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神奇的紙導入語

神奇的紙導入語

神奇的紙導入語如下:

活動目標:

1、積極探索紙的不同變化與承受力之間的關系。

2、大膽地動手操作並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白紙、紙杯、積木 活動過程:

壹、猜測引題

1、(出示三座不同紙質的紙橋)這裏有三座不同的紙搭成的紙橋,這是壹座?(面巾紙橋)這座呢?最後壹座呢?

問:這三座紙橋誰的力氣大,頂住的積木多?

2、到底會是怎樣的結果呢,我們用積木比壹比。(我們應該把積木放在什麽位置呢?)

3、為什麽紙板橋能頂住積木?

二、第壹次操作

1、妳們有什麽好辦法讓壹張薄薄的白紙變成大力士頂住壹塊積木呢?等會就請妳們去試壹試,出發之前聽好老師的要求:

①、請妳用各種各樣的辦法去試壹試

②、等老師拍手時把紙和積木放回籮筐裏。

2、幼兒操作

教師巡回指導(教師用照相機記錄幼兒的方法)妳是用什麽辦法讓白紙變成大力士的?

3、交流分享

(1)妳的紙橋能頂住壹塊積木了嗎?妳是用什麽辦法的?

(2)老師還把小朋友的方法用照片拍下來了,我們壹起看壹看。(展示照片裏的方法)

4、小結:原來通過手折、卷改變紙的形狀它就能頂住積木。

三、第二次操作

1、妳們的紙橋能頂住更多的積木嗎?

等會再請妳們去試壹試。出發之前同樣聽好我的要求:

①、不要把積木放在橋墩上,要放在橋面的中間

②、當老師拍手是把的橋留在桌面上然後回到座位上。

2、幼兒操作

3、分享交流:

誰來介紹壹下妳是用什麽辦法讓紙橋變牢固的?(妳壹開始就用這個辦法的嗎?)

妳們都用什麽辦法讓紙橋能頂住更多的積木的?

4、小結:壹張白白的紙多折幾次後它就能頂住更多的積木。

四、延伸

今天我們通過的自己的努力把薄薄的白紙變成能頂住積木的大力士,等會區角活動時請妳們拿各種不同的紙去試壹試。另外也請妳們想想,怎樣讓面巾紙也變成能拎的動瓶子的大力士。

《神奇的紙》中班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4課。本課教學以紙為載體,通過改造壹張紙,比較和體驗紙改造前後性能的變化,交流紙的這種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激發學生繼續改造材料、發現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本課教材包括以下幾部分:第壹部分——聚焦,承接第3課的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經驗說說普通紙的特點,引發學生思考有什麽辦法讓紙具有更多的本領。第二部分——探索,用“折疊”這種改造方法,引領學生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研究紙被改造後性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其中比較觀察又分三步,即按壹按(比較彈力)、放壹放(比較承載力)、摸壹摸(比較隔熱能力)。第三部分——研討,紙改造後性能的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第四部分——拓展,引導學生在壹張紙上刷食用油,然後探究這張紙具有的全新功能。

學生分析

基於上壹課的學習,二年級學生對於紙已非常熟悉,但卻很少有學生對紙進行過更細致的觀察與思考,即對紙的認識較為單壹。在動手能力方面,與壹年級相比已有明顯進步,但在折紙方面還略顯不足,需要教師進行示範或觀看微視頻後才能折出符合實驗要求的瓦楞狀紙。

基於低學段學生註意力保持時間較短的原因,探索環節的三個活動需要教師有效組織,提升小組探究活動的效果。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材料經過加工、改造、優化後其性能會發生改變。

2.材料性能改變或優化後可以用來制作符合壹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科學探究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對普通的紙進行簡單加工與改進,比較材料在改變前後的變化。

2.在教師指導下,能用語言描述紙在折疊前後的變化。

科學態度目標

1.發展加工、改造材料的興趣。

2.在教師指導下,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認識材料。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材料會隨著人類的需要而不斷改進。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領學生對比感受兩種形狀的紙的差異。

難點:引領學生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兩種形狀紙的特點。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普通的紙、訂書機、杯子、熱水、刷子、食用油、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瓦楞紙箱、瓦楞紙杯、瓦楞紙杯套、防腐木、課件等。

教學過程

壹、聚焦

1.基於觀察,交流紙的特點。

紙在我們學習、生活中具有多種。這是壹張非常常見的白紙,說壹說,這張紙具有什麽特點?

預設:白色、很薄、輕等。

2.基於紙的特點,交流紙的用途。

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紙來做什麽?

預設:寫字、畫畫、折紙、手工……

3.基於現有特點,引發對紙的暢想。

我們有沒有什麽辦法可以讓它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領呢?

設計意圖:通過幾個小問題引領學生分析紙的'特點、交流紙的作用,引發對紙的特點及其用途的思考,為後續的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二、探索

(壹)明確改造紙的方法

1.交流改造紙的方法。

請同學們大膽思考,我們可以用什麽方法加工、改造壹張白紙?

預設:折疊、染色、刷油……

2.明確改造紙的方法。

今天我們就用折疊的方法改造白紙,看看改造後的白紙會有哪些新的功能。

設計意圖:對紙改造的案例對於學生來講其實並不陌生,比如包漢堡包的紙,套在豆漿杯外的紙套,快遞包裝箱等。本環節通過讓學生回顧思考如何改造壹張紙使它具有新的功能,使學生開始關註紙的特點。此過程在提升學生參與廣度的同時又促進學生思考的深入。

(二)探究改變形狀後紙的新功能

1.折紙。

(1)教師示範折疊方法(或播放微視頻),明確註意事項。

(2)學生折紙。

設計意圖:通過示範和指導,引導學生折出符合實驗要求、便於實驗操作的瓦楞狀紙,為接下來的活動做鋪墊。

2.觀察中發現紙的新特點。

(1)(教師拿著折好的紙)請仔細看壹看(教師示範從不同角度觀看),這張白紙經過折疊後與原來的白紙相比有了哪些新的變化?

預設:學生回答紙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或紙的寬度發生了變化。

(2)我們將這種形狀稱之為瓦楞狀,折疊出來的紙就叫瓦楞紙。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瓦楞狀紙的特點,豐富學生對瓦楞狀紙形狀的認識,同時又為後面活動中仔細觀察、詳細描述做示範。

3.實踐中發現紙的新功能。

瓦楞狀紙都具有哪些全新的功能和神奇的本領呢?讓我們通過動手做實驗去尋找它的新功能。

(1)任務介紹。

按壹按:將白紙與瓦楞狀紙分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輕輕按壹按白紙和瓦楞狀紙,認真體驗手心的感覺,將感受記錄在活動手冊表格內。

放壹放:取兩本字典(或厚壹些的書或其他等高的物品)以間隔壹定的距離平放在桌面上,先將壹張白紙放在兩本字典上,接著由輕到重將物體(可以選擇身邊輕重不同的物體,如回形針、橡皮)放在紙的正中間,看紙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測完白紙後,再去測瓦楞狀紙能承受多少重量。

摸壹摸:領取壹杯熱水,用白紙貼著杯子感受冷熱程度;換用瓦楞狀紙,再次感受冷熱程度,並對比有什麽區別。(此處提醒學生留意不要打翻水杯,小心熱水燙手)

設計意圖:二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很容易出現不規範操作的情況,而通過示範指導引領學生認識規範操作的細節,明確實驗中的註意事項,實現了對學生操作技能、精確意識的培養。

(2)明確要求。

邊做邊完成記錄表,同時將自己其他方面的發現及時與組內同學進行交流分享。

註意事項:

●實驗要壹步壹步做,不要急於求成。

●仔細觀察、感受,有什麽發現就記錄什麽。

●與同學交流要輕聲。

●在“摸壹摸”環節,小心別燙傷自己,別燙傷同學。

(3)學生活動。

教師適時介入指導、評價,引領學生有序開展實驗活動。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引領學生明確實驗註意事項,幫助學生形成對實驗活動的正確認識,為有效觀察做鋪墊。在觀察活動中,如有個別學生未能有效開展對瓦楞狀紙的觀察,教師要適當介入指導,避免這部分學生“遊離”於活動之外。

三、研討

(壹)折疊前後紙有什麽變化

1.出示班級記錄表。

通過剛才的觀察活動,相信同學們對於紙經過折疊變成瓦楞狀紙後的變化有了更多的認識,接下來壹起分享我們的發現。

2.學生匯報,教師記錄。

學生先匯報記錄表上已有的選項,接著再補充其他的發現。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在交流研討活動中整合對瓦楞狀紙零散的認識,從而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二)瓦楞狀紙的應用

1.觀察紙箱中的瓦楞狀紙。

白紙通過折疊變成瓦楞狀紙後與折疊前有了很多新的功能。在生活中,老師發現瓦楞狀紙有很多的應用之處。(下發小紙箱)請仔細看這個紙箱,妳能找到裏面的瓦楞狀紙嗎?

2.學生觀察並上臺展示自己的發現。

3.引領學生思考:用瓦楞狀紙做紙箱有什麽優點?

預設:瓦楞狀紙能承受更重的重量,能使紙箱變得更加堅固。

4.引領拓展。

在生活中,人們還將瓦楞狀紙的特點應用在杯墊、杯套制作中(出示圖片)。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尋找物品中的瓦楞狀紙,分析物品運用了瓦楞狀紙的什麽特性,描述這個特征會使物品具有什麽優點,從而使學生從全新角度認識到材料特點決定材料用途。

四、拓展

今天,我們將紙改變了形狀,發現紙產生了這麽多新的功能。試想壹下,若我們在紙的表面刷上壹層油做成油紙,然後分別在普通紙、油紙上不斷滴水,又會有哪些新的情況(圖文介紹)?請同學們課後做壹做,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設計意圖:通過布置課後拓展性科學實踐任務,將科學實踐引向課外。這樣將鞏固學生的探究方法、豐富學生對紙這壹材料的認識以及探索新材料的興趣。

不能支撐物體支撐能力好

不能隔熱能隔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