與歐洲的拉丁語、希臘語等語言之間有著廣泛的相似性。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梵語文學作品引起了歐洲學者的註意,開始用近代科學方法研究梵語。而事實上,印度古代語法學家波尼尼(Panini)早在公元前4 世紀就對梵語的語言特點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波尼尼的生活年代壹般認為是在公元前4 世紀,誕生地在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附近。現存對他最早的記載見於我國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第 2卷,玄奘說健馱羅國某邑,“是制《聲明論》波妳尼仙本生處也。”他接著說,遠古時期,文字繁廣,異道諸仙各制文字,學習者難以詳究。到了人壽百歲時, 波妳尼仙“捃摭群言,作為字書,備有千頌,頌三十二言矣,究極今古,總括文言”。但對波尼尼的生平並沒有細談。
在波尼尼之前,印度語法學已經有了長期的歷史,而波妳尼是集大成者。他留下了壹書:《波尼尼經》,因為內容有八章,亦稱《八章書》,即玄奘所謂的《聲明論》,是學習梵語的圭臯。《波尼尼經》的近4000句口訣包含著壹個完整的、科學的語法體系。字母排列亦非常合乎科學。先元音,後輔音,依照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排列(現在的梵文字典也是這樣排序的)。這種排列順序比希臘語、拉丁語、阿拉伯語和所有的西方語言的那種脫離語言體系的字母表更有其合理之處。
關於梵文的語法結構,波尼尼的特點在於分析。他從語音分析開始,不分析句,只分析詞;不管語義,完全以語形為分析對象。他分析詞根、詞幹、詞尾、前綴、後綴、派生詞、復合詞等等。分析到最後就是詞根,即所謂“界”。加到“界”上使它成為詞,或者再使它表現出名詞、動詞等所有的關系的都稱為“緣”,即直接後綴。因此,構詞的基本公式是界+緣=詞。這種分析到最後的詞根全是動詞,也可以說,只有動詞的根才是最後的成分。名詞都出於動詞。壹件行為的過程用動詞來表達,壹旦行為完成了,動作固定了,那就成為壹件事,則用名詞來表現。
在近代,印歐語系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產生也和梵語研究關系密切,其研究重點是印歐語系諸語言的語音系統。18世紀英國的東方學學者瓊斯(Sir William Jones)爵士提出了著名的“印歐語假說”來解釋印歐諸語言之間的相似性。1786年他在亞細亞研究會的壹次學術講演中,指出梵語與希臘、拉丁語的聯系。他說:“梵語……的動詞詞根和語法形式與希臘、拉丁語酷似,這決非偶然。任何考查過這三種語言的語言學家,不能不認為三者同出壹源。不過始源語言恐已不存於世。同時也有理由假定(雖然理由還不很足),哥特語、凱爾特語與梵語雖然面目迥異,但與梵語仍屬同源,而波斯語也屬同壹語族。”這種“始源語言”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原始印歐語。
後來,歐洲的語言學家把瓊斯的經驗性見解提高到科學的論證。丹麥的R.K.拉斯克對於《古諾爾斯語和冰島語的起源》(1818)做了探索;德國學者F.博普的《論梵語動詞變位系統與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和日耳曼語的比較》(1816)第壹次把梵語、波斯、希臘、拉丁、德語諸語言同出壹源的情況做了詳細的考證。瓊斯稱為“相似點”的現象, 到這時已發展為對應關系。德國語言學家J.格林(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格林兄弟的哥哥)在他的《德語語法》(1819~1837)中提出了印歐諸語的音變定律,這壹定律在修正後,使原來認為是例外的現象得到統壹的解釋。以上三人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奠基人。德國學者A.施萊歇爾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集大成者,他吸取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和達爾文的進化思想,寫出了《印歐、梵語、希臘語、拉丁語比較語法概論》(1874~1877),是提出語言譜系觀的第壹人。K.布魯格曼和B.德爾布呂克合著的5卷本《印度-日耳曼諸語言比較語法概要》 (1886~1900)更是這門學科的巨著。上述學者,無不從語言的實地調查開始,特別對梵語、波斯語、立陶宛語等古老語言,用力尤勤。
可以說,印歐語系比較語言學的產生和發展得益於對梵語的學習和研究。其最大成績就是對語言之間的親緣關系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尤其是在印歐語系的譜系分類方面,獲得了相當確鑿的證據。再有就是有助於人們了解有關原始母語的表現形態和使用地區,例如,歐洲學者現在壹般認為,原始印歐母語起源於黑海以北的地區。在文獻方面,現存最古老的直接材料是用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4世紀或更早時期赫梯語的楔形文字書寫的,而在20世紀初發現赫梯語和釋讀邁錫尼線形文字B之前,通常認為用梵文書寫的吠陀經典之壹《梨俱吠陀》,是印歐語系中最古老的文獻。
Sanskrit
屬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又稱印度-雅利安)語支的壹種古代語言。廣義的梵語包括 3種:吠陀語——印度古代四吠陀的語言;史詩梵語——兩大史詩的語言;古典梵語——許多文學作品,包括迦梨陀娑等的作品,以及宗教、哲學、科學著作的語言。狹義的梵語只指古典梵語。有人說,梵語是印度古代偉大的語法學家波妳尼的《八章書》規範化了的文學語言。這是不正確的。波妳尼的語法書不是吠陀分支,講的不是吠陀語,同時也不純粹講古典梵語。書中的語法規律,同古典梵語比較起來,更接近於梵書、奧義書和經書的語言。波妳尼的繼承者迦旃延那講的是古典梵語。
從梵語的原名 sa╮sk╱tam(整理好的)看,梵語似乎是人工組成的語言。也有人認為,梵語曾經是活語言。在印度古代的戲劇中,神仙、國王、婆羅門等高貴人物說的是梵語。而同他們對話的婦女等低級人物只允許說方言俗語,關於這個問題,至今尚無統壹意見。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說:“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47個字母)。梵語這個名詞,可能就代表印度語言學者早有的想法。不過,梵語壹詞在中國並不是壹開始就有的,《梁高僧傳》卷壹《安清傳》說:“於是宣譯眾經,改胡為漢。”“胡”字在同書的元、明本作“梵”。用“梵”代替“胡”,表示中國學者對梵語有了進壹步認識。 右圖為梵文印刷體《心經》供大家對照與參考。
語言特征
梵語在歷史上使用過壹些不同的字母。目前在印度流行的是天城體(Devan╣garī)字母。
梵語元音分簡單元音、二合元音、三合元音,輔音分喉音、腭音、頂音、齒音、唇音、半元音、噝音和氣音等。
名詞有性(陽性、陰性、中性)、數(單數、雙數、復數)、格(體格、業格、具格、為格、從格、屬格、依格、呼格)的變化。
動詞變位包括單數、雙數、復數;人稱有第壹、第二、第三人稱;時間分現在時、未完成時、完成時、不定過去時、將來時、假定時;語態有主動、中間、被動;語氣分陳述式、虛擬式、命令式、祈使式(不定過去時的虛擬語氣);語尾分原始和派生兩種。
語法
動詞
梵文的動詞有兩種語態:為他(parasmaipada,parasmai = para“對面的、別的”的與格,pada=“句”)和為己(ātmanepada,ātmane = ātman“自己”的與格)。另外還有被動態,是由為己態加-ya-後綴構成的。
有三種時態,現在時、不定時、完成時,現在時有直陳式、命令式和祈願式三種語式,吠陀經梵文中還有虛擬式,但在後期的文獻中已被淘汰。
未來時是從動詞詞根的第二等加-sya或i?ya構成的,變位跟第壹類動詞的現在時壹樣。
現在時
動詞可以根據現在時態變位分成十大類別。
梵語文獻 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語言中,梵語文獻的數量僅次於漢語,遠遠超過希臘語和拉丁語,內容異常豐富,可以稱為人類***有的瑰寶。廣義的梵語文獻包括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包括大量的梵書、經書、奧義書,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圖1)和《羅摩衍那》,以及大量古事記。此外,它還包括大量的語法書、寓言故事集,以及醫學、自然科學、文藝理論等著作。用典型的古典梵語(也就是狹義的梵語)寫成的印度古典文學作品,更是文采斐然,影響深遠。許多著名的作家,如跋娑、首陀羅迦、迦梨陀娑、檀丁、波那、蘇般度、薄婆菩提等等,在印度文學史上,燦如列星。佛教大乘的經典大部分也是用梵語寫成的。有幾部原始佛教的經典,原來用俗語寫成,後來逐漸梵語化,形成了壹種特殊的語言——佛教梵語或混合梵語。
歐美的梵語研究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梵語文學作品引起了歐洲學者的註意,用近代科學方法研究梵語,從此開始。壹方面產生了19世紀最重要的新興學科之壹:印歐語系比較語言學;另壹方面又促成了德國學者稱之為比較文學史的學科。由後者又衍變出現在幾乎風靡世界的比較文學。
中國古代的梵語研究 中國有1000多年的翻譯佛經的歷史,對梵語的語言特點當然非常註意,但是系統的研究卻非常缺乏。既沒有翻譯梵語語法,也沒有寫出梵語語法。唐代出現了壹批有關梵語的書籍,比如智廣撰《悉曇字記》,義凈撰《梵語千字文》(圖2),全真集《唐梵文字》(圖3),禮言集《梵語雜名》,僧怛多蘗多、波羅瞿那彌舍沙集《唐梵兩語雙對集》等等。這些書的撰寫目的是為了翻譯佛經。但是這些書中有的只研究字母,有的則是模仿中國流行的《千字文》壹類的書籍,只列舉梵漢兩語的單詞,而根本不講語法。義凈在《梵語千字文》的序言中說:"並是當途要字,但學得此,則余語皆通,不同舊千字文。若兼悉曇章讀梵本,壹兩年間即堪翻譯矣。"但是,這是難以做到的。其後還有壹些書,如《翻梵語》、《翻譯名義集》等,也只是單詞對譯壹類的書。從《高僧傳》中可以看出,唐代壹些佛教寺廟教授梵語,至於用什麽課本,怎樣教,我們都不清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壹些僧傳和其他書籍中間或有壹些論述梵語語法的記載,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但所記幾乎只限於名詞變化。
編輯本段梵語的現狀
梵文在印度和尼泊爾並沒有滅絕,梵文及梵語是現今印度23種官方文字及官方語言之壹,直至二十世紀初梵文還是尼泊爾的官方語言之壹,梵文、梵語是印度和尼泊爾“佛教界”和“印度教界”高級僧侶的交流語言,在印度有數份用梵文出版的報章和雜誌,1991年印度普查結果以梵語作為母語的人口有49,736 人,1961年印度普查結果用梵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有194,433人。
編輯本段關於梵文字母的神話傳說
天城體字母,因為有悠久拼寫梵文的歷史,被世界人民稱為梵文字母,天城體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國際公認書寫梵文的標準字母。天城體,梵文是Devanagri直譯是天上的城市,為什麽叫天上的城市呢?因為按照印度的觀點,梵文字母是由天神“梵天”所創,梵天,即中國人俗稱的“四面佛”或“大梵天”,梵文字母是天上的神靈所用的文字。梵文字母中的每個字母代表了壹種力量源泉,在印度人們修煉“瑜珈”的時候也常常冥想著梵文字母,中國梵文專家“錢文忠” 更用梵文抄寫“心經”。念佛教“真言” 的時候要求發音正確,因為梵文單詞拼寫和讀音絕對規則,用梵文字母拼寫的真言,既能做到即說即所寫,又能保持真言的純正的梵文語音,所以用梵文字母拼寫真言是念真言人士的最佳選擇,印度文字歷史,梵天創造的書寫格式是詞和詞之間沒有空格隔開,所以古代書寫梵文及抄寫印度神聖的《吠陀》等文獻的時候,詞與詞之間是沒有空格隔開的,直到近代,正統的“梵文”和“印地文”詞與詞之間也是沒有空格隔開的,自從現代西方書寫格式傳入印度後,印度開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詞與詞之間才用空格隔開,這破壞了梵天創造的書寫格式,在壹定程度上減弱了梵文字母的法力。右圖為梵文學者錢文忠手抄梵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積功德。
編輯本段梵文字母及拼寫規則
梵文從十二世紀開始使用天城體字母,每個輔音字母都含固定的a音,輔音與其它元音拼寫的時候,將元音符號分別寫在字母的前面、後面、上面或者是下面。
表示純輔音、鼻音或呼氣音的時候使用符號表示。
當元音出現在單詞前面的時候使用獨立的元音字母。
每個梵文字母頂部都有壹條橫線,拼寫的時候把字母連在壹起。
編輯本段梵文的輔音串字母
梵文如果有兩個以上的連續純粹的輔音出現,就用半個輔音字母或者是輔音字母的其中壹部分緊密結合在壹起,組成輔音串字母,輔音串字母的輔音數目是兩個起五個止,輔音串字母壹般可以將包含的輔音辨別出來但有的輔音串字母辨別困難,必須要強記,梵文壹***有壹千多個輔音串字母,輔音串字母是學習梵文拼寫的主要難點。
/bbs/dispbbs.php?boardid=76&id=34257&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