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賦能大腦,每天擁抱元氣滿滿的自己

賦能大腦,每天擁抱元氣滿滿的自己

生活中,妳是否常常經歷這樣的心塞:

晚上總有用不完的精力,夜再深也不想睡。白天卻怎麽都睡不醒,壹工作就無精打采,喝再多咖啡都無法集中精力好好工作;

天天幹著駕輕就熟的工作,卻依然感到壓力山大,工作效率也始終得不到提升;

白天的工作並不辛苦,晚上回家卻感覺累到不行,然後癱在沙發再也不想動彈。

面對這樣的自己,妳是否也深感失望,覺得自己哪哪都不行,甚至懷疑今後的人生都要黯然失色,再也沒法閃閃發光了。

其實,出現這樣的困擾不是妳的健康出了問題,也不是妳沒有別人優秀,妳與其他活力四射、工作積極高效的人群相比,只少了壹步“賦能大腦”的差距。

也就是說,妳不知道人的大腦會在每天的24小時裏,有它自己的工作規律。只有懂得並利用這些規律,才能遊刃有余地應對工作生活,讓自己的每壹天元氣滿滿。

這不是壹句信口開河的話,這就是“賦能大腦”所能達到的神奇效果。而“賦能大腦”這個詞,出自於日本自主神經專家,日本東京醫師會理事、醫學教授小林弘幸撰寫的《24小時大腦:分時段打造妳的高效腦、抗壓腦、幸福腦》壹書。

在這本書裏,作者小林弘幸以晨間、日間、晚間、夜間及周末五個不同時段切入,從腦科學角度深入探索全腦管理方法,輔以漫畫加文字的形式,黑白藍三色的治愈系搭配,形象生動地講述了大腦在不同時段的工作規律,提供了80個切實可行的用腦方法和精力管理習慣。只要合理運用個中規律,就能輕松做到元氣滿滿每壹天了。

下面,我們就以時間為序,來依次看看這五個時段的腦力規律究竟是怎樣的?以及我們在這些時段分別適合幹些什麽事?

晨間規律:先幹最困難、最富創造性的工作

“清晨是副交感神經讓位於交感神經,並讓其發揮重要作用的黃金時段。”如此簡單的壹句話,已經把為什麽將最困難、最有創造性的工作放在晨間,解釋得明明白白。

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是怎麽回事,用壹個大白話的解釋,交感神經是讓妳興奮活躍的,而副交感神經是讓妳停下來放松的。每到清晨,如果妳還不趕緊讓占據了壹晚C位的副交感神經挪位給交感神經,這壹整天都別想活力滿滿了。

壹旦交感神經成功占位,那就趕緊抓住大腦此刻最興奮活躍,註意力也最集中的時段,先去搞定這壹天裏妳認為最有難度的事情。

比如,妳是壹個律師,今天有案子要出庭。這個時段,妳就不要去做回復郵件之類的事情了,而應把上庭需要的所有資料再核查壹遍,看看哪裏還有沒有漏洞,並把庭審中可能出現的狀況在心裏預演幾遍,確保現場能夠從容應對。

也許妳會說,這些都是壹天裏要做的事,我就先回復郵件怎麽了?當然有區別,因為出庭辯護是壹項更需要深度思考和集中註意力的事情。如果在大腦狀態最好的時候都不去完成它,而用在了相對簡單的工作上,效果壹定會大打折扣。

日間規律:思考性工作上午幹,機械性工作下午辦

通過對晨間規律的解讀,我們已經了解到大腦的活躍程度、註意力集中度是隨著時間流逝向後遞減的。因此在日間工作時,我們才需要優先處理更加重要、也更費腦子的工作,而把那些機械重復的事情放到下午去做,這就是日間工作的規律。

舉個例子,如果妳是壹位服裝設計師,那妳上午最該幹的事,就是進行服裝設計或者對某些細節進行修正和改良。這些都是需要高度耗費腦力的事情,上午不做放到下午的話,壹定會事倍功半。

到了下午,就算妳主觀上再不想頭腦放松,交感神經也會自動進入低迷狀態,讓妳出現精力分散、註意力難以集中等等表現。這個時候,妳就適合去做壹些服裝剪裁、面料選擇之類不用深入思考的工作了。既不會讓妳太費神,效果還能很不錯呢。

這就是大腦在日間的工作規律。如果妳想輕松愉快地完成每壹天的工作任務,就得去適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工作節奏,才能幫妳幹活不累、生活有滋有味。

晚間規律:從回家開始,主動調整睡前習慣

“從晚上22:00到淩晨2:00,這時占據大腦主導地位的,是副交感神經系統。所以,這個時段是我們調整身心的最佳時段。”

也就是說,如果妳是晚上22:00睡覺,那麽從這個時間往前倒推4個小時,在18:00--22:00之間,就是睡覺前放松大腦的白金4小時。當晚能不能入睡快、睡得好都取決於這4個小時中,妳的生活習慣是否在為大腦放松做準備。這就是作者為什麽建議我們從回家那壹刻開始,就要調整習慣的原因了。

比如,妳可以早點吃晚餐,但不要吃得太撐也不要吃得太少,以免臨睡肚子餓了又去加餐。那樣做不僅很難進入深度睡眠,第二天還會感覺到身體疲憊、精神不佳。

除此之外,還有壹些如晚餐盡量食用溫熱食物、晚餐後去散步時做壹做深呼吸、泡個15分鐘的溫水澡(39-40℃)、換上潔凈寬松的睡衣、睡前壹小時放下手機去看看書等等,都是可以幫我們快速入眠的好習慣哦。

夜間規律:設定“睡眠日”,讓創造力在睡夢中爆棚

妳相信嗎?人們很多有意思的點子和獨具特色的創意,都是在睡夢中得到的。

這可不是壹句胡謅,據腦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人在睡眠中,大腦仍會專註於清醒時所思考的問題。也就是說,即使我們的身體睡著了,但大腦還能從不壹樣的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索,甚至可以在睡夢中對白天思考的問題,進行逆向思考和驗證。

從這個角度來說,夜間的大腦還真是創造力爆棚。只不過想要做到這壹點,前提是妳得擁有好的睡眠。而要怎麽做才能擁有好的睡眠呢?作者給出了以下建議。

首先,我們越是忙碌越要學會發呆。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給予大腦喘息的機會。就像電腦需要清理內存般,大腦也需要通過發呆來放空自己,好為後面的行動做準備。

其次,再忙也不能讓大腦缺覺,尤其不建議像第二天考試頭晚通宵學習的這種透支行為,這樣只會讓大腦反應更加遲鈍。

其三,可以將工作日的某壹天定為“睡眠日”。作者建議放在周三,這樣可以優化妳後半周的身體狀態。當然,妳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無論定在哪壹天,“睡眠日”當天都不宜過多工作,並在十點前睡覺,就能達到很好的睡眠效果啦。

周末規律:放過自己又不徹底躺平,試試“微躺平”

很多人忙碌工作或者學習壹周後,自然而然的就將周末當成了徹底躺平休息時間。

也有不少的工作狂人,他們的字典裏根本沒有休息二字,天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這兩種狀態都不符合周末的腦科學規律。所以,作者給出了“微躺平”的全新理念,讓我們在周末既要放過自己,又不徹底躺平。

所謂“微躺平”,就是周末既需要壹定的放松和享樂,又不能全然沈浸其中,還是要遵循壹定的生活規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妳可以在周五晚好好玩樂壹下,但不能壹玩就玩半宿或通宵,然後第二天睡到下午才起床。這麽做不僅達不到放松身心的效果,還能讓妳更感勞累,因為妳讓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功能黑白顛倒了。

那麽,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麽樣的呢?

首先,我們應該有規律地度過365天,每天保持相同的步調,更能促進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正常工作。

其次,我們可以制作壹份“任性清單”,去把那些想做但還沒做的事情記錄下來,並嘗試著壹壹去做,為妳的生活增加目標感。

其三,周末居家“斷舍離”,減少讓妳要做選擇的事與物,才能知道什麽事或物對妳最重要,再全身心投入去做好這件事。

其四,做個“壹周情緒賬本”,輸出情緒,保持內心的平和。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自己壹周來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寫進這個賬本裏,壹來傾述了情緒可以解壓,二來閱讀過往記錄,還能幫妳更加客觀地了解自己。下次再遇同樣情況,就能從容應對了。

借用“拆書幫”創始人趙周的原話,這就是壹本大腦使用與保養的說明書。因為在這本書裏,作者提供給我們,如何在忙碌工作中“滿血復活”的方法,已多達80個。

最後,分享書裏壹句我很喜歡的話:“大腦每天都需要‘分時段’和‘格式化’,才能讓大腦真正減負,更好地進行工作、清空壓力,每壹天都擁抱元氣滿滿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