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邯鄲學步
這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代,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到趙國都城邯鄲去,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態很美,就跟著學起來,結果不但沒有學好,反而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到家鄉。後來這個故事演化為成語——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在邯鄲市區中心地帶有壹座學步橋,傳說燕國少年就是在這裏學邯鄲人走路的。現存的石橋建於明代,已不再通車,圍繞石橋修建成了壹個市民休閑娛樂廣場,把學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後代,廣場還刻立了許多碑文,講述著邯鄲的歷史,還有壹個不規則雕塑上面刻了與邯鄲有關的成語條目,寓教於樂,很有意思.
這是壹個流傳的很廣的故事。流傳的廣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夠忽視這個邯鄲成語典故在今天的啟示意義。如今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們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傾向嚴重,忽視了自身的特點,結果學得不倫不類。什麽時候都不能忘本,這是大家在談到這個成語時首先應該想到的,只有結合自己的長處發展才是根本。
(二)負荊請罪
在邯鄲市區距離火車站不遠的街道裏,有壹處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車巷,這裏就是藺相如回避廉頗的窄巷。如今這裏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築,巷子也名存實亡,古風盡失,但是還在巷口立了壹通石碑,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這是壹個曾經入選中學課本的邯鄲成語典故。戰國時,趙國文官藺相如出使秦國禦敵有策,使得價值連城的和氏美玉完璧歸趙,又赴澠池會舌戰秦王,維護國體尊嚴,被封為上卿,位於大將廉頗之上。屢立戰功的老將廉頗心中不服,揚言如見到藺相如就要羞辱他。壹次兩人乘坐馬車相遇與窄巷之中,藺相如顧全大局,讓自己的馬車退出窄巷避讓廉頗,致使廉頗深受感動,認識到自己心胸太狹隘。於是廉頗便光著上身,身背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從此兩人結為生死之交,趙國將相和睦,國勢大振。這個故事也很快演變成成語,表示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真心實意地接受對方懲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錯誤勇於承認,勇於接受處罰,就能夠獲得他人的原諒,征得別人的尊敬。這個成語還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我們***產黨人更應該有藺相如和廉頗的這種胸懷,古人尚且如此,我們今人還有什麽不能想開的呢?
(三)完璧歸趙
這則邯鄲成語典故也是我們小學課本裏學過的。我給大家再簡單說壹說。
戰國的時候,趙惠文王有壹塊叫做「楚和氏璧」的寶玉,被秦國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趙國來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們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池,和趙國換取這塊「楚和氏璧」的寶玉。
惠文王壹聽:“這該如何是好呀?秦國這麽強大,如果把寶玉交給秦昭王,他要是耍賴,不把十五個城池給我們;如果不給,秦昭王會不會壹氣之下派兵來打我們,到底該怎麽辦才好?”大家議論紛紛,壹時也沒有個好主意。有人提議:“我們去請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來,他壹定會想到好辦法的。”
藺相如來了之後,惠文王第壹句話就問他:「秦國要用十五個城來交換我的楚和氏璧,妳看我應不應該答應他呢?」藺相如毫不遲疑的說:「秦國強,趙國弱,我認為您不答應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國拿了我的璧玉,卻不把城池給我,那我該怎麽辦?」惠文王憂心地問。藺相如馬上接口說:「秦國要拿十五個城池來交換趙國的楚和氏璧,假如趙國不答應,那當然是趙國的錯;反過來,若秦國得到了璧玉,卻不把城池給趙國,那錯就在於秦國了。因此,照我的看法,還是派人將璧玉送到秦國去比較好。」
趙惠文王覺得藺相如說的很有道理:「依妳看,派什麽人去好呢?」藺相如自告奮勇的說:「假如大王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臣倒願意前往壹試。秦國如果守信把城給我們趙國,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食言,不把城給趙國,我壹定負責將原璧歸還趙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以後,見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壹見到璧玉後,高興地不得了。不斷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細欣賞,又把它傳給左右的侍臣和嬪妃們看,卻都不提起十五個城池交換的事。藺相如壹看情形不對,馬上向前對秦王說:「大王,這塊璧玉雖然是稀世珍寶,但仍有些微的瑕玭,請讓我指引給大王看看!」
秦王壹聽:「有瑕玭?快指給我看!」藺相如從秦王手中把璧玉接過來以後,馬上向後退了好幾步,背靠著大柱子,瞪著秦王大聲說:「這塊璧玉根本沒有瑕玼,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寶玉以後,根本就沒有把十五個城池給趙國的意思。所以我說了個謊話把璧玉騙回來,如果大王要強迫我交出璧玉的話,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頭,壹起去撞柱子,砸個粉碎。」藺相如說完,就擺出壹付要撞墻的樣子。秦昭王害怕藺相如真的會把璧玉撞破,連忙笑著說:「妳先別生氣,來人呀!去把地圖拿過來,劃出十五個城市給趙國。現在妳可以放心把璧玉給我了吧!」
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騙秦王說:「這塊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寶,趙王在交給我送到秦國來之前,曾經香湯沐浴,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時候,也同樣應該齋戒五天,然後舉行大禮,以示慎重呀!」。秦王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藺相如所說的去做。藺相如趁著秦王齋戒沐浴的這五天內,叫人將那塊璧玉從小路送回趙國。
五天過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禮節接待藺相如。藺相如壹見秦王便說:「大王,秦國自秦繆公以來,二十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約的人,所以我害怕受騙,已差人將璧玉送回趙國!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來交換楚和氏璧,就請先割讓十五個城池給趙國,趙王壹當遵守誓約將玉璧奉上。現在,就請大王處置我吧!」秦昭王壹聽璧玉已經被送回趙國,心裏雖然很生氣,卻也佩服藺相如的英勇,不但沒有殺他,還以禮相待,送他回趙國。
後來,大家就用“完璧歸趙”來形容將別人的東西完整的歸還給別人的意思。這則成語充分表現了藺相如機智果敢,不畏強暴的品格,不愧為戰國有名的儒相。
(四)胡服騎射
春秋至戰國前期,華夏傳統服裝是長袍寬袖,不便於騎馬射箭。為此,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下達易服令,讓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緊袖短衣和長褲。這壹舉措對重服飾禮義的傳統觀念形成了重大沖擊,眾多臣屬驚呼這是“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趙武靈王卻從作戰需要出發,反對法古不變,以強有力的行政命令推廣服飾改革。他還親自騎馬彎弓並露宿草原,聘請擅長騎射的胡人充當教練,推廣了養馬、制革、設獸醫和籌辦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很快培訓出1萬名裝備精良且射術高超的騎兵,其他列國的步、車兵和北方零散部落在其狂飆般的攻擊下,壹時均非對手。經過短短十幾年,便由壹個小小中山國都敢侵犯的弱邦崛起為唯壹能夠同秦相抗衡的強國。
“胡服騎射”雖然是壹場軍服改革,但影響卻是多方面的,使人們的心理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打擊了“先王之道不可變”的保守思想,勇於革新的思想得到樹立,減弱了華夏民族鄙視胡人的心理,增強了胡人對華夏民族的歸依心理,縮短了二者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了二者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為以後的民族大融合和國家大統壹奠定了心理基礎。
這則邯鄲成語典故對後世的影響不僅僅是服飾上的。首行它弱化了服飾的身份標示功能,強化了其實用功能。減弱了華夏民族鄙視胡人的心理,增強了胡人對華夏民族的歸依心理,縮短了二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奠定了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服飾融合的基礎,進而推進了民族融合。
(五)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裏?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壹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壹計。圍魏救趙這壹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這則邯鄲成語典故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壹招致勝的神奇效果。當敵人實力強大時,要避免和強敵正面決戰,應該采取迂回戰術,迫使敵人分散兵力,然後抓住敵人的薄弱環節發動攻擊,致敵於死地。
(六)刎頸之交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壁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
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於前線,是第壹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壹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壹番。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回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壹次,藺相如有事出門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麽,他們說:“我們為您做事,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藺相如聽了,哈哈壹笑,問道:“妳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麽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壹文壹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這就是另壹則有名的邯鄲成語典故“負荊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七)毛遂自薦
戰國時,秦軍在長平壹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壹起去。經過挑選,最後還缺壹個人。門下有壹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客二十人壹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壹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趙勝門下幾年了?”毛遂說:“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妳沒有稱道,趙勝也沒聽到贊語,這是因為沒有先生什麽才能的緣故。所以先生不能壹道前往,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不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與毛遂壹道前往。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壹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我和妳主人說話,妳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麽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捕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壹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壹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這則邯鄲成語典故現在有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的意思。
(八)紙上談兵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然而趙奢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壹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麽毀掉趙國軍隊的壹定是趙括了。”
趙括隨即代替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後,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自以為是,撤換並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些事,出動變化莫測的軍隊,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國的軍隊壹切為二,趙國的軍隊軍心離散。經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饑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鬥。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於是幾十萬兵士投降於秦國,秦國把他們全部活埋了。從而加速了趙國的滅亡。
我認為這則邯鄲成語典故對現在的商場和職場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剛出校門還沒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只是在學校學了壹些最基本的應用技能,只有慢慢積累經驗,虛心請教老員工,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於本職工作,才能防止紙上談兵。
(九)壹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壹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壹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妳壹言不發,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壹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壹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壹言九鼎”和“毛遂自薦”出自同壹個典故。平原君誇獎毛遂“壹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變到現在就成了信守諾言了!
(十)因人成事
平原君壹行到楚國後,平原君馬上求見楚王,要求楚王迅速派出援軍,和趙國聯合抗秦。可是楚王懼怕秦國,不肯答允。兩個人從清早談判到中午,也沒談出結果。毛遂等三十人,在殿前階下,等得焦急起來。那十九人就對毛遂開玩笑說:“毛先生,上殿去露露錐尖吧!”毛遂二話不說,提劍登階,從容上殿,對平原君說:“趙楚聯合抗秦的利害關系,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為什麽說了這麽半天還決定不下來呢?”楚王問平原君:“這是什麽人?”平原君說:“是我的家臣,也是我的隨員。”楚王便轉向毛遂呵斥道:“還不快給我下去!我正在同妳們君主談話,妳算個什麽?”毛遂按劍而前,對楚王說:“妳仗著楚國是個大國,就這樣隨意呵斥人?妳要知道,眼前在這十步之內,大國也沒有,妳的性命全在我的手裏。妳叫嚷什麽!”楚王不作聲了。毛遂接著說:“我聽說商湯以七十裏的地方取得了天下;周文王以百裏的地方臣服了諸侯,難道他兵多嗎?只不過能發揮他的優勢,振奮他的威力罷了。現在楚國土地方圓五千裏,雄兵百萬,這是稱霸天下的本錢。象楚國這樣盛強,天下各國都不能對抗。白起,小娃娃罷了,帶了幾萬兵來和楚國打仗,壹戰就奪去了妳們的鄢、郢等地;再戰就燒掉了夷陵的楚先王墓;三戰幹脆俘虜了大王妳的先人,這是百輩的仇恨啊,連趙國都感到羞恥,而大王卻不知道好歹!軍事聯盟是為了楚國,不是為趙國。在我主人面前,妳叫嚷什麽?!”楚王又害怕又慚愧,連連稱是,滿口應承說,“確實象先生說的,願意把全國的兵力參加同盟。”毛遂又逼問:“聯合抗秦的事定了吧?”楚王忙說:“定了。”毛遂就招呼楚王的左右說:“快拿雞、狗、馬的血來!”血來了,毛遂捧著銅盤跪獻給楚王說:“請大王先用手指蘸血塗在唇邊,這是定盟的儀式;接著是我的主人,最後是我。”塗完血,毛遂左手拿著血盤子,用右手招喚殿外的十九個人說:“餵!妳們接著在堂下塗血吧。妳們這些老爺碌碌無能,就象所說的依靠別人成事的!”這則邯鄲成語典故可以參看毛遂自薦和壹言九鼎。
這件外交大事,就這樣靠著毛遂的口才而終於取得了成功。平原君因此很稱贊毛遂,其余十九人也更信服他了。
平原君定盟後回到邯鄲,感慨地說:“我不敢再鑒別人才了!毛先生到了楚國壹次,就使趙國的聲望提高了百倍。毛先生的三寸長的舌頭,比百萬雄兵還強啊!”後把毛遂奉為上等門客。
以後,人們就把自己沒本事,而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的叫作“因人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