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日本人是中國人遷移過去的嗎

日本人是中國人遷移過去的嗎

日本人,壹般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或有和族血統的人。其主要由和族組成,在日本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居住。日本人通用日語,假名和漢字是日本的通行文字。日本人在古代隋唐時期深受我國漢唐文化的熏陶,不管在朝廷制度、禮儀,還是服飾、茶道等各方面都有著濃厚的華夏元素。日本自己亦以“小中華”為榮。

民族由來

關於日本人的民族來源,尚無定論。在中國的古代典籍特別是《山海經》中有著若幹記載。《山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典籍之壹,它記錄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山川地形地貌、物產和民族分布,以及相應的歷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時期(可以追溯到壹萬年前)。其中周朝文獻《海內北經》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

炎帝時代

關於日本島居民的民族來源,學術界通常的說法是,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日本島才開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後有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大約從公元前壹千紀後半開始,就不斷有中國和朝鮮人移居日本。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公元前2世紀的日本,考古學上稱為繩紋式文化時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獵、捕魚,居住在豎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周壹良等主編,1962年)。

我願意指出的是,歷史上中國人從亞洲大陸向日本島的遷徙活動,並不限於壹次,而且也不限於公元前壹千世紀後半才開始。事實上,日本人是從哪裏來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典籍特別是《山海經》中有著豐富的記載。《山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典籍之壹,它記錄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山川地形地貌、物產和民族分布,以及相應的歷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時期(可以追溯到壹萬年前)。其中周朝文獻《海內北經》明確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而《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根據上述能夠見到的並且能夠解讀的遠古信息來說,華夏居民向日本島遷徙的重大活動,至少有如下數次。壹 、帝禹時代的遷徙活動:對東海島嶼的考察

我在《山海經地理復原圖註》(待出版)、全彩繪大畫冊《經典圖讀山海經》(孫曉琴圖,王紅旗文,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等專著中指出,《山海經·五藏山經》乃是帝禹時代(公元前2200年)的國土資源考察白皮書,其中《東山經》的第三條考察路線,記述的是今日山東半島的膠萊平原(當時尚被海水淹沒),以及東海的壹系列島嶼,它們包括今天的大黑山島、濟州島、福江島、下甑島、鹿兒島、琉球群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42平方米的巨畫《帝禹山河圖》(縮印在《經典圖讀山海經》的扉頁)。

顯然,帝禹時代的地理大發現壯舉(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規模最大的地理考察活動),不能排除伴隨有華夏居民向東海諸島嶼(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遷徙的可能。

黃帝時代

我在1983年撰寫《追尋遠古的信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年)壹書時,指出遠古神話傳說是人類在發明並廣泛使用文字之前,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信息載體之壹。其中,遠古傳說是對那個時代自然和社會事件的記錄,遠古神話則是當時的人及其後世的人對遠古傳說記錄信息的理解和解釋。因此,利用信息傳輸學、符號學、密碼解讀學的原理,對遠古神話傳說進行信息解讀和復原再現,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為此,我曾經專門研究過符號學,並撰寫出版了《生活中的神秘符號》(1992年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6年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更名為《符號之謎》)、《生活中的神妙數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年)等專著。

例如,女媧補天、後羿射日、誇父逐日、***工撞倒不周山、嫦娥奔月、顓頊絕地天通等遠古神話傳說(包括由此而演化的民間故事),我將它門解讀為遠古發生的“天地大沖撞”事件。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經典圖讀山海經》、《追尋遠古的信息》、《神秘的星宿文化與遊戲》(王紅旗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年)、《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孫曉琴圖,王紅旗文,昆侖出版社,1996年)等書,以及長篇論文《我們遠古祖先經歷過的天地大沖撞在民間留下的不滅印記》(待發表)。

關於日本人自稱和族(大和民族)的來源,《辭海》註謂:大和,日本之別稱,簡稱和,本畿內五國之壹,在今奈良縣轄境平安奠都,(公元794年)以前世世都此,故名。

“和”的字義甚多:《實用漢字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解釋為:溫和,和諧,講和,古代車上的鈴鐺,古代軍隊的營門,棺材兩頭的板,兩數相加之數,衣帶,跟隨,相同,連,指日本(和族,和服),姓氏,跟著唱,詩詞的壹種格式,和牌(麻將術語),和泥,和藥,量詞(煎藥的次數)。《辭海》(中華書局)解釋為:相應也,平也,調也,解也,不剛不柔曰和,心不爭也,溫也,與也,小笙也,軍門也,鈴名,棺題曰和,和數,日本之別稱,姓氏,聲相應也,調合也,和味也。綜上所述,“和”的本義為相應,它是形聲字,意為聲相呼應。

“和”為姓氏用字著名者有羲和、和仲、和叔,他們是古代負責天文歷法的官職。羲和的“羲”字,與“姜”字上半部分相同,可能有著***同的族意淵源(伏犧,亦稱伏羲、羲皇,可能也與天文觀測有關)。《堯典》記有天文總管羲和,他手下有四名天文官,分別觀測四方、四時、四季,他們是:羲仲(東,晨,春),羲叔(南,午,夏),和仲(西,昏,秋),和叔(北,夜,冬)。據此可知,羲有晨意始意,和有昏意隨意(四時相應),羲和即日出日落、春來秋往。

日本歷史早期神話

關於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人類歷史,大約可追溯到3—10萬年前。約1.2萬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結束而開始急劇溫暖化,使得人們的文化與生活產生極大變化,全島進入下個繩文時代。約1.2萬年前左右開始被稱為繩文時代。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晩期這6期。這個時候的人們制作繩文式陶器、早期以後邁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豎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獵、貝冢漁撈、采集植物等經營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也進行栽培,後期到晩期間種植稻。

在日本神話中,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並即位為天皇。

彌生時代

伴隨著渡來人的移入,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了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漸成為壹個農業社會。彌生時代中期,位於九州的奴國國王向漢朝朝貢,並獲賜金印。

到了公元2世紀後半期,各小國內戰頻繁,直至3世紀中葉才出現較大的“大和國”,後經過長期的擴張,並且逐漸征服了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領最初稱為“大王”,後來改稱天皇。

古墳時代

古墳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本州島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為主,北海道則未發現。這壹時期的墳墓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溝,“前方後圓”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墳的周遭圍繞著中空的黏土塑像,這些筒狀土制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稱之“埴輪”。建築這些墳墓需要花費大筆金錢,只有少數的統治階級能夠負擔,截止2013年發現有71座,鑰匙孔形的古墳最常見,大阪的大山冢,又名“仁德天皇陵”據悉為全世界最大的古墳。

古墳裏通常有許多銅鏡、珠寶等物品,到了後期,古墳裏還有兵器和盔甲。古墳時代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從8世紀初開始,火葬流行,古墳逐漸式微,並開啟了佛教建築的時代。日本最早的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也於此時相繼編成,從而進入日本的歷史時代。

飛鳥時代

飛鳥時代得名於奈良縣的飛鳥地方(如今的明日香村,當時的都城藤原京)。佛教在這壹時期通過百濟傳來,587年,衣折戰役中,蘇我馬子擊敗物部守屋,取得對朝廷的控制權。

592年,和蘇我氏有姻親關系的皇族女性豐禦食炊屋姬即位為推古天皇。她提名聖德太子(馬廄門王子)為攝政進行了以加強皇權為核心的政治改革。聖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階冠位和十七條憲法;同時還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到隋朝學習。蘇我入鹿還殺害了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兄皇子,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鐮足(藤原鐮足)合謀刺殺蘇我入鹿,結束了蘇我氏的專權。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頒布大化改新詔,推行大化革新。

672年,天智天皇駕崩,兒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與其爭位,爆發戰爭,史稱壬申之亂。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飛鳥時代結束。

奈良時代

奈良時代即以奈良(平城京)為都的時代。自710年(和銅三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延歷三年)遷都長岡京,***計74年。是律令制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表現在政治經濟制度、階級關系、文化以及對外關系等方面。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時期,朝廷力圖整頓混亂的政治形勢,縮減財政開支,改革兵制,向東北地區擴展疆域,謀求整形和重新加強律令制。

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即以平安京(京都)為都城的歷史時代,始於794年(延歷十三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終於1185年(文治元年)鐮倉幕府成立,歷經400年。莊園制度讓開墾耕地的人永久擁有耕地,他們結合成利益集團,更武力兼並莊園,漸成各地武家實力的來源。

幕府執政

鐮倉時代

源賴朝平定平氏後,建立以鐮倉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權時代。始於1185年(文治元年)鐮倉幕府成立,終於1333年(正慶二年,元弘三年)幕府滅亡,歷經149年。始期另有1180年說、1183年說、1192年說(源賴朝出任征夷大將軍)。

在北條時宗在位的時候,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侵日未果。後期,幕府的統治日漸衰敗,無法維持,終於後醍醐天皇舉兵,然後被討伐大將、上野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而滅亡。

南北朝時代

後醍醐天皇消滅了鐮倉幕府後,就進行了第壹次的王政復古,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足利尊氏迫後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是為北朝。後醍醐天皇退位後持著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的吉野(今奈良縣),是為南朝,至此南北朝終於形成。

室町時代

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鐮倉幕府將軍源賴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開設幕府,是為室町幕府。南北朝的統壹是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進行的,他統壹了以後,曾企圖篡奪皇位。但在他死後,第四代將軍足利義持阻止了此事。由於當初足利氏為了對付南朝,必須於京都開設幕府,而在鐮倉設公方府,引來了關東大亂。在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位的時候,因繼承權問題爆發了應仁之亂,自此幕府的權威日下。原本受幕府策封於各地的守護大名,有的漸漸被守護代(副官)、家臣、國人篡奪政權,有的可以保持政權至戰國時代。從應仁之亂開始,至足利幕府滅亡,稱為戰國時代。

安土桃山時代

天正元年(1573年),織田信長放逐了末代將軍足利義昭,足利幕府宣告滅亡。後逐漸成為全國最強大的軍事首領,並開始積極拓展統治版圖,直到天正十年(1582年)消滅甲斐大名武田氏為止,已幾乎完全控制近畿與東海地方,並將勢力延伸至中國地方、甲信越地方、四國地方以及北陸地方,此時的全國實際政治中心也轉移到安土城的織田氏手上。同年,部將明智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死去(或說失蹤),其長子兼織田家家督織田信忠敗給明智光秀後自殺,整個織田氏頓時陷入混亂。

1584年,羽柴秀吉與東海地方大名德川家康爆發會戰,雙方經過壹番對峙後進行和解並結為同盟,同年,大阪城完工,羽柴秀吉以此為根據地,開始進行統壹全國的計劃。經歷四次的大規模討伐後,1590年,接受天皇賜姓豐臣的秀吉完成全國大致上的統壹,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全國再度陷入混亂。

江戶時代

1603年(慶長8年)至1867年(慶應3年)間被稱為江戶時代,於江戶設置了江戶幕府。政治壹安定經濟也跟著發展,在德川綱吉時代景氣良好,商人與町人盛行元祿文化。?江戶時代中葉,幕府財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實行享保改革暫時恢復了財政,卻又再度惡化。

幕府末年被歐美各國逼迫開國,經由馬修·培裏來航而簽下了日美神奈川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使得鎖國崩裂。隨著開國與尊王攘夷思想強盛,幕府大老遇刺身亡與薩英戰爭都令幕府的權威壹落千丈,最終德川慶喜先後把政權與領地交還朝廷,史稱“大政奉還”。

明治維新

明治年間(1868年-1912年)稱為明治時代。

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擁戴朝廷的諸藩,成立了明治大日本帝國政府。舊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演變成西南戰爭,後來漸漸恢復秩序。

新政府積極引入歐美各種制度及廢藩置縣等等,這些各項改革被稱為明治維新。壹方面,新政府確立國家制度,如設立帝國議會及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壹方面,又以培植產業及加強軍力(富國強兵)為國策推進,急速地發展成近代國家。此外,1879年染指清朝朝貢國琉球國,並改設為沖繩縣。日本又在1894年甲午戰爭及1904年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通過《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割占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含釣魚島),強占東北南部。1910年吞並朝鮮。

文化上,日本從歐美傳入了新的學問,藝術;帶有未曾在日本出現過的個人主義小說,文學開始出現,與江戶時代以前不同的文化展開了。宗教上,改變了以往神佛合流的現象(神佛分離),出現了打壓佛教(廢佛毀釋)等等的運動。

大正時代

大正年間(1912年-1926年)稱為大正時代。明治天皇於1912年駕崩,子嘉仁繼位,改元大正,是為大正時代。大正元年,因為陸軍倒閣而引起了第壹次護憲運動(即:大正民主運動,日語:大正デモクラシー),開始出現政黨政治。

大正時代前期,發生了第壹次世界大戰,時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力最高峰的盛世,但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攝政,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以及壹戰後在國際和平會議中節節敗退,使日本日漸艱難。

權貴與政黨不斷抗爭,發生了第二次護憲運動,實行了全民普選(1925年)。亦由唯壹的元老西園寺公望推薦首相,提倡“憲政之常道”。

昭和時代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駕崩,皇太子裕仁繼位,是為昭和時代。第壹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經濟發展迅速。國內政局為統制派軍人擊倒皇道派軍人從而掌握軍政大權。此後,由於統制派軍人由外而內改變國家政體的思想,日本開展了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大規模侵略。日本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遠東以太平洋戰場上的主要侵略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向盟軍投降。

戰後的政黨如雨後春筍壹樣大量成立。聯合政府倒臺。吉田茂再次重登相位,連續四次組閣,合***第壹次組閣為日本史上唯壹的。《舊金山和約》簽定後,日本恢復了國家主權。

平成時代

昭和天皇於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9年至今)。

民主黨代表(黨首)鳩山由紀夫(2009年9月)16日在特別國會首相指名選舉中當選為日本第93任首相,並於當天完成組閣。新內閣的成立標誌著日本政壇正式進入民主黨執政時代,日本首次實現戰後以來真正意義上的“政權更叠”。

2016年10月28日,日本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從2017年至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