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的筆畫順序是:橫、豎、橫折、撇、豎折/豎彎、橫。
西(拼音:xī)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鳥巢,本義指鳥入巢棲息,這個意思後來寫作“棲”。夕陽落下的時候,鳥紛紛歸巢,所以用西來表示日落的方向。又引申指西洋,還指內容及形式屬於西洋的。西洋在元明時期指中國南海以西海洋及沿海各地,明末清初以後指大西洋兩岸,即歐美各國。
西,原義是“棲”,指“鳥在巢上棲息”。甲骨文寫作圖1,金文寫作圖2-4,字形都是壹個鳥巢的樣子。甲骨文、金文都有巢無鳥,小篆則在鳥巢之上加上了壹個像鳥形的線條。無論甲骨文、金文還是小篆,西字都是壹個象形字。百鳥歸巢棲息,壹般在太陽落山之時,故“西”字又引申表示太陽落山的方向即四方之壹的西方。
上古“棲”“西”同音,可以說,西字的前世就是“棲”。鳥兒回巢棲息時,正好是太陽西墜之際,因此人們就借“西”來表示“日落的西方”。“西”字後來又用以指“西洋”(元、明時期把今海南以西海洋及沿海各地通稱為西洋,如鄭和下西洋。
明末清初以後指大西洋兩岸,即歐、美各國)或內容形式屬於西洋的,如“西餐”“西服”“西洋畫”等,這個“西”字就與“方位”有關。當“西”字借為專門表示方位詞以後,人們就又造出壹個棲(或作棲)字來表示“鳥在巢裏棲息”的意思。到這時,“西”字就與表示“鳥在巢裏棲息”的本義漸漸地分離了,而取而代之的是“棲”字。
康熙字典?
西xī《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並音粞。《類篇》:金方也。《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為東西之西。篆文作?,象形也。《前漢·律歷誌》:少陰者西方,西遷也。陰氣遷落物,於時為秋。
古有《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又地名。《晉書·地理誌》西郡。《韻會》:唐置西州。又姓。《通誌·氏族略》:西氏。《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為西。又《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