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拼音:lóng)是現代漢語常用字 ,最早見於甲骨文。
龍為先民想象中的神物,乃綜合數種動物的形狀,並以想象增飾而成。後用以代指皇帝或比喻非凡的人物。
康熙字典
〔古文〕竜?龒?《唐韻》《集韻》力鍾切《韻會》《正韻》盧容切,?音籠。《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本草註》龍耳虧聰,故謂之龍。《易·乾卦》時乗六龍以禦天。
又星名。《左傳·僖五年》龍尾伏辰。《疏》角亢氐房心尾箕為蒼龍之宿。
又《襄二十八年》龍,宋鄭之星也。
又山名。龍門,在河東,見《禹貢》。龍山,見《山海經》。封龍,見《括地誌》。
又邑名。《左傳·成二年》齊侯伐我北鄙,三日取龍。《註》龍,魯邑。在泰山博縣西南。
又《前漢·地理誌》燉煌郡有龍勒縣。
又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又句龍。《左傳·昭二十九年》***工氏有子曰句龍。
又馬名。《周禮·廋人》馬八尺以上為龍。《禮·月令》駕蒼龍。
又龍輔,玉名。《左傳·昭二十九年》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
又草名。《詩·鄭風》隰有遊龍。《陸璣·草木疏》壹名馬蓼,生水澤中,今人謂之小葒草。
又神名。《山海經》有神名燭龍。《屈原·離騷》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又姓。漢有龍且。
又復姓。夏關龍逢,卽豢龍氏後。漢禦史擾龍羣,卽劉累之後。
又人名。奢龍,黃帝臣。《管子·五行篇》奢龍辨乎東方,故使為土師。
又舜臣名。《書·舜典》帝曰:龍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
又《廣雅》龍,君也。
又《廣韻》通也。
又《玉篇》寵也。《詩·商頌》何天之龍。我龍受之。《毛傳》讀如字。《朱傳》寵也。
又《玉篇》和也,萌也。
又《正韻》與寵同。《詩·商頌·何天之龍釋文》鄭讀作寵,榮名之謂也。○按朱傳作葉音。
又《正韻》音曨。《孟子》有私龍斷焉。
又《集韻》《韻會》?莫江切,音厖。《集韻》黑白雜色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上公用龍。《註》謂雜色,非純玉也。
又葉蒲光切,音龐。《易·坤卦》故稱龍焉。葉上嫌於無陽。《揚雄·解嘲》以鴟梟而笑鳳凰,執蝘蜒而嘲龜龍。 《說文》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徐鉉曰》象宛轉飛動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