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通》俗?字。?字原從扌從遷作。
《集韻》親然切,音遷。插也。本作 。俗作扡。
◎ 粵語:cin1
◎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匯] qiam1 [海陸豐腔] cien1 [客英字典] cien1 [臺灣四縣腔] cien1 [梅縣腔] cien1
繁體字:扡 tuō
集韻同拕。詳拕字註。又集韻待可切,駝上聲。引也。音學五書古音徒可切。後人誤入紙韻。詩·小雅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詳掎字註。又唐韻移爾切,迤上聲。加也。又離也。又集韻韻會醜豸切,褫上聲。析也。又落也。與搋同。或作拸。又集韻韻會丈尒切,音豸。義同。又集韻丈蟹切,音廌。亦析也。又余支切,音移。遷徙也。又是義切,音豉。牽也。韻會《說文》引《詩》漢五經本作杝,今文《毛詩》陸德明所定作扡,音異字異而義實同。◎按《詩·小雅·釋文》敕氏反。又疏雲:扡者,施也。觀其裂而漸相施及也。諸家音訓多從紙韻,今依《類篇》以古音為正,而餘音附之。
扡手亦稱“ 扡子 ”。亦稱“ 扡子手 ”。舊時稱關卡上的檢查人員。因常持扡子檢驗貨物,故稱。
清 薛福成 《分別教案治本治標之計疏》:“ 武穴 被殺教士及洋關扡手各壹人,皆系 英 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原來外面扡子手查著了壹船私貨,爭著來報。” 鄭觀應 《盛世危言·稅則》:“稅務司下,又有幫辦……此外更有扡手,皆以西人承充。” 鄭觀應 《盛世危言·稅則》:“於是 華 商怏怏而控之關道,關道皇皇而問之稅司,稅司茫茫而委之扡子,率從初議,使納重稅。”
扡腳qiān jiǎo :國外稱護足(每年6月13日-19日為國際護足周),就是修腳,上海稱扡腳,早期四川稱為刮腳。明《外科啟玄》卷七中已有記載,印度、德國、比利時、希臘等均有較早的文獻資料記載。我國足病的防治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就發現,商朝時已經有了足病的記載。相傳在商代即有周文王患甲病,有壹個叫“冶公”的人用“方扁鏟”將其治愈。隋朝《諸病源候論》中已有胼胝和肉刺(雞眼)的記載,所以追溯腳術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的。到了清代,由於重視了“整足”,修腳已成為壹個專門的行業。在光緒年間的河北定興李廷華所著的《五言雜字》中有“修腳剜雞眼”的文字記載。
白扡:別名紅扡、白兒松、羅漢松、鈍葉杉。喬木,高達30米,胸徑約60厘米;樹皮灰褐色,裂成不規則的薄塊片脫落;大枝近平展,樹冠塔形;小枝有密生或疏生短毛或無毛, 壹年生枝黃褐色,二、三年生枝淡黃褐色、淡褐色或褐色;冬芽圓錐形,間或側芽成卵狀圓錐形,褐色,微有樹脂,光滑無毛,基部芽鱗有背脊,上部芽鱗的先端常微向外反曲,小枝基部宿存芽鱗的先端微反卷或開展。主枝之葉常輻射伸展,側枝上面之葉伸展,兩側及下面之葉向上彎伸,四棱狀條形,微彎曲,長1.3-3厚米,.寬約2毫米,先端鈍尖或鈍,橫切面四棱形,四面有白色氣孔線,上面6-7條,下面4-5條。球果成熟前綠色,熟時褐黃色,矩圓狀圓柱形,長6-9厘米,徑2.5-3.5厘米;中部種鱗倒卵形,長約1.6厘米,寬約1.2厘米,先端圓或鈍三角形,下部寬楔形或微圓,鱗背露出部分有條紋;種子倒卵圓形,長約3.5毫米,種翅淡褐色,倒寬披針形,連種子長約1.3厘米。花期4月,球果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