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2019教育創新100|至善說故事的人 為阿嬤創造島嶼國際記憶

2019教育創新100|至善說故事的人 為阿嬤創造島嶼國際記憶

受到「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啟發,至善國中美術班導師李雅雯與不同領域的老師組成團隊,帶學生了解自家長輩的生命故事,更把課程延伸至校外,帶孩子走訪社區,並進行國際交流。

穿著制服的學生在梯子上爬上爬下,小心翼翼地將畫掛在墻上。另壹頭,有學生拿著寫有中英雙語的作品說明牌,貼在畫作下方。從發想、繪圖到布展,通通由俗稱「小美壹」的臺中至善國中美術班壹年級的學生自己完成。在導師李雅雯所發起的「至善說故事的人」老師團隊的循循善誘下,這群「小美壹」將屬於自己家庭的島嶼記憶,用畫作說出壹個又壹個動人故事。

從繪畫作品、展覽擺設都由國壹學生壹手包辦。指導老師認為只要給學生機會,孩子會讓妳驚訝。李雅雯提供

由曾任美術老師的紀錄片導演陳慧齡發起,並由曾是陳慧齡的學生、國小特教老師李思瑩,積極推廣的「島嶼的集體記憶」(以下簡稱島記),包含了創作、教學、展覽計劃,吸引全臺不少老師帶學生參與。

這個計畫透過引導學生認識、紀錄自身家庭故事,在尋找家族精神的過程中,讓學生重新認識自我。由於計畫可塑性高,老師發揮空間大,不少學校也借此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課程。

李雅雯也是被島記吸引的壹員,她與美術專業老師林淑華、黃冠元,英語老師劉怡君、宋姚萱合作,除了延續島記精神,更結合校外資源,融入踏查社區的「地方學」課程,並且結合國際教育,讓學生了解家中長輩的生命經驗,關心孕育自己的這片土地,最後將島內的故事,帶到島外進行國際交流。

飛機轟隆隆地從逃難的民眾頭頂飛過,街道上每個人臉上寫滿恐懼,就怕下壹秒會葬身街頭。學生們各個目瞪口呆地看著公視電視劇《壹把青》敘述國***內戰時,民眾逃命的片段。影片播完,李雅雯告訴學生:「這就是妳爺爺奶奶生長的年代。」,她遞了學習單給學生們,讓他們回去訪問自己爺爺奶奶的生命故事。這是「小美壹」的寒假作業,也是「至善說故事的人」島記課程的開端。

在亞洲學思達年會,第壹次聽到島記課程的分享,李雅雯深受感動,她立刻開始思考,如何將島記的精神,帶進自己的班級中。

李雅雯利用電視劇片段吸引學生註意,勾起他們的好奇心,讓學生回家訪問自己的長輩。長輩的生命故事,令學生們大開眼界。有學生的奶奶曾經是金馬號的車掌小姐、總鋪師,爺爺是戰爭老兵,壹個個屬於上壹代的故事,走入教室,深植學生心中。

「我本來以為這樣就結束了。」李雅雯說,自己當時沒想過要繼續延伸課程,直到碰到同樣是美術班任課老師的水墨畫老師林淑華。「她說她有點興趣,我們就開始聊可以繼續怎麽做。」李雅雯回憶,壹次在圖書館的閑聊,促成了「至善說故事的人」團隊。

李雅雯和林淑華開始合作***備課程,她們決定要讓學生用圖畫「說」出長輩的故事,不僅訓練學生資訊統整能力,也讓學生精進構圖能力和情感表現能力。

透過作品,林淑華驚喜地發現,學生明顯地轉變與成長。她觀察,現在學生的感受能力偏弱,他們或許有很好的繪圖技巧,可是畫作不見得能感動觀眾。林淑華說:「透過島記課程的引導,他有故事,有情感,還有與上壹代的連結,那個畫面是會感動人的。」

學生將阿公阿嬤的故事畫出來,透過繪畫作品增進與上壹代的連結和情感。李雅雯提供

島記課程也吸引西畫老師黃冠元,以及英語老師劉怡君、宋姚萱的加入。黃冠元利用自身專長,除了給予學生作品專業的建議,他也帶著學生親自布展,讓學生在國壹就先累積布展經驗。李雅雯也安排學生壹個個上臺發表作品理念,訓練學生表達能力和膽量。

在劉怡君的幫助下,學生將故事翻成英文,並錄制解說影片,讓故事有機會被分享到國外,讓更多人聽見。劉怡君笑說:「學生要講自己的故事時,壹開始很卡。但是因為想要說出來,他會更努力的查字典、詢問老師。」

來參展的阿公阿嬤看到孫子女拿著肖像畫,上臺分享自己的故事,都非常感動。林淑華回憶:「阿公阿嬤壹直都覺得自己很平凡,可是透過孫兒的創作,他們覺得自己不壹樣了,很感動。」

展覽當天,學生邀請阿公阿嬤來參加,並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與長輩的故事。李雅雯提供

除了家族故事,李雅雯和團隊夥伴設計「地方學」課程,透過連結校外資源,帶學生走出校門,踏進社區查訪,並邀請社區的長輩與學生分享故事。

她帶著學生走訪九二壹災後的平林裏社區,學校附近的長照咖啡館,透過訪問當地居民,讓學生更了解自己的成長環境。

為什麽想邀請社區的長輩分享生命故事?李雅雯表示,想讓學生聽聽這些同時代但不同生活經驗的生命故事,「每個人都是那個時代的切片。」她引用惠文高中蔡淇華老師的話解釋,希望讓學生從不同的故事中,描繪出時代的樣貌。

李雅雯曾邀請作家楊逵的麽女,現年七十六歲的楊碧,分享他眼中的楊逵以及自己在白色恐怖時期的生活;她也曾讓學生與擔任助產士超過壹甲子的張素玉對談,讓學生了解這個漸漸被婦產科醫生取代的工作。

為了讓課程符合島記精神,李雅雯也會與長輩們***同備課。「我們今天邀請這位長輩來學校,不是請他這個時間點過來就好,壹定會先跟奶奶聊。我們會把我們做這個課程的初衷,跟奶奶分享。」李雅雯說明,為了讓長輩的生命故事能夠精練而完整,她與團隊壹定會先與長輩***同備課,了解整個生命故事後,截取其精華與學生分享。

在邀請長輩分享前,李雅雯(右)通常會與長輩進行兩到三次的***同備課,她會向長輩解釋課程目的,並聆聽長輩的想法。李雅雯提供

從學校到走出社區,李雅雯與團隊夥伴也希望學生能將屬於臺灣的故事帶出國外。正巧,至善國中與姐妹校韓國首爾昌德女子中學(Seoul Changdeok Girls’ Middle School)進行文化交流。於是,李雅雯帶著學生發想最符合臺灣特色的物品,最後定案為「藍白拖」,並決定用藍白拖創作,在藍白拖上畫上臺灣特色美食、建築古跡,繪出臺灣味。

學生自行設計充滿臺灣味的藍白拖,並嘗試用英文分享設計理念。李雅雯提供

「(韓國首爾昌德女子中學)他們其實很感動,他們是把它(藍白拖)放在圖書館展覽的。」負責國際交流的宋姚萱開心地說。李雅雯補充,因為至善國中位在逢甲夜市附近,若有國際交流活動,學生多聚焦在美食話題,她希望透過島記課程,能讓學生說出這個島嶼的故事,與國際學生進行故事、文化的交換交流。

「其實國際教育不是去崇洋 *** ,不是去看別人有多好,而是發現自己的好,然後懂得跟別人做交流、互相欣賞的。」李雅雯說。

他們也讓學生將畫和藍白拖,自行設計成明信片與紙膠帶,做成獨壹無二的文創商品,讓許多家長老師驚嘆。「我們昨天才寄十五卷的紙膠帶給思瑩,因為他要去日本談島記,我們的作品就可以派上用場。」李雅雯開心的說,屬於至善的島記課程,獲得了李思瑩和導演陳慧齡的肯定。

學生利用app將畫作設計成明信片、紙膠帶等文創商品,更方便分享故事和創作。李雅雯提供

面對「小美壹」將升上國三,課程將走入人權教育。李雅雯希望孩子看到不同時代的人權議題,「其實人權就是我們的生活樣貌。」她解釋,國壹國二,她帶著學生聆聽不同的生命故事,現在她希望學生從國家體制下,去看當時生活的人們。

壹路走來,李雅雯說,她除了看見學生的成長,也看到了不同科目老師的專業,她形容這個團隊是壹個「美好的相遇」。李雅雯說:「通常我們很少和不同領域的老師壹起***備,***備之後,妳會看到夥伴的專業,除了自己的成長之外,也看到其他夥伴值得學習的地方。」

李雅雯(右二)稱校內島紀備課團隊的創立是「美好的相遇」,接下來團隊也會繼續努力,帶「小美壹」走完國三最後壹哩路。李昕蕓攝

林淑樺表示,常常備課都是「聊天聊出來的」,因為彼此有合作過的默契,所以當有人有壹個想法,其他人立刻可以和自身領域做連結,誕生出壹系列的課程。李雅雯則笑說,團隊做事隨性不隨便,邊想邊走邊做,沒有壹個固定形式,可以隨時反思修正,「這也是迷人的地方。」

「至善說故事的人」團隊現在也受邀去各地分享,他們的下壹個目標,是讓島記課程能在更多校園實施。「讓說故事的人,島嶼的集體記憶在更多學校開花。」李雅雯要把曾經獲得的感動,當作種子,種植到更多校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