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夏加爾的舞臺人生:看清了這個世界,而後愛它

夏加爾的舞臺人生:看清了這個世界,而後愛它

編者按:

他是遊離於印象派、立體派、抽象表現主義的現代畫家,“超現實派”壹詞便是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創,其筆下的作品是如詩如畫的幻想樂園,有會飛的人,長翅膀的魚,吹奏樂器的小牛,當坐騎的公雞。不難猜出,塑造了這些童話般繪畫形象的畫家便是夏加爾了。

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正在展出《夏加爾: 奇幻舞臺》的展覽,呈現了夏加爾為四部舞臺作品設計的服裝和布景,這恰恰勾勒出壹個不為人熟知的夏加爾——舞臺設計師。壹起走進夏加爾的劇場藝術,看看是群魔亂舞、色彩斑斕還是……。

1.開場:搜索“畫家夏加爾”

當人們在談夏加爾的時候,人們在談論什麽?好奇心可能會唆使著妳在搜索引擎上敲出他的名字,壹些很美的標題會出現在屏幕之上:“夏加爾——夢中的妻子”、“夏加爾和貝拉《生日》”、“夢裏故鄉——夏加爾《我和村莊》”、“天使的墮落和天堂的鄉愁,夏加爾的繪畫與……”。這大概就勾勒出我們熟悉的夏加爾了,壹個以愛情、故鄉、宗教為題材的畫家。

圖 | 《城市上空》(Over the Town),馬克·夏加爾,布面油畫,1918

夏加爾的繪畫中有不少敘事性細節被自由地處理,看似不合比例,不成章法,幻想的形象似泡沫般膨脹,而真實的人被濃縮並置。重疊的色塊,倒置而互相穿插的形體,塑造出“壹種不合邏輯的形象”。

圖 | 《白色喋刑》(The White Penalty),馬克·夏加爾,布面油畫,1938

夏加爾畫中這種隨性的邏輯組合、排列方式,97歲的他在接受法國《費加羅》畫刊的采訪時就有談到:“妳們知道我是如何開始畫畫的嗎?我是按照壹本字典上的插圖模仿,然後按照自己的順序把它們組合起來的。”正因為這種無邏輯性,讓他的畫和設計像夢境壹般。

圖 | 馬克·夏加爾在作品前

他的作品中似乎在循環播放著愛情、故鄉和宗教三個主題,不斷的演繹著他無邏輯的形式和排列方式,對重復的渴望,於悄然之中讓觀者熟悉夏加爾的繪畫符號,然而,當人們偶爾提起他的舞臺設計師的身份時,卻搜索不出關鍵詞。

圖 | 《魔笛》(The Magic Flute),馬克·夏加爾,1967

其實,早在1911年,夏加爾在聖彼得堡學習時,他就開始嘗試為芭蕾舞團做設計。他受到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的理論啟發,試圖通過將音樂,舞蹈和繪畫融合的方式,改變以往芭蕾舞的表演形式,將俄羅斯和西方傳統與現代主義藝術結合。

2.幕起:夏加爾之夢幻劇場

壹個多世紀以來,視覺藝術家開始通過涉足芭蕾,戲劇和歌劇舞臺設計的領域來擴大其藝術實踐,可以說舞臺劇場是壹個能夠連接藝術與設計的場所,藝術家的跨界,抑或是畫家與戲劇導演、設計師的合作在現代藝術中屢見不鮮:例如20世紀30年代初,包豪斯的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奧斯卡·史萊姆(OskarSchlemmer)和瓦西裏·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前衛實驗。

圖 | 《三人芭蕾》(Ballet),奧斯卡·史萊姆實驗室,芭蕾劇,1922

史萊姆為了傳播其戲劇理念,曾在包豪斯學院創辦戲劇工作室,並於1922年9月在斯圖加特劇院首演其實驗芭蕾舞劇《三人芭蕾》。他的戲劇表演方式強調了儀式感,以突出舞臺與現實世界的疏離,通過風格化的動作與服裝,強調了人體與人體之間、人與周圍空間存在的關聯。

圖 | 《三人芭蕾》人物造型,奧斯卡·史萊姆實驗室,芭蕾劇,1922

再如,20世紀40—50年代,美國黑山學院的藝術家,作曲家和舞者之間的實驗合作。跨界的劇場,往往為戲劇作品提供別致的解讀,營造出別樣的舞臺視覺效果。自1911年起,夏加爾與俄羅斯,墨西哥,紐約和巴黎戲劇、歌劇院合作,為舞臺設計增添了幻想和創新的設計。

圖 | 馬克·夏加爾為魔笛作舞臺布景

圖 | 馬克·夏加爾為魔笛作舞臺布景,1967

第壹幕:1942:《阿萊科》(Aleko)

夏加爾渴望著為俄羅斯戲劇做設計,1942年,他為謝爾蓋·瓦西裏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根據普希金長篇敘事詩《吉普賽人》改編的歌劇《阿萊科》設計服裝和舞臺背景。

圖 | 《阿萊科》(Aleko)舞臺布景,馬克·夏加爾,1942

《阿萊科》講述了俄羅斯貴族知識分子阿萊科,厭倦了死氣沈沈的貴族生活,並和吉普賽女子真妃兒相愛。因此,他離開熟悉的安樂窩,跟隨著真妃兒加入了自由的吉普賽人遊牧群。然而,兩年後,真妃兒卻愛上了另壹個吉普賽青年。憤怒而絕望的阿萊科,殺了這對戀人。吉普賽人埋葬了真妃兒和她的戀人,“離開了那可怕的山峪,很快地全都消失在草原的遠處”,只有阿萊科,被孤單地留在曠野之上。

圖 | 《阿萊科》舞臺布景:夏日午後的麥地,馬克·夏加爾,1942

在舞臺幕布的設計中,夏加爾弱化了透視法而強調色彩,呈現出徇爛光彩的顏色,在熱烈的黃與濃郁的藍的大色塊中,描繪著他畫中的常客,如騰空行走公雞、飛翔的戀人。當演員身著夏加爾設計的服飾於劇場中表演,宛如放映著壹幅幅夏加爾的畫。

圖 | 《阿萊科》(Aleko)服裝設計稿,馬克·夏加爾,1942

圖 | 《阿萊科》(Aleko)真妃兒的服裝,馬克·夏加爾,1942

圖 | 阿萊科人物服裝設計稿,馬克·夏加爾,1942

圖 | 《阿萊科》(Aleko)服裝,馬克·夏加爾,1942

夏加爾為《阿萊科》設計的服裝契合了這部芭蕾劇的基調,清新的元素之下,自有壹股淡淡的哀傷。我們似乎又在演員服飾上看到夏加爾畫面中重疊的色塊,倒置而互相穿插的形體,還有其畫中經常出現的飛魚、藍色的馬兒、狐貍……

圖 |《阿萊科》(Aleko)服裝,馬克·夏加爾,1942

圖 |《阿萊科》(Aleko)動物造型設計稿,馬克·夏加爾,1942

圖 |《阿萊科》(Aleko)動物造型設計稿,馬克·夏加爾,1942

支撐其設計的是壹種散文式的思維,散發著夢幻而自由的氣息,因而,觀者不會誤以為看見了藍色的天空和橙黃的麥田,而是意識到這是壹塊藝術加工繪制而成的布景。盡管《阿萊科》講述了壹個為愛而狂的悲劇故事,奇妙的舞臺造型和夢幻的幕布,卻設計出壹個美的悲劇劇場。

圖 |《阿萊科》(Aleko)動物造型設計稿,馬克·夏加爾,1942

第二幕:1945:《火鳥》(Firebird)

《阿萊科》的舞臺劇場設計給當時人耳目壹新的感覺,這也為夏加爾招徠了更多機會。1945年,紐約城市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委托其為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劇《火鳥》(Firebird)設計舞臺布景和服裝。

圖 | 《火鳥》(Firebird)布景:森林中的火鳥與王子,馬克·夏加爾,1945

圖 | 《火鳥》(Firebird)布景:森林中的火鳥,馬克·夏加爾,1945

《火鳥》的故事取材於俄羅斯神話,講述年輕的王子伊凡深夜在林中偶然抓住壹只火鳥。她求他放了她,並願送壹根火紅的羽毛,作為需要幫助時必來相助的信物,伊凡便將美麗的火鳥放歸自由。

圖 | 《火鳥》(Firebird)布景:重返自由的火鳥,馬克·夏加爾,1945

夜裏,伊凡在森林中發現魔王卡歇伊的城堡,他見到13個被卡歇伊劫持進城堡的皇家公主走出宮外玩金蘋果遊戲,待黎明時,公主們又得重回卡歇伊宮中受幽禁。王子企圖救出公主們,不料卻被魔王卡歇伊的怪物們擒住。

圖 | 《火鳥》(Firebird):火鳥施救,馬克·夏加爾,1945

危難中,伊凡記起火鳥的羽毛,火鳥守約趕來救援並施法殺死了魔王卡歇伊。待光明重現時,公主們獲釋。最終,伊凡如願娶了第13名公主為妻,結局皆大歡喜。

圖 | 《火鳥》(Firebird):情人,馬克·夏加爾,1945

在《火鳥》的芭蕾舞敘事中夏加爾塑造了各種各樣幻想出來的動物和怪物以營造劇場基調。

圖 | 《火鳥》(Firebird)怪物1草稿,馬克·夏加爾,1945

圖 | 《火鳥》(Firebird)怪物1,馬克·夏加爾,1945

圖 | 《火鳥》(Firebird)怪物2草稿,馬克·夏加爾,1945

圖 | 《火鳥》(Firebird)怪物群像,馬克·夏加爾,1945

他設計了演出的80多種服飾,其中許多服飾都采用新材料,包括透明和色彩豐富的印花面料,並采用拼貼式貼花和復雜的刺繡的制作方法。

圖 | 《火鳥》(Firebird)卡歇伊造型,馬克·夏加爾,1945

例如惡魔卡歇伊的服飾,用深顏色來表現其的黑暗靈魂,鬥篷的設計便使用了透明的材料,在紅色的底襯上顯得狂放而混亂,與整潔幹凈的正面人物的服飾形成對比。

圖 | 《火鳥》(Firebird)服裝造型,馬克·夏加爾,1945

圖 | 《火鳥》(Firebird)舞臺,馬克·夏加爾,1945

第三幕:1967:《魔笛》(The Magic Flute)

在夏加爾的設計中,人物的善惡屬性可以通過人物服裝與造型輕松地辨別出來。這個法則同樣適用於1967年大都會歌劇院委托的歌劇《魔笛》(Mozart: Magic Flute),夏加爾再次披裝上陣制作了布景和服裝。

圖 | 《魔笛》(The Magic Flute)黑暗王國群像造型,馬克·夏加爾,1967

為了制作舞臺背景與服裝,他花了三年時間設計了121件服裝,挑戰歌劇院的場景變化的復雜性,夏加爾在這部戲劇中強調了色彩對比,突出了幾何形式的美學,以構建奇幻的空間和傳達戲劇性敘述。

圖 | 《魔笛》(The Magic Flute)造型草稿,馬克·夏加爾,1967

圖 | 《魔笛》(The Magic Flute)造型,馬克·夏加爾,1967

《魔笛》是莫紮特四部最傑出歌劇之壹,取材於詩人維蘭德的童話集《金尼斯坦》中壹篇名為《璐璐的魔笛》的童話。故事講述了埃及王子塔米諾被巨蛇追趕而被黑暗女王的宮女所救,黑暗女王告訴王子她女兒被壞人薩拉斯特羅搶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

圖 | 《魔笛》(The Magic Flute)布景:夜晚與女王,馬克·夏加爾,1967

她拿出女兒帕米娜的肖像給王子看,王子壹見傾心,欣然同意營救帕米娜。待王子啟程時,女王贈給他壹支魔笛,用它能吹奏有魔法的音樂。

圖 | 《魔笛》(The Magic Flute):吹奏魔笛,馬克·夏加爾,1967

事實上,薩拉斯特羅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國”的領袖,黑暗女王的丈夫臨死前把女兒帕米娜交給他來教導,對此黑暗女王十分不滿,企圖摧毀光明神殿,奪回女兒。王子塔米諾經受了種種考驗,識破了女王的陰謀,最終和帕米娜結為夫妻。

圖 | 《魔笛》(The Magic Flute):正義的勝利,馬克·夏加爾,1967

夏加爾用造型來區分“黑暗王國”的女王和“光明之國”的領袖薩拉斯特羅這兩個對立面的角色,從而揭示了本劇的主題思想和他心中的願望:光明終將戰勝黑暗。

圖 | 《魔笛》(The Magic Flute)黑暗女王造型,馬克·夏加爾,1967

圖 | 《魔笛》(The Magic Flute)黑暗女王服飾,馬克·夏加爾,1967

圖 | 《魔笛》(The Magic Flute)光明之王造型,馬克·夏加爾,1967

夏加爾的舞臺設計演繹出自己的理念:在他的設計中出現了許多動物形象如:羊、牛、雞、馬、魚和鮮花、小提琴、鐘等。這些語匯也出現在其繪畫中,在劇場中卻營造了不同情景的情感氛圍,渲染了不同劇本的氣氛與基調,同時,他也用色彩來暗示人物善惡屬性與戲劇情節。這樣看來,在夏加爾的劇場裏,以“貌”取人並無風險,分辨善惡全無難度。

3.幕落:為何設計?

夏加爾把他的繪畫特點帶入舞臺劇場中,在設計中,他似乎遵循著壹個簡單的理念:善即是美的。在具有敘事情節,情感色彩的戲劇中更能揣摩出夏加爾所謂美的設計背後所傳達的美好願望。夏加爾曾寫道“戰爭中,有太多流離失所的窮苦人,我真想把他們全都搬到我的畫布和舞臺上來,好讓他們平安地活著。”

圖 | 《魔笛》(The Magic Flute)布景,馬克·夏加爾,1967

戰爭的磨難也在夏加爾的設計中留下痕跡,壹切因素似乎都破碎了,透視、形式、線條、色塊都透露著不安的騷亂,最終是明亮的色彩,可愛的形象粘合了夏加爾的夢幻劇場。他的藝術始終存著善意:“我們有了包含著人類憐憫心和愛心,才能朝著理想飛奔,為後人留下我們時代的創新,我們希望清除地球的騷亂,從明亮的色彩尋找幸福,以便藝術能像莫紮特的序曲那樣進入天國。”這不正是羅曼·羅蘭說的,“看清這個世界,而後愛它嗎?“

圖 | 《魔笛》(The Magic Flute)布景,馬克·夏加爾,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