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我的老師是寶藏

我的老師是寶藏

李克富先生,是我的心理學老師。想寫他,是我從初級研修作業時就有的願望。

遲遲不敢動筆,因為高山仰止於老師的人格、學識、境界和情懷。

如果不是因為要完成作業,恐怕也還是動不了筆,總感覺沒準備好。

當明白怕寫不好是自戀後,才放過自己。好與不好,老師就在那裏,不偏不倚。好與不好,本就不是我來定義。

想通這些,指端便輕松起來。

幾年前,跟張鏴女士交流,她這樣評價老師:師父是個寶藏。

師父,好生羨慕!寶藏,傾國傾城的財富呀!那時想,如果我能夠有機會稱老師聲“師父”,心裏該有多美!

那時的老師是年經事緯羅列出來、被標簽了的:

“老師是寶藏”這句話,我便牢牢記住了,印象深刻,因為驚奇,就想驗證。

當然,記住的是評價,不是我自身的體會。那時只是遠遠地跟隨老師,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地學習零星心理學知識。機緣巧合的是去年十月份,鼓起勇氣報名參加老師“2018新陽光初級研修“班,開始跟著老師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知識,三個月結束後,壹鼓作氣又報名參加目前仍在讀的“2019新陽光中級研修”班。

這才有機會時時體會、步步印證“師父是寶藏”這句話。真是越來越清晰,當越來越被坐實時,內心感受到的是震撼。

請聽我細細道來。

—“這人原本是可以成為文學大師的呀!”

在講心理現象中的感覺—聽覺時,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感覺過程涉及將刺激轉變為大腦可以理解的形式(神經信號),就像移動電話將電子信號轉變為妳能夠聽到的聲波壹樣。”,老師信手拈來蘇軾的“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他還告訴我們,早在蘇軾之前,唐朝詩人韋應物寫過壹首《聽嘉陵江聲》: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為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鳴?

講到這裏,老師並沒有滿足於專業知識傳授,而是“撐壹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覺天地愁雲陰。琴聲美妙與嘈雜既不來自琴本身也不來自彈琴的手指,而是取決於壹個人的心境!

這是老師對“心理是腦的機能”解釋,而非說明。解釋與說明之區別在於解釋是理解之後的個人創造。是 made in,而非made of。

再看對“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應”的解讀。

老師有位盲人朋友姓丁,多年不見的壹天,突接丁老師電話,請老師為其新書作序並聲稱自己在海南。海南,那可是老師向往的地方,多次要去未果的啊,盲人朋友是怎麽去的呢?老師內心感慨,腦海翻騰著彭端淑在《為學》中講的故事:

老師總結到:不同的世界,同樣的精彩。這解釋,是不是不按套路出牌?這樣的出其不意課堂上比比皆是,比如:“壹個人不能理解另壹個人只有壹個原因”,話音打住、壹頓,大家好奇心被吊起,眼光聚焦齊刷刷射向老師,“因為妳不是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有沒有?有時為了講課效果,簡直語不驚人死不休,隨手摘幾句:心理咨詢,有效大於正確!顛覆常識又有道理。當虔誠的學生拿著這尚方寶劍到處宣揚炫耀時,老師開始敲黑板:註意!註意!這句話的前題是:在正確的基礎之上,別搞錯了,否則就是南轅北轍!再比如:幸福和快樂是我們所追求的,而痛苦和不幸呢?是幸福和快樂所必需的;地上本沒有路,學員剛本能地順口接下半句,老師卻說出“革命的道路是在革命的過程中找到的”!這些“差異”往往將人激的壹楞壹楞的,愕然的同時,或***鳴、或醍醐灌頂,更多7情景是引起學員思考,這時老師的目的便也達到。所以,每堂課,三小時總也聽不夠且沒過癮就過去了。所以,泰安的學員,每周日,乘動車從泰安趕來;平度的我跟阿呆同學,每周日,清晨六點多就已經在去往青島聽課的路上,風雨無阻,累而不苦,痛並快樂。只為這三小時的面授、親耳聆聽。正如老師引用過的: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話說壹天老師跟師母聊天,問:有調查說,婚姻中,再怎麽好的夫妻壹輩子下來都曾有過掐死對方50次、離婚200次的沖動,妳怎麽看呢?師母是這樣回答:豈止50次、200次,是100次,400次!(數字如果有誤,是我記不確切),課堂上,老師這樣說時,掩飾不住那份“真勇士敢於直面淋漓鮮血”現實的驕傲!這不禁讓人想起曾在電視上看到采訪喬羽老爺子,主持人問夫妻恩愛壹輩子,有什麽秘訣?喬老答:忍!忍!鏡頭推進切換,老太太出現,答到:我忍,我忍無可忍!多麽有趣又可愛!

當年,青島電視臺情感類節目《情感驛站》,特邀老師做嘉賓。錄制現場,壹搏殺島城化妝品商場大戰而風生水起的富婆,楞是不接主持人設計好的話題,冷不丁冒出辛辣語言,驚世駭俗,虧得老師的滔滔宏論將其“降服”。結果,翌日,富婆電話打給電視臺詢問,李老師壹小時咨詢費怎麽個算法。工作人員怕給老師惹麻煩,狠狠地報出高價以阻止富婆糾纏。孰料,富婆毫不猶豫,霸氣沖天,竟要“包”老師壹天!當然,是心理咨詢(此處該有表情包)。

生活中,老師的事業就是他最大的愛好。事業與他已渾然壹體,心理學元素流淌在他血液裏、嵌進他骨骼中,揉進他肌肉裏。他曾描述自己:當年成為壹名執業心理醫生,突然覺得自己找到了源頭的那壹剎那是極其激動的,仿佛壹個遠方流浪遊子壹下子回到了自己精神家園。

他認為神秘是無需解釋的,因為神秘源於無知。他喜歡逛寺廟或者道觀。但是面對各種泥塑,從來不跪求赦罪免災,更不會為了前程捐什麽香火錢。因為“我心裏清楚,自己盡管也幹過見不得人的事,甚至壞事,但按照樸素良心衡量,達不到傷天害理程度,至多被老婆罵幾句,被領導批評幾句,或被同事背後嘀咕幾句,就已經抵消我的罪過了。”瞧,有趣又接地氣!可是,他又相信玄妙和神秘。他說,神秘是壹個假名,它只不過是壹種超越我們(當下)能夠理解的存在。

在“’貓間’沒有車來車往”這篇文章裏,老師晨練回來,遇見壹只被車撞、且傷勢嚴重的貓,壹群人在圍觀,小貓二個月大小“我知道這麽大的貓就像個七、八歲的孩子,是極為好動又不知危險的。口中留著鼻血,邊抽搐便有氣無力地叫著,大小便都失禁了…,突然,感到內心最柔軟部分被人用力戳了壹下,我義無反顧蹲下,用手翻翻看,真的奄奄壹息了,我的手觸及時,它連本能的防衛都沒有。我撿了個塑料袋,右手提著它,左手提著早餐,回家了………”,最終小貓得以康復,回歸自然,與老師“相濡以沫,相眗於濕,莫如相忘於江湖”了。

煙火氣離不開吃,這是人活著第壹需要。老師尤喜紅燒肉,還管不住嘴。前兩年,老師專註於“禪修”,每天練壹小時“雙盤”,有過那麽段兒時間,老師的身板硬朗幹練了許多,整個面貌神清氣爽。而現在呢,肚腩,又見肚腩。

有多麽深情溫暖就有多麽深刻犀利。現摘幾句老師語錄供讀者您“批判”:批判不同於批評,批判—最高程度的尊重;壹切的閱讀,都是誤讀;壹個人理解不了另壹個人,只有壹個原因,因為妳不是他;妳之所以感覺別人高不可攀,是因為妳跪著;失眠,是因為妳太想睡;責任,是壹種能力!

老師曾說,哲學是心理學的母親,生理學是心理學的父親。聽老師講課,壹句話都不浪費,全是金句。不是心理學知識就是哲學原理,或者人文情懷。仰望星空,腳踩大地,常常“發思古之幽情”,而並不“吟傷今之離恨”。去內蒙講課,在草原上,他通過“見”古人之所見於今之所“見”的不同,“清晰地看到了正徐徐流淌的時間”。

草原上,老師並沒見到那種“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原見牛羊”,也沒見到老舍先生眼中的“在天底下,壹碧千裏,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也體會不到“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麽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色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滴,輕輕流入雲際。”但正是透過見前人之所不見,才體會到赫拉克裏特的“人是不可能兩次踏入同壹條河流”的。惟其如此,老師說理解了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慨嘆,且堅信孔子與赫拉克利特同樣與自己壹樣看到了時間的流逝。同時,老師便不再認同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觀點:在外部世界中只有空間,沒有時間,因為在那裏我們看不到物體在時間中的延續,只能看見物體在空間中的伸展;相反,在我們的內在心理世界中,只有時間沒有空間……”。

同樣說“時間”,兒女情長時老師形容“時間是難以言說的思念”。此話緣起於壹位老者的咨詢。老人已白發蒼蒼,每年有壹段時間數著天數過,直到女兒回家,與著名心理治療師羅洛.梅在《存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新方向》描述兩相對比,老人的心理年齡處於什麽階段清晰可見:

1歲孩子生活在當下,3歲孩子認識到壹天有規律的時序,4歲的孩子產生了“今天”的概念,5歲的孩子產生了昨天和明天的概念,8歲的時候,兒童開始按星期計算時間,其中每壹個似乎都那麽漫長。 15歲時候時間單位變成月,在大約20歲時候時間單位是年,而40歲的人則開始按幾年和幾十年來計算時間。

還是時間,面對壹位因失去母親幾欲自殺的姑娘,老師說:時間會改變壹切。幾年後邂逅,姑娘已經是壹位企業白領,重復了老師當年的那句話。姑娘的重復,又讓老師感嘆看到了時間流逝,並感嘆康德的那句“時間是人的感覺的先天形式,人把它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中。”借助於這種投射機制,老師又看到了時間。

是的,又看到了。

“存在就是被感知”、“知識就是權利”、“政治就是權利”等等,這些哲學名言被老師用來解釋後現代心理學的“建構”理念,非常精妙,讓人豁然開朗。“壹切心理問題都是建構出來的”,來訪者聽到這自帶療愈功能的話,立馬將心理問題的“原罪”減去大半。

稱老師是心理學“家”,我壹點不認為自己是在奉承。如果妳不理解,那是因為在這點上我的眼光比妳看的遠。

老師語重心長叮囑我們:壹定要記住,要建立這樣的思維模式,所有好了的求助者,都與妳無關,所有咨詢壞了的都是妳的責任;壹個好的咨詢師從來不說我治療好了多少有心理問題的人,只說自己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只分享過程和經驗;咨詢師從不知道自己說了正確的話,但永遠要知道自己哪句話說錯了;咨詢師知道自己不該做什麽比知道該做什麽更重要。這是咨詢師對自己的要求,壹定要記住。

壹次參加“催眠分享”會,當馬春樹博士總結說“大家所說的效果只是催眠的副作用!”老師對此大加贊賞,“此話壹針見血,振聾發聵,把催眠的科學本質說盡了。”“並以現場演示的直觀方式扯下了那些嘩眾取寵者掛著的羊頭、揭露出賣著的其實是狗肉。”

中級研修即將結束,兩屆的學習,讓我有完滿的感覺。老師的授課在東西方文化、哲學、心理學與學員之間,建起了時空上窮碧落的連結。似是壹副圖畫,完美自洽,豐饒而精巧。因其意義宏大、內容廣袤令我們仰視。跟著老師,進行著壹次次的靈魂洗禮。井底蛙、三季人、朝菌蟪蛄的比喻,無疑也在提醒我們學員“盲人摸象”、“小馬過河”現象的存在。也許我們永遠脫離不了這思維的陷阱,但不斷覺知的本身,就已經走在脫離陷阱的路上,不是麽?

局限於我的文字表達能力,這裏只選取了幾個維度“解讀”老師。老師於我無疑是本字典,內涵浩渺無窮。他講課的每句話都是科學藝術人文的縱聯橫聯和互聯,最終落腳於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讀者會發現文中大段大段引用老師原文,沒辦法,老師語言太精彩,我說寫不出這麽好的文字,只能引用,於我是壹遍遍原汁原味的學習,老師還說,學習始於模仿。

我時常遺憾自己年齡,難免會有挫敗感,感嘆今生不會有機會達到老師水平。然而,更多的時候腦中浮現出的是胡適先生那句話:

管他呢,進壹寸有壹寸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