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能體會別人的感受,對他人的悲哀、痛苦很容易感受到,有同理心及責任感,對超然的事有敏銳的感覺,有美的創造能力,有能力把消極的變成美及宇宙化(把垃圾變成能源)。常把自己帶到所做的事上,使自己整個的投入。有氣派、高品味,敏感。有文化背景如日本、英國等民族顯露此型。
每個人對於感性的理解都由於自己的理解體會和具體語境中的把握而有所不同,大致都有以下幾個方面:與冷漠和內斂相對,感性的人感情豐富、情緒外顯。
感性的人易感,它是情商的表現,有很強的移情通感能力,知道在什麽場合應該表露出哪種情緒,可以讓交流更加的融洽通暢。最後,感性體現了壹種人性化的處事對人法則,是對功利的理性原則的反動,可以樹立親和型的權威。
擴展資料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聯系。首先, 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離開了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無本之木。堅持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 這是堅持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其次, 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升華, 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為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只能解決對現象的認識的問題, 理性認識才能解決對本質的認識的問題。堅持感性認識發展成為理性認識, 這是堅持認識論中的辯證法。再次,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 世界上沒有純粹的感性認識, 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沒有純粹的理性認識, 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