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家長的最大煩惱,恐怕就是孩子寫作業了,不陪孩子寫作業母慈子孝,壹陪寫作業,那場面叫壹個雞飛狗跳,嚴重點的家庭,就差母子反目成仇了。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孩子太懶了,壹點也不願意動腦筋,仗著家長在旁邊輔導作業,壹有難題,便開始大喊壹聲“媽媽”,讓媽媽壹個頭兩個大。
浙江有壹位媽媽,被這種情況折磨瘋了,於是準備想個措施“壹招制敵”,改壹改孩子動不動就喊媽媽的毛病。
於是直接打出了壹張紙條,在紙條上寫出了最後通牒,告訴孩子哪些情況下,不要喊媽媽,這個態度,霸氣側漏。
上面主要有語文和數學兩個科目,媽媽對兒子的要求就是:
寫語文作業的時候,不會的字先查字典,寫句子或者看圖寫話自己先讀兩遍,可以解決的問題先自己解決,不要喊“媽”。
寫數學作業亦是如此,做完題目之後先自己檢查,不會的題目仔細思考,實在不會再喊“媽”。
下面還打了幾個大字“謝謝配合,合作愉快”,令人哭笑不得。
鄰居來串門的時候,看到她家的這個紙條,於是曬到了朋友圈,於是這位媽媽給孩子下的“最後通牒”,壹下子在網上火了。
由於陪娃寫作業實在是壹項艱難任務,於是很多媽媽都對浙江媽媽的紙條產生了***鳴。
不過也有壹些家長表示,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就是應該多多陪伴,讓孩子多叫幾次媽媽沒事。
浙江媽媽說,自己壹開始也是這麽想的,因為工作比較忙,所以盡可能陪伴兒子,遇到事情都幫兒子解決。
但是漸漸發現不對勁了,兒子沒事就喊“媽”,經常丟三落四的,甚至做作業的時候,題目稍微長壹點都不想看,直接喊媽媽,然後說不會做。
於是這位媽媽想出了貼紙條的方式,直接給孩子下最後通牒,希望孩子盡量自己解決問題,而這個方法效果也非常顯著,孩子喊“媽”的次數明顯減少。
網友看到之後也是紛紛調侃: “學會了”“孩子畏難就該這麽做。”
從兒子的這些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他不僅對學習很沒有耐心,而且有著明顯的“畏難”情緒。
孩子有畏難情緒的時候,求助家長是便捷的方式,除此之外,孩子還會產生 “我不行”“我做不到”“我是笨蛋” 等消極情緒,並不利孩子的成長。
3個步驟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①對孩子的畏難點進行鼓勵
孩子習慣了畏難心理,遇到問題便懶得思考,心理十分脆弱,願意待在舒適區,長期以往,孩子的學習會越來越差。
所以當孩子寫作業時哀嚎著: “太難了,學不會” 。家長可以先找出孩子為什麽畏難的原因,問他: “是看見這麽多字心煩嗎?”“是擔心要耗費很長時間嗎?”
在得知這些之後,告訴孩子這些困難是可以戰勝的,給孩子鼓鼓勁,用 “我們壹起來試試吧” 給孩子勇氣。
②將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
孩子的畏難心理,很難壹下消除,所以家長要多寬容,告訴孩子不要害怕犯錯,支持孩子每壹次的嘗試體驗。
當孩子犯錯時,告訴他 “沒關系,下次可以更好” ,每天鼓勵孩子多思考壹道題,讓孩子漸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父母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孩子完成壹個個小目標,便可以由量變完成質變。
③讓孩子學會自我肯定
孩子之所以覺得自己不行,是因為缺少自我肯定感,所以遇到事情,覺得自己壹定會失敗,情緒比較消極。
家長需要找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對孩子多加肯定,讓孩子發揮自身優勢,轉變孩子的思維方式,這樣孩子會變得積極而樂觀。
這樣在遇到壹些事情的時候,孩子不會先想失敗了怎麽辦,而是想著如何成功。
萱爸有話說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成長的消極或積極,都是看父母如何引導,當家長引導孩子認真思考,努力實踐,孩子也會每天進步壹點點,遇到困難時,也不會輕易產生畏難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