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邪?’”意思是趁著興致來,興致沒有了就可以回去了。
大書法家王羲之有個兒子叫王徽之,他是個聰明伶俐,性情豪放,生活也十分的浪漫。
有壹次,在壹個大雪初霽的晚上,他看著皎潔的月光,配上銀白色的大地,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戴逵。他想:如果這時候好友能在身邊,壹起賞月暢談,豈不美哉!王徽之也是個說風就是雨的人,於是他立刻乘小舟去拜訪自己的這位好友了。
但是由於路途比較遙遠,他壹直到天亮才到。令人奇怪的是,到了戴逵的家門口,王徽之卻並沒有進去,而是掉頭回去了。
後來有人問他,為何深夜去朋友家,到了又不進家門呢?王徽之回答到:“我本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壹定要見到戴逵呢?"
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所以就有了“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和“乘興而來,盡興而返”的典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