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漂亮的新海安作文,初中水平,600字,要寫海安的歷史人文,急!!!!!!!!!!!!!!!!!!

漂亮的新海安作文,初中水平,600字,要寫海安的歷史人文,急!!!!!!!!!!!!!!!!!!

1.海安在西晉以前屬於海陵郡。

1973至1978海安西部青墩遺址(原沙崗公社青墩大隊)的發掘和研究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海安縣中西部就已有人登陸,並有人類聚居。夏商周時期,海安地區屬於九夷(懷夷)。於將天下分為九州,海安是揚州的領地。從周武王到周元王,海安地區屬於吳國。春秋戰國時期,海安及周邊幾個郡被稱為“海陽”。現在的如臯、海安、泰州都屬於吳國,地名雲,就在今天海安的李法橋壹帶。據清代李法橋碑文《海安縣誌大事記》記載為“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協在雲”。這可能與事實不符,因為據新版《如臯縣誌》記載,《左傳》記載:“魯哀公十二年,侯偉遇吳玉中”。根據《左傳》中對十二年經傳的記載,筆者認為吳、魯、魏、宋應在此會師。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吳越滅,海安地區越多;周憲三十五年(前334年)滅楚,海安為楚地。秦統壹中國後,海安屬東海郡廣靈郡。漢初屬東陽郡,初屬東楚。第五年(前202年)屬楚國,次年屬荊國,十二年屬吳國。漢景帝三年(前154),屬江都。漢武帝開國大典第六年(117),設臨淮郡,轄29郡,海安屬海陵郡(見《漢書》第1589頁)。漢元五年(前106),臨淮郡屬徐州刺史部。東漢時,海安還是海陵郡地。漢獻帝十八年,曹操棄海陵郡。三國時,吳國的呂岱回到海陵縣。西晉太康元年(280),仍設海陵郡,屬徐州廣陵郡。

二、東晉改唐海安幾郡。

據《宋史》(1055頁)、《郁芳紀要》和《鹹豐海安縣誌》記載,晉安皇帝伊Xi七年(411年)分設廣靈縣,下轄建陵、臨江、如臯、寧海、葡萄等縣。民國時期《如臯縣誌》、《郁芳紀要》記載寧海縣在如臯縣北部。《鹹豐海安縣誌》認為寧海縣現為海安縣,《海安縣誌》(1997版)也采用了這壹觀點。其縣治所在地不祥,難以詳考縣域。事實上,從《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集的東晉疆域圖來看,寧海縣比今天的海安要大,而且不僅今天的海安有壹部分在其疆域內,今天的東臺、如臯、靖江、泰興都在其疆域內,呈西南-東北走向。太史七年(471),南宋明帝建立新平郡,轄江陰、海安兩縣(據《宋書》1058頁)。《辭海》(1121)刪節本1999版描述為“南宋海安郡,廢於唐。“齊永明五年(487),新平縣廢,置吉昌、海安兩縣(《鹹豐海安縣誌》)。此時海安縣的縣城就是現在的海安鎮。此時寧海縣地圖標註的是西部如臯、靖江、泰興,可能有些不準確。海安縣不久即廢(時間不詳),其版圖仍屬寧海縣。東晉至隋朝,寧海縣繼續存在,轄區發生變化。北朝鄭玄元年(578),撤銷葡萄縣(今如臯白蒲),臨江縣(今如臯石莊)並入寧海縣。隋開帝九年(589),如臯縣也並入寧海縣。此時的寧海縣包括海安、如臯及如臯東南、西南以外的地區。唐武德元年(617),寧海縣改名為武陵縣。不久寧海縣並入海陵縣。唐中宗景隆二年(708),海安郡位於海陵郡東,郡址在海安鎮,即當時的如臯郡。由於海水倒灌,海安縣東部被海水淹沒,於是海安縣於唐玄宗十年七二二年再次並入海陵縣,隸屬揚州。幾十年後,公元766年(唐大歷元年),淮南巡撫李擔心海潮上漲,修築了壹條海防堰,從滁州鹽城(今淮安)至揚州海陵,綿延142裏,取名長風堰。長風堰在後世屢建,為保障蘇北沿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從唐朝中期到民國壹千多年,海安的隸屬關系發生了變化。

唐中後期,海安仍屬海陵郡。五代十國時期,在海陵縣東部設立靜海所。南唐時,海陵升為泰州。後周鹹德五年(958),泰州等地歸後周管轄,海陵郡為揚州首府泰州的團練。宋元時期,海安地區大部分屬於海陵縣,海安鎮是海陵縣的重鎮之壹。海陵縣的隸屬關系發生了變化。1967年,宋太祖在淮南路(知道三年改為淮南路)的泰州軍。宋天寶二年(1024),範仲淹出任西溪(今東臺)鹽官。他帶領四萬多士兵,歷時四年,修築了海晏(廟灣至栟茶),保護海安、東臺沿海農田不受海水入侵。宋神宗熙寧五年(1022),改為淮南東路。南宋仍屬臺州。元世祖致遠十四年(1277),位於泰州路,屬海陵、如臯兩縣。海陵縣轄海安鎮、角斜場,屬江淮中書省。元二十壹年,泰州道總督府改為泰州,隸屬於江淮等地的揚州道總督府。至元二十三年,江淮等地改為河南省江北等地。

明朝洪武元年(1368),海陵郡入泰州,屬直隸中書省揚州府,明朝永樂二年(1404),屬南京揚州府,海安鎮、西昌場屬泰州。清順治三年(1645),泰州歸華南刺史揚州府管轄。清雍正二年(1724),隸屬江蘇政務院。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隸屬江寧外交部。龍超三十三年,東臺縣位於泰州東北部。至此,海安縣東南在如臯縣,北在東臺縣,中、西、西南仍屬臺州。民國元年(1912),泰州改為泰縣,海安屬泰縣,如臯、東臺均屬江蘇省。3年,屬江蘇淮陽路。16,海安鎮道飛,屬臺縣八區。今天,南莫鎮南部、墩頭鎮、姬胡鎮、大公鎮、固本鄉、海安鎮、曲塘鎮、崖州鎮、孫莊鎮、城東鎮北部,甚至西昌鎮西部都屬於泰縣。海安鎮以南、城東鎮以南、西場鎮以南、鮑莉鎮以南屬如臯縣;南莫鎮北部、白店鎮、墩頭鎮、大公鎮大部分、鮑莉鎮北部、角斜鎮、老壩港鎮屬東臺縣。

第四,民主政府建立海安縣及其後的區域變化。

1940年,新四軍東進抗日,蘇中地區相繼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同年5438年6月+10月在海安鎮成立泰縣民主政府,1941年2月遷至農村。轄崖州、海安、利發、鮑莉、姜多(今泰縣)、栟茶(今如東縣)六個區。不久,又增加海南、角斜、曲南三區,隸屬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1940、11成立,1941改為蘇北行政公署)。1941年2月,在泰縣通榆河以東設立臺東行署。三月,重建臺東縣,轄立發、鮑莉、角斜、栟茶。同年7月,在楊桐運河以北,隸屬於海安、曲塘、臺縣米白的地區,設立“海曲白河北辦事處”(簡稱臺北辦事處)。5438年6月+10月,臺北辦事處脫離泰縣,建成獨立的行政區,直屬蘇中行署。1942,11年6月,臺東縣並入東臺縣,隸屬蘇中第二行政區。

1943年6月,撤銷臺北辦事處,設立紫石縣(即海安縣),轄區南以栟汊河和楊桐運河為界,北以福安為界,東至鮑莉,西至米白。此後,隨著戰局的變化,與東臺、如臯、泰縣的縣界頻繁變動。1941年3月,新增秋湖、石巖兩個新區,縣城向北延伸。1944年10年,紫石縣新增米白、江北、沙崗、城東四個新區,縣域向西延伸。同年65438+2月,鮑莉和海府被劃為東臺郡。至此,紫石縣南接海泰公路,北接福安至十堰線,東臨串場河、通榆河,西接泰州市區。1945年8月,增加了陳蘇區。9月,米白、江北、陳蘇、城東四區劃歸臺縣,臺縣海南、去南、崖州三區劃歸紫石縣。165438+10月,東臺縣鮑莉區劃歸紫石縣,石巖區劃歸東臺縣。1946年6月,紫石縣轄12區,即角斜、鮑莉、西昌、泊口、海安、海南、曲南、雅州、曲塘、高登、沙崗、秋湖。縣界與今天的海安縣大致相同,屬蘇皖邊區第壹行政區。1946年八月,如臯柴灣劃歸紫石郡。5438年6月+10月,崖州、曲南、海南州劃歸泰縣,泰縣東、江北、米白、東臺石巖、城南劃歸紫石縣。6月,11,劃出紫石縣的岱口、西昌、鮑莉、角斜、柴灣、東臺茶區,建立臺東縣。65438年2月,臺東郡劃歸東臺郡。此時的紫石縣境內大致是壹個以泰州、東臺、海安為頂點,南以海臺公路為界,東以串場河、通榆河為界,西北以泰東河為界的三角區域。1948年3月,紫石縣更名為海安縣,疆域不變。65438年至0949年,海安與泰縣、東臺縣的邊界再次發生變化。二月,將臺縣的崖州、渠南、海南三區給海安縣,海安縣的城東、江北、米白三區給臺縣。5月,東臺縣西昌、橋口2區劃歸海安縣,海安的臺南、石巖、溱東3區劃歸東臺。六月,鮑莉、東臺被劃為海安縣。當時海安的版圖與六月1946相同,轄鮑莉、西昌、波口、海安、海南、崖州、渠南、曲塘、姬胡、沙崗、秋湖1區,65438。當時縣城的東端是角斜鎮,與如東縣城接壤;西端是沙崗金陽村,與東臺、泰縣接壤。西南端是崖周亞灣村,與泰興接壤;南端金莊村(今崖州鎮),與如臯縣接壤;北端是鳳凰村(今墩頭鎮),與東臺縣接壤。

1949年4月,撤銷蘇皖邊區政府,設立蘇南蘇北人民行政公署。海安隸屬於江蘇北部的泰州行政區。1950 1月,劃歸蘇北南通行政區。1953 1月,撤銷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區,設立江蘇省,海安屬江蘇省南通地區(1971年改為南通地區)。1956年5月,如東縣陳莊鄉劃歸海安縣。1959年4月,如東縣舊人民公社劃歸海安縣,縣域延伸至黃海,海岸線6公裏多。1959年冬至1960年春,海安鹽場填海造地,1962年開挖北嶺河,導致鹽場報廢。1965 165438+10月,如東、海安兩縣達成協議,納朝紮以西四師宗6454畝土地劃給海安縣,以東7000畝土地劃給如東縣。1979年底至1980年初,海安填海造地建設北淩閘。1983年2月,江蘇省撤銷地區行政公署,海安隸屬南通市。6月1984,6月165438+10月至2月65438,圍墾北陵閘下遊灘塗,總圍墾面積3.4萬畝,海岸線延伸至8.55公裏。至此,海安縣形成了今天的區域:當時轄42個鄉,5個農場,東臨黃海,西接姜堰市(原泰縣),南接如東縣、如臯市、泰興市,北接東臺市,總面積1108平方公裏。1995 65438+2月,海安縣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原42個鄉鎮調整為34個鄉鎮。老鄉合並為老壩港鄉,曹苑鄉合並為鮑莉鎮,海北鄉、海南鄉、田莊鄉合並為海安鎮,化莊鄉合並為曲塘鎮,鄧莊鄉合並為南磨鎮,雙溪鄉合並為墩頭鎮。2000年,海安縣再次合並部分鄉鎮,原18鄉、16鎮調整為14鄉、15鎮。5438年6月+10月,青坪鄉並入姬胡鎮,北嶺鄉並入大公鎮;4月,巖口鎮並入角斜鎮,丁所鄉並入鮑莉鎮,壯誌鄉並入西場鎮。2001,1,海安縣第三次合並鎮,29個鎮整合為22個鎮。新勝鄉、漢陽鄉合並為楊滿河鎮,利發鄉與南屏鄉、開發區合並為城東鎮,王鐸鄉、張鐸鄉、崖州鎮合並為崖州鎮,李莊鄉合並為曲塘鎮,沙崗鄉合並為南磨鎮。當年老壩港鄉改為老壩港鎮,全縣542個村調整為217個村。2004年7月,海安縣第四次合並鎮,由22個鎮合並為14個鎮,鄭龍鎮合並為海安鎮,楊滿河鎮合並為城東鎮,固本鄉合並為大公鎮,張果鄉和雙樓鎮合並為曲塘鎮,慶忌鎮和秋湖鎮合並為墩頭鎮,英西鄉和任橋鎮合並為孫莊鎮。全縣轄14個鎮,212個行政村,5個國營農場,總面積112平方公裏。

海安文化

從青墩走來的海安文化多姿多彩。“海安花鼓”北上北京,南下杭州,參加首都國慶晚會,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演出,參加上海世博會江蘇周活動。榮獲中國文聯民族民間廣場最高舞蹈獎“山花獎”;黑龍舞展呈現的是海安人奔放熱情的豪情,是聞名全國的“中國民間藝術(舞龍)之鄉”。多部文藝作品獲得國家級、省級榮譽。北陵農民運動會聞名於世。

海安工業基礎雄厚。海安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機械電子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規模、加工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絲綢、紡織工業與成龍配套,紡織產品暢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家紡織服裝生產加工和絲綢出口基地之壹,產品遠銷歐美、日本等國家。海安農業極具特色,是著名的“中國雞蛋之鄉”、“中國繭絲綢之鄉”、國家大東海農業產業化示範縣、全國畜牧科技示範縣、江蘇省生態農業先進示範縣。全縣桑園面積1.8萬畝,年產鮮繭1.8萬噸,連續20多年位居江蘇省第壹。家禽飼養量4500萬只,鮮蛋年產量654.38+0.4萬噸,居全國農區首位。

海安是中國著名的“建築之鄉”,全縣擁有兩家具有建築專項資質的企業。江蘇蘇中建設集團擁有國家特級施工資質和對外簽約權,在全國建築業100家最大企業中排名第20位左右,多次躋身中國企業500強。是全國知名的“建築鐵軍”,江蘇省著名建築企業,合格率100%,部省優秀工程82項,魯班獎16項。

海安投資環境好。人力資源豐富。是“二五”和“三五”期間的文化工作、教育、廣播電視、科技、普法先進縣。是全國教育工作先進縣,江蘇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先進縣。高年級高考學生人數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壹,被譽為“全國教育的江蘇、江蘇教育的南通、南通教育的海安”。

海安生活環境優美。海安不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而且自然環境優美宜人。它是中國最長壽的地區之壹。是江蘇省文明城市、衛生城市。

海安縣以僅有8公裏的海岸線,在海洋經濟產業化、規模化、高效化上做足了文章,創下了紫菜養殖面積和產量最大、紫菜加工和出口量最大、黑籽鰻苗基地規模最大、河豚養殖和年存欄量最大、河豚養殖場規模和國家級5個“全國之最”。9月10,國家海洋局專家來縣考察,認為海安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紫菜、鰻魚、河豚之鄉。

歷史名人:韓、、喬林等。

參考:/view/206462.htm?fromId=895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