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
父裒,太常卿。安年四歲時,譙郡桓彜見而嘆曰:“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
及總角,神識沈敏,風宇條暢,善行書。弱冠,詣王蒙清言良久,既去,蒙子修曰:“向客何如大人?”蒙曰:“此客亹亹,為來逼人。”
王導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並以疾辭。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遊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
揚州刺史庾冰以安有重名,必欲致之,累下郡縣敦逼,不得已赴召,月余告歸。 復除尚書郎、瑯邪王友,並不起。
吏部尚書範汪舉安為吏部郎,安以書距絕之。有司奏安被召,歷年不至,禁錮終身,遂棲遲東土。
嘗往臨安山中,坐石室,臨浚谷,悠然嘆曰:“此去伯夷何遠!”嘗與孫綽等泛海,風起浪湧,諸人並懼,安吟嘯自若。舟人以安為悅,猶去不止。
風轉急,安徐曰:“如此將何歸邪?”舟人承言即回。眾鹹服其雅量。
安雖放情丘壑,然每遊賞,必以 *** 從。既累辟不就,簡文帝時為相,曰:“安石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
時安弟萬為西中郎將,總藩任之重。安雖處衡門,其名猶出萬之右,自然有公輔之望,處家常以儀範訓子弟。
安妻,劉惔妹也,既見家門富貴,而安獨靜退,乃謂曰:“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不免耳。”及萬黜廢,安始有仕進誌,時年已四十余矣。
征西大將軍桓溫請為司馬,將發新亭,朝士鹹送,中丞高崧戲之曰:“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蒼生今亦將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既到,溫甚喜,言生平,歡笑竟日。
既出,溫問左右:“頗嘗見我有如此客不?”溫後詣安,值其理發。安性遲緩,久而方罷,使取幘。
溫見,留之曰:“令司馬著帽進。”其見重如此。
溫當北征,會萬病卒,安投箋求歸。尋除吳興太守。
在官無當時譽,去後為人所思。頃之,征拜侍中,遷吏部尚書、中護軍。
簡文帝疾篤,溫上疏薦安宜受顧命。及帝崩,溫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陳兵衛,將移晉室,呼安及王坦之,欲於坐害之。
坦之甚懼,問計於安。安神色不變,曰:“晉祚存亡,在此壹行。”
既見溫,坦之流汗沾衣,倒執手版。安從容就席,坐定,謂溫曰:“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後置人邪?”溫笑曰:“正自不能不爾耳。”
遂笑語移日。坦之與安初齊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溫嘗以安所作簡文帝謚議以示坐賓,曰:“此謝安石碎金也。” 時孝武帝富於春秋,政不自己,溫威振內外,人情噂□,互生同異。
安與坦之盡忠匡翼,終能輯穆。及溫病篤,諷朝廷加九錫,使袁宏具草。
安見,輒改之,由是歷旬不就。會溫薨,錫命遂寢。
尋為尚書仆射,領吏部,加後將軍。及中書令王坦之出為徐州刺史,詔安總關中書事。
安義存輔導,雖會稽王道子亦賴弼諧之益。時強敵寇境,邊書續至,梁益不守,樊鄧陷沒,安每鎮以和靖,禦以長算。
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綱,威懷外著,人皆比之王導,謂文雅過之。嘗與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誌。
羲之謂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思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
安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 是時宮室毀壞,安欲繕之。尚書令王彪之等以外寇為諫,安不從,竟獨決之。
宮室用成,皆仰模玄象,合體辰極,而役無勞怨。又領揚州刺史,詔以甲仗百人入殿。
時帝始親萬機,進安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固讓軍號。於時懸象失度,亢旱彌年,安奏興滅繼絕,求晉初佐命功臣後而封之。
頃之,加司徒,後軍文武盡配大府,又讓不拜。復加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假節。
時苻堅強盛,疆埸多虞,諸將敗退相繼。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應機征討,所在克捷。
拜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建昌縣公。堅後率眾,號百萬,次於淮肥,京師震恐。
加安征討大都督。玄入問計,安夷然無懼色,答曰:“已別有旨。”
既而寂然。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
安遂命駕出山墅,親朋畢集,方與玄圍棋賭別墅。安常棋劣於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
安顧謂其甥羊曇曰:“以墅乞汝。”安遂遊涉,〔二〕至夜乃還,指授將帥,各當其任。
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雲:“小兒輩遂已破賊。”
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以總統功,進拜太保。
安方欲混壹文軌,上疏求自北征,乃進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並、寧、益、雍、梁十五州軍事,加黃鉞,其本官悉如故,置從事中郎二人。安上疏讓太保及爵,不許。
是時桓沖既卒,荊、江二州並缺,物論以玄勛望,宜以授之。安以父子皆著大勛,恐為朝廷所疑,又懼桓氏失職,桓石虔復有沔陽之功,慮其驍猛,在形勝之地,終或難制,乃以桓石民為荊州,改桓伊於中流,石虔為豫州。
既以三桓據三州,彼此無怨,各得所任。其經遠無競,類皆如此。
性好音樂,自弟萬喪,十年不聽音樂。及登臺輔,期喪不廢樂。
王坦之書喻之,不從,。
2. 急求 射說 的全文翻譯原文:
射 說
元好問(金)
晉侯觴客於柳溪,命其子婿馳射。婿佳少年也,跨躡柳行中,勝氣軒然舞於顏間,萬首聚觀,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樂作,壹射而矢墮,再而貫馬耳之左。馬負痛而軼,人與弓矢俱墜。左右奔救,雖支體不廢,而內若有損焉。
晉侯不樂,謝客,客有自下座進者,曰:“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於心而至焉者無有也。何謂得之於心?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為壹,的雖虱之微,將若車輪焉①,求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則不然,身壹,馬壹,弓矢壹,而的又為壹,身不暇騎,騎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於奔駛之下,其不碎首折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於射也,顧嘗學焉。敢請外廄之下駟,以卒賢主人之歡,何如?”晉侯不許,顧謂所私曰:“壹馬百金,壹放足百裏,銜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罷酒。
元子聞之曰:天下事可見矣!為之者無所知,知之者無以為,壹以之敗,壹以之廢,是可嘆也。作《射說》。
註:
①虱、車輪:紀昌學射,懸虱日日望,當視虱如車輪,射技便大進。
②彀:拉弓。
③走:自稱謙詞。
--------------------------------------------------------------------
譯文:
晉侯在柳溪(以酒)招待賓客,讓他的女婿騎馬射箭(助興)。(他的)女婿是個英俊少年,跨著步子,像柳條那樣輕快地行走著,高傲不平凡的氣質醒目地舞動在臉部(表情上)。大家都靠攏了來觀看,(女婿)好象是能夠命中又準備壹搏(的樣子)。過了壹會兒音樂響起,(女婿)射了第壹次,箭枝偏落;第二次射穿了馬的左耳。馬因疼痛而狂奔,女婿和弓箭都掉下馬來,周圍的人奔上去救他,(他)雖然肢體完好,然而體內似乎有些損傷。
晉侯不高興,(想要)辭別賓客。其中有個賓客從下等的座位走上來說:“射箭,是壹種技術,(其中)有射箭之道的,心中沒有(射箭之道)而能射中的情況是沒有的。(那麽)什麽叫做在心裏獲得它(射箭之道)呢?(就是把)馬匹,身軀,弓箭,靶子,這四者統壹起來,(那麽)即使靶子只有虱子那樣小,(看起來)也會變的像車輪那樣大,想不射中都不能做到。心中沒有(射箭之道)就不是這樣,身體是壹方面,馬是壹方面,弓箭是壹方面,靶子又是另外壹方面,(控制了)身體就無暇(控制)騎馬,(控制了)騎馬就無暇(控制)拉弓,(控制了)拉弓由無暇(控制)中靶,就憑這想要在奔馳之中射中目標,他不摔破頭、摔斷身肢就很幸運了,(還)期望什麽射中呢!我並非在射箭方面有什麽心得,只是曾經學過(壹些)。冒昧地(向您)要壹匹您府上之外的馬廄裏的劣馬,來給您盡興,怎麽樣?”晉侯不答應,回頭對自己的手下人說:“壹匹馬值好多錢,壹放開的話可以跑百裏,馬嚼和馬鞭都在妳手上,我去哪裏追妳呢!”(晉侯)最終結束了酒宴。
我聽說了(這故事)以後,說:天下的情況可以得見了!做事情的人沒有知識,有知識的人又無法有所作為。前者導致(事業的)失敗,後者導致(人才的)荒廢埋沒,這(實在)值得感嘆啊!(於是我)寫下了《射說》。
--------------------------------------------------------------------
完全是自己翻譯的,由於有字典幫忙,應該不會有太多錯漏。希望能對妳有用。剛剛發現漏了壹句,現已補全
3. "射"在古文中是什麽意思1.孔子講“禮、樂、射、禦、書、數”,合稱“六藝”。射,射箭;禮,主要指德育,“不學禮無以立”,不學禮就站不起來,不能做人。樂,不僅僅指美育;禮是外在的,樂是內在的。樂使大家彼此相親,禮使大家彼此相敬;樂使大家彼此相同,禮使大家彼此相異。禦,駕車;兩者合起來就是體育和勞動;書,各種歷史文化知識;數,數學。用現在的話講,大體上就是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射覆
射覆是最早的酒令遊戲,據有關史書記載,三國魏管輅、晉郭璞都有射覆事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無題二首》詩有“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句。清沈復《浮生六記》卷壹閨房記樂有“蕓不善飲,強之可三杯,教以射覆為令”句,又有“船頭不張燈火,待月快酌,射覆為令”句。
射覆,射者,猜度也;覆者,遮蓋隱藏也。射覆遊戲早期的耍法主要是制謎猜謎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件事先隱藏遮蓋起來,讓人猜度。這兩種耍法都是比較直接的。後來,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壹種間接曲折的語言文字形式的射覆遊戲,其法是用相連字句隱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錯以及覆者誤判射者的猜度時,都要罰酒。清俞敦培《酒令叢鈔·古令》雲:“然今酒座所謂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類此。法以上壹字為雕,下壹字為覆,設註意‘酒’字,則言 ‘春’字、‘漿’字使人射之,蓋春酒、酒漿也,射者言某字,彼此會意。”這基本上說明了射覆酒令遊戲的耍法原理。《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描寫的射覆酒令即與此同,覆者先用詩文、成語和典故因隱寓某壹事物,射者猜度,用隱寓該事物的另壹詩文、成語和典故等揭謎底。比如,寶釵和探春擲骰對了點子後,探春便覆了個“人”字,寶釵說“人”字泛的很,探春又覆了壹個“窗”字,兩覆壹射。寶釵見席上有雞,便射著探春用的是“雞窗”、“雞人”二典,即覆的“雞”字,因而射了壹個“塒”字。探春壹聽,知他射著,用了“雞棲於塒”的典,二人壹笑,相互會意,各飲了壹口門杯。再如,李紈和岫煙對了點後,李紈便覆了壹個“瓢” 字,概用了“瓢樽空掛壁”的典,即覆的“樽”字,岫煙射著,說了—個“綠”字,概用了詩句“愁向綠樽生”的典。二人才會意,各飲壹口。
4. 文言文後羿射日原文和翻譯後羿射箭
夏王使羿射於方尺之皮①,徑寸之的②。乃命羿曰:“子射之,中③,則賞子以萬金之費;不中,則削子以千邑之地④。”羿容無定色⑤,氣戰於胸中⑥,乃援弓而射之⑦,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謂傅彌仁曰⑧:“斯羿也⑨,發無不中!而與之賞罰,, 則不中的者,何也?”傅彌仁曰:“若羿也,喜懼為之災,萬金為之患矣。人能遺其喜懼⑩,去其萬金,則天下之人皆不愧於羿矣(11)。(選自《苻子》)
①羿(yì)—— 又稱後羿,傳說是夏王太康時東夷族首領,是著名的射箭手。方尺之皮——指用壹尺見方的獸皮做的箭靶。
②徑寸之的(dì)——直徑為壹寸的靶心。
③中(zhòng——動詞,射中。
④邑(yì)—— 古代人民聚居的地方,大的叫都,小的叫邑。這裏指夏王分封給後羿的土地。
⑤羿容無定色——後羿的面色紅壹陣白壹陣,變化不定。
⑥援——拉,引。
⑦傅(fù)——保傅,古代官職。
⑧斯——這個。
後羿是古代著名的神箭手。有壹天,夏王讓他表演箭術,靶子是用壹尺見方的獸皮制成的,正中畫了直徑為壹寸的紅心。後羿微微壹笑,毫不在意。臨射前,夏王突然宣布:“妳射中了,就賞妳壹萬兩黃金;射不中,剝奪妳擁有的封地。”後羿聽了,頓時緊張起來,臉色壹陣紅壹陣白,胸脯壹起壹伏,怎麽也平靜不下來。就這樣,他拉開了弓,射出第壹支箭。箭身擦著靶子,飛到壹邊去了。後羿更加緊張了,拿弓的手也開始顫抖起來。他勉強射出了第二支箭。羽箭遠離靶子落在地上。圍觀的人連連發出噓聲。夏王問大臣彌仁:“後羿平時射箭是百發百中的,為什麽今天連射兩箭都脫靶了呢?”彌仁說:“後羿是被患得患失的情緒害了。大王定下的賞罰條件成了他的包袱,所以,他的表現很不正常。如果人們能夠排除患得患失的情緒,把厚賞重罰置之度外,再加上刻苦訓練,那麽,普天下的人都可以成為神箭手,壹點兒也不會比後羿差的。”
5. 宣王好射 文言文解釋及寓意宣王好射
讀音為:xuan wang hao she
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關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
譯文
齊宣王愛好射箭,喜歡別人誇耀他力氣大能夠拉開強弓,其實他使的弓只用三成的力氣就能夠拉開了,他常拿弓讓眾臣拉,那班大臣為了討好宣王,個個裝模作樣地接過來試壹試,大家都故意把弓拉開壹半,便故作驚訝地說:“哎呀,要拉開這弓的氣力,不少於,拉壹千多斤啊,不是大王又有誰能用這麽強的弓呢!”
齊宣王聽了非常高興。
然而,齊宣王使用的力氣不過能拉三百多斤,可是他卻壹輩子以為是能拉壹千多斤。三百多斤是真實的,壹千多斤是徒有其名,齊宣王只圖虛名卻不顧實際。
啟示
好大喜功的人,必然是務虛名而不講求實際,本欲欺世盜名,反落得被人所欺。
6. 文言文翻譯賣油翁作者:歐陽修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壹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譯文]
陳堯咨擅長射箭,當時世上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憑著這壹點自誇。壹次,他曾在自家的園圃裏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挑著的擔子,站在壹旁,不在意地斜著眼看他,久久地不離去。老翁見到陳堯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過微微地點點頭贊許這情況。
康肅公問道:“妳也會射箭嗎?我射箭的本領不也很精湛嗎?”老翁說:“沒有什麽別的奧秘,只不過是手熟罷了。”康肅公聽後憤憤地說:“妳怎麽敢輕視我射箭的武藝!”老翁說:“憑著我倒油的經驗就可懂得這個道理。”於是老翁取過壹個葫蘆立放在地上,用銅錢蓋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進葫蘆,油從銅錢的孔中註進去,卻不沾濕銅錢。老人說:“我這點手藝也沒有什麽別的奧秘,只是手熟罷了。”陳堯咨見此,只好笑著將老翁打發走了。
啟示 熟能生巧
關尹子教射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列子學習射箭,射中了靶子,去請教關尹子。關尹子說:“妳知道妳能射中靶子的原因嗎?”
列子回答說:“不知道。”
關尹子說:“那還不行。”列子回去再練習。過了3年,列子又來向關尹子求教。
關尹子又問:“妳知道妳是怎樣射中靶子的嗎?”
列子說:“知道了。”
關尹子說:“可以了。妳要牢牢記住,千萬別忘記它。不但是射箭,治理國家以及自我修養,都要像這個樣子。”
啟示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學習也好,做事也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規律,只有這樣精益求精地學習、工作,才能把事情辦好。
列子列禦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道家著作。相傳為列禦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關尹子教射選自《列子?說符》,原文結尾處還有壹句:“非獨射也,為國與身皆如之。”(不但是射箭,治理國家以及自我修養,都要像這個樣子。)
《紀昌學射》譯文
甘蠅,是古代壹個善於射箭的人,他壹拉弓野獸就會倒地,飛鳥就會落下。甘蠅的壹個弟子名叫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領卻超過了他的師傅—甘蠅。
紀昌,又向飛衛學習射箭。飛衛說:"妳先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睛,然後我們再談射箭。"紀昌回到家裏,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用眼睛註視著牽挺練習不眨眼睛。練習兩年之後,即使是錐子尖刺到他的眼眶裏,他也不眨壹下眼睛。
紀昌把自己練習(不瞬)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說:"這還不夠啊,接著要學會視物才行。要練到看小物像看大東西壹樣清晰,看細微的東西像大物壹樣容易,然後再來告訴我。"紀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壹只虱子懸掛在窗口,朝南面遠遠的看著它,十天半月之後,看虱子愈來愈大了;三年之後,虱子在他眼裏有車輪那麼大。轉過頭來看其他東西,都像山丘壹樣大。.紀昌便用燕國的牛角當弓,用北方出產的篷竹作為箭桿,射那只懸掛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沒有斷。
紀昌把自己練習(視物)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高興的手舞足蹈,說:"妳已經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
啟示 學習本領,絕不是簡單的事,不僅要練好基本功,還要有認真學習的態度、堅持不懈的毅力。
7. 六下課文中有壹篇文言文叫射什麽六下課文中有《文言文兩則》
《學奕》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壹個人專心致誌,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壹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裏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壹個人壹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壹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壹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譯文:孔子去東方遊學時,看見了兩個孩子正在爭辯,孔子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壹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到了正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壹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第壹個孩子說:“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像個大圓車篷,但是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壹樣,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壹個孩子說:“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清涼涼,到了正午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壹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兩個孩子的對錯。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妳知識淵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