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拼音:xīn)是漢語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心”古字形像人或鳥獸的心臟,本意即心臟。古人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因此把思想、感情都說做“心”。又由思維器官引申為心思、思想、意念、感情、性情等,又引申為思慮、謀劃。心臟在人體的中央位置,故“心”又有中央、中心、中間部位等義。
“心”是重要意符,從“心”的字大多與思想、感情有關,如:思、恨、慕等。
象形字。甲骨文(圖A)的“心”,是人或動物心的輪廓,心包上還有兩筆簡煉的斜線以表示心臟肌理和血管紋絡。到了金文(圖B1、B2、B3)心形開始變異,心肌理紋已省掉,圖B2添上了中間壹點以表示心臟中的血液。之後形體差距逐漸增大。小篆因襲了金文的形體而訛變為(圖C)。對於隸變(圖D),就更離形離影。在豎心旁(D2)和現代的楷書(圖E)裏,已經完全看不出“心”的樣子了。 [4]
“心”做偏旁時,字形會有所變化。左右結構的字寫作“忄”如恨、憂、懷。在字的下半部有的寫作“心”,如:思、想。有的寫作“?”,如:恭、慕、忝。
說文解字
原文
人心,土藏①,在身之中。象形②。博士③說以為火藏。凡心之屬皆從心。息林切(xīn)
譯文
心,人的心臟。屬土的臟器,在身軀的中部。象形字。依博士的學說,把心當作屬火的臟器。大凡心的部屬都從心。
註釋
①土藏:徐灝《說文段註箋》引《五經異義》:“古(文)《尚書》說: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腎,水也。”饒炯《部首訂》:“古《尚書》說為土藏者,五行土位於中,舉五藏之部位言也。”
②象形:王筠《說文解字釋例》:“其字蓋本作,中象心形,猶恐不足顯著之也。故外兼象心包絡。今篆曳長壹筆,趁姿媚耳。”
③博士:王筠《說文解字句讀》:“晉中興書:博士之職,博習舊聞,訓教學徒。”張舜徽《約註》引宋育仁說:“漢惟今文《尚書》立學官,置博士。”徐灝《說文段註箋》引《五經異義》:“今《尚書》歐陽說: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饒炯《部首訂》:“今文家說火藏者,五行火空則明,舉五藏之運用言也。” [8]
說文解字註
人心,土臧也。
註:也字補。
在身之中。象形。
註:息林切。七部。
博士說為火臧。
註:土臧者,古文《尚書》說:火臧者,今文家說。詳肉部肺下。凡心之屬皆從心。 [9]
康熙字典
《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為火藏。徐曰:心為大火,然則心屬火也。《玉篇》《廣韻》並訓火藏。
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又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註:天地以本為心者也。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為心者也。《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註:得氣之本也。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雕攺也,心謂本也。
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詩序》:情動於中。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註:不提心,謂不絕中央也。古歌:日出當心,謂日中也。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處,言月當天中也。
又東方五度,宿名。《史記·天官書》:心為明堂。
又《禮·明堂位》:夏後氏祭心。註:氣主盛也。
又《月令》季夏祭先心。註: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則心為尊也。
又去聲。《吳棫·韻補》:息吝切。《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下心字去聲。
又葉思真切,音新。《前漢·安世房中歌》:我定歷數,人告其心。敕身齊戒,施敎申申。
又葉先容切,音松。《詩·大雅(烝民)》: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前漢·禮樂誌》: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又葉思征切,音騂。揚子《太玄經》:勤於心否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