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商山早行這首詩內容是什麽

商山早行這首詩內容是什麽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裏壹般旅人的某些***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作者曾於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裏。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裏外已經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壹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壹時難”。在封建社會裏,壹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並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於言外乎?”(《六壹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壹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壹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雲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壹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壹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裏,“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於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壹詞,“雞”和“聲”結合在壹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壹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麽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裏,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於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壹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幹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裏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裏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裏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裏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商山早行》是溫庭筠詩詞中的名篇,也是寫商洛的名篇。內容壹般,但是藝術水平很高,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第二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極受稱贊。

溫庭筠,字飛卿,山西祁縣人。是晚唐頗有影響的壹位詩詞名家。生於唐憲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說法不壹,有的說死於公元870年,有的說死於公元886年。據他說,他的祖上溫彥博曾在唐貞觀年間做過宰相。應該算是名門後裔。可是到他時已是家境衰微,失去昔日祖上的輝煌了。

溫庭筠貌醜好色,不修邊幅,行為放蕩,但是天資聰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長詩賦。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聲不好,認為他“有才無行”、“德行無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間他曾三次參加進士考試,都名落孫山。所以他在政治上壹生是不得意的,只做過壹些小官。早年他曾出入於宰相令狐 的書館,還頗受器重,可是後來他埋怨令狐為他的求取功名沒有幫助,就給予嘲諷,於是與令狐交惡。令狐鎮守淮南時,他路過時也不肯去拜訪,卻不爭氣去逛妓院,而且醉酒鬧事,被令狐暗中派人把他還打了壹頓,連牙齒都打斷了。後來楊收當宰相,起用他擔任國子助教,還參與主持秋試。結果他對壹位叫邵謁的考生諷刺時政的文章大加稱頌,觸犯了權貴,楊收就撤了他的官。此後他四處流落,窮困潦倒而死。他的這首《商山早行》詩,大概是寫於唐懿宗鹹通元年春天(公元859年),從長安去襄陽投靠徐商時。當時他已是近50歲了。

《商山早行》確實寫得很美,尤其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兩句,作者僅用了幾個名詞,就生動的勾勒出壹幅充滿形、神、影、色美感的山村早春拂曉圖,今天讀來,壹千多年前的商山路上早春拂曉的風光景物仍然歷歷在目,倍覺親切。關於這首詩歷來論家很多,但有些註釋多有牽強附會,想當然的解說。比如首句“晨起動征鐸”。多解為早晨起來“搖動征車上的鈴子”。鐸是鈴不錯,《古漢語字典》中的解釋是“掛於牛馬頸下或屋檐下的小鈴。”按照溫氏當時窮困潦倒的實際情況,恐怕很難乘坐著車子長途旅行的。同時,倘若坐上車子恐怕也很難看到河上架的木板橋上人踩霜的腳印。因此,這壹句確切壹點說,應是店主敲響店鋪屋檐下掛著的鐸(鈴),催客人起來上路。再是第四句“人跡板橋霜”中的“板橋”。大概生活在商洛山中的人都經歷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無論是丹江還是山裏的其它河流小溪,凡是村莊前後的河水上,都架設著木板橋(有的也用原木),供山民上山下地勞作和旅人行走,免去脫鞋涉水之苦。這種木板橋壹般是在洪期過後的秋季架設,第二年的初夏洪期到來前拆掉。在深秋初冬和早春降霜的日子,早上人走在橋上,總可以看到橋板面上結著薄薄壹層白霜,腳踩過去,也會留下清晰的印跡。“人跡板橋霜”壹句,正是這壹景象的生動真實寫照。至於現在商州西北四十裏的板橋鎮,與溫氏的這首詩更不可能有任何關系。因為,板橋鎮並不在商山道上,而且離這條大道很遠,溫庭筠絕不會繞到那麽遠的地方去過“木板橋”。關於“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兩句,有的註釋以“槲葉落”,而且有霜跡,就說這首詩寫的是“晚秋”景象,也是純粹的想當然之說。“槲”樹屬殼鬥科,喬木,葉闊大,卵形。商州老百姓都知道“槲葉”是什麽,而且用它襯蒸饃籠,端陽節用它包粽子。槲葉秋冬季並不落,而是枯黃在枝上,到第二年春天新葉萌發時枯葉才脫落。“枳”,商州人俗稱“鐵梨寨”。枳木多叢生,葉少刺多而粗,春天開白花,果實象桔,深綠色,味苦澀不能食。枳木多生長在河堤、畔或人家場院墻邊。有的人家還把它當作籬笆栽植。現在已少見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丹江兩岸河堤和村莊旁隨處可見。這兩句也是早春時節商山道上景物的真實描繪。“枳花明驛墻”壹句中的“明”字就用得非常巧妙而確貼。因為在拂曉前的月光下,驛站墻外邊壹片白色的枳實花,顯得特別的明亮耀眼。總之,這首五言律詩無論是寫景抒情,還是用字、聲律都是十分講究,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技巧。第壹聯與第四聯首尾照應,抒發了詩人遠途跋涉,思念故鄉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無助情懷,第二、三聯以眼前生動而又清寂的景象,既照應了詩題的“山路早行”,也映襯出詩人當時心情的淒清落寞。全詩情景渾然壹體,感人至深。

溫庭筠詩詞文章都很有特色,但總的說來他的文不如詩,詩不如詞。他的詩詞思想內容比較狹窄單薄,多為香軟艷麗的描寫女性篇章,但藝術水平很值得稱道。尤其是他的詞,對後世影響較大,歷代把他稱為“花間派”詞風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