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記得壹聲聲清脆的鳥鳴,喚醒了妳的夢;壹片片綠葉,舒展了妳的簇眉,“叮咚”壹聲,妳現出壹個燦爛的微笑,給靜謐的大山以溫柔的回報,便在壹泓潭水中打了個回旋,猶如小孩在母親的懷裏撒了個嬌,便領悟了人生的真諦,義無返顧的去追尋大山之外的世界了。
遠方何處?高翔的飛鳥是妳遠眺的眼睛,漂遊的白雲是妳放飛的翅膀。泉水叮咚,依然是不悔追求的歡唱。
流過小溪,清冽的流水挽住了妳的衣裙,留妳***享山谷的安寧;五色的鵝卵石斑斕了妳的視野,希望與妳***度這美好的甜蜜;就連溪邊的小鳥也取壹支羽毛送與妳,去追憶妳微笑時的清麗;小草搖曳著茸茸的身子,在空中畫個圈,以示今生如圓,周而復始的故事。
是什麽聲音這麽攪動妳的心,猶如奏響的魔笛壹般催動妳的腳步?!泉水叮咚,妳折壹支蘆葦作舟,飛逝而去。漂亮的鵝卵石上只留下妳撫摩的余溫與微笑的清影。
順勢而下,妳把秀發散成飛流直下的瀑布。泉水的叮咚已變成了驚天動地的巨響,在山中緩緩回音,把這大自然之聲揮發成恢弘的天籟。飛檐的六角亭早已望穿秋水,如玉樹臨風,歡迎妳的光臨。飛瀉而下的水早已把熱情揮灑成壹片寧靜,猶如成長過程之中的成熟,默默的期盼著生命意義的再次啟迪。
肆意蕩滌著旅程中的灰塵和疲憊,妳把吟唱寄給山邊的楓葉,把心聲寄給溯流而上的魚群,把歡唱寄給沈默不語的大山,把更高的夢想寄給永遠遼闊的藍天,把更堅實的腳印寄給征途,把更執著的情懷寄給遠方。。。。
遠方何處?遠方的呼喚近了,仿佛就在周圍。是不是就是這發出巨響的瀑布?它那震耳發聵的聲音正催促著遠去。它像壹位歷盡滄桑的隱者,固守著這山,這水,不願遠足了。
帶著遲疑的微笑,泉水叮咚。無限的眷戀順著青藤蔓延成記憶,無盡的困惑也隨著腳步伸向遠方。
幾近幹涸的小河,擱淺了許多小船,悠悠的散發著桅桿上淡淡的幽思與憂傷。白帆的眼神沒入天空,欲言又止的心情在夢裏漲成潮汐。河灘上的貝殼無聊的數著稀疏的腳印與幾張殘破不堪的漁網。詛咒的淚水曬成壹片片鹹色,貼在石頭上,獨自品嘗著;幹枯的野草也渴望有燃燒的感覺,去映紅壹角蒼灰的天空,以期待來春的綠意。
被壹股濁流裹著,不能出壹絲的粗氣。妳把情思鎖進心靈深處,以求得壹片清純,壹片寧靜。枯澀的微笑流露出些許無奈,即被淹入泥流之中。殘破的桅桿掛住了妳的夢,而充滿憂郁的文字全留給了那個深灰色的,迷霧層層的下午。
泉水叮咚,在泥流的翻轉中下沈,沈澱成壹個不成型的暗礁,撞翻心中的小舟。遠處的燈若隱若現的閃爍著,就像心中那盞燈,壹明壹暗不斷的閃。妳把隔著潮濕心情的窗簾卷起,讓溫暖的陽光重浴妳抑郁的臉,淚水已晶瑩成拾壹位夢者手中的露珠,在晨曦中閃光。
泉水叮咚,深沈了心中聖地長久不息的遺響;夢中的駝鈴已化作壹簾風鈴,掛在窗前。而遠方那深情的呼喚,仿佛就在身邊。不知何時,已經滋潤了幾近布滿了風沙的心田。
高翔的大鳥收回了記憶的眼睛,扶搖而逝;悠悠的白雲隱去了放飛的翅膀,壹路歡唱;而歌也變化著壹個個音符,融入大江之中。妳,也變成了壹顆小小的水珠,在大江的懷抱中自由的徜徉著……
泉水叮咚!
那壹刻,妳啜吸了大江的偉大與豪邁;而大江,也記取了妳的執著與美麗!
越過高山,越過小溪,越過成長的過程,妳顯得美麗;
越過春季,越過冬季,越過歲月的滄桑,妳顯得從容;
越過挫折,越過痛苦,越過艱難的選擇,妳顯得成熟。
泉水叮咚,予大山回報的,依舊是那會意的微笑。
泉水叮咚……
泉水到底“叮咚”還是“丁冬”
不同教科書用詞大不同
家住北湖的林女士近日輔導女兒讀課文時發現,自己上學時學的泉水“叮咚”,在孩子的教科書上變成了“丁冬”。她有點納悶:是教科書出錯了,還是自己的知識過時了?
林女士的女兒讀三年級,語文課本裏第二課《泉水》形容泉水聲響時用的是“丁冬”壹詞。林女士記得以前自己學的是“泉水叮咚”,隨後她查看《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才知道這兩個詞可以通用。“既然兩個都對,為何教材不能相對壹致?”林女士不解。
不只是林媽媽困惑。記者采訪了十余位現任小學語文老師,除兩位正在教三年級的老師知道教科書裏已改為“丁冬”,其余老師都認為應該寫為“叮咚”,因為以前教科書上是“叮咚”。有幾位老師還表示,如果是平時測試中出現這個詞,學生寫為“丁冬”,很有可能誤判為錯誤。
就兩代人的教科書為何不能保持壹致的問題,記者請教了湖北教育出版社教材教參編輯室的葉芳編輯。她解釋,教材裏選擇用詞、用字壹般是選擇字典裏的首選詞條,《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把“丁冬”列為首選詞條,所以課文中就使用“丁冬”。
目前武漢大部分小學生所用教材為鄂教版,少數為人教版。記者發現,這兩個版本都用的是“丁冬”壹詞。可記者昨日查閱2005年6月最新版《現代漢語詞典》發現,媽媽輩們學的“叮咚”,又成了首選詞條。按照葉編輯的說法,在以後出版的教材裏,很有可能又將“丁冬”變回為“叮咚”。
據了解,冀教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叮咚”壹詞曾以“丁東”出現。2005年3月,各地新出版的教材裏,有教材用“叮咚”取代了“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