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天凈沙秋思1~3句中的節奏如何劃分?

天凈沙秋思1~3句中的節奏如何劃分?

1.天凈沙秋思1~3句的節奏劃分如下:

枯藤/老樹/昏鴉,

橋/流水/人,

古道/西風/瘦馬。

二、原文如下:

天津沙秋思

作者:馬致遠(元代)

枯死的藤蔓,老樹,微弱的烏鴉,

小橋流水,

古道西風瘦子。

太陽下山了,

心碎的人在世界的盡頭。

三、詩哥的節奏劃分法則:

詩歌的節奏主要是由壹般工整的語言形式造成的。壹般工整的語言形式包括三個方面:壹是壹般工整的文字;第二,壹般比較整齊的句式;第三是讀書或者唱歌的時候。停頓的次數壹般也很整齊。或者有壹定的模式。

中國古代詩歌可以分為七言詩和雜言詩兩大類,應該說它們的形式總體上是工整的。但又略有不同。

先來看詩歌。比如壹首四言詩,壹般是兩餐兩兩的句式:

樹木叢生,草木茂盛。

秋風——蕭瑟,洪波——洶湧。(曹操《觀滄海》)

在五言詩中,通常是三餐,二二壹或二二壹的句式:

跳跳——矮牽牛——明星,嬌嬌——賀涵——女。

纖纖-卓-素手,紮紮-儂-織布機。(古詩十九首)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空-夕陽-美景,飛鳥-和諧-回歸。(陶淵明的飲酒)

七言詩中,壹般是四句,2221或2212句:

秋風-蕭瑟-天氣-涼爽,草木-落-露-霜,

成群的鵝-辭職-鵝-南翔。想妳-旅行-思考-心碎,

儺——鄉愁——愛情——故鄉,何俊——久留——寄——對方?

(曹丕《葛炎行》)

以上是從先秦到漢魏六朝古詩詞韻律句式的總體特征。到了南朝齊梁以後,隨著漢字四聲的發現,詩人註意到使用橫格字和橫格字會產生特別悅耳的聲調效果,於是反復試驗,結果形成了對字數、句式、音韻等都有嚴格要求的現代詩——格律詩。常見的格律詩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這裏的關鍵是調平。所謂平仄,是古人對漢字四聲的歸納,與現代漢語的四聲不同。壹般來說,平仄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壹個和兩個聲調(即平仄和上聲),連音是上聲、去聲和入聲三個聲調的統稱,其中上聲相當於三個聲調,降調相當於四個聲調,而入聲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消失,轉到了其他聲調。趙元任解釋了《國音新詩韻》中這五個聲調的標準讀音,指出這五個聲調如果交替排列在壹起,可以引起上下起伏,有壹定的韻律效果。

五言或七言律詩的句式與古典詩詞基本相同,如:

既然妳來自妳的家鄉,妳應該了解妳的家鄉。

明天——窗前——前,寒梅——花開——不?(王維雜詩)

從前,人們——已乘黃鶴——去,這裏——備用——黃鶴——建築。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年空悠悠。

清川-生動-漢陽-樹木,草-生長-鸚鵡-大陸。

夕陽-香關-哪裏-對,煙浪-江上-讓人-心酸。

(崔豪的黃鶴樓)

但為了保持意義單位的完整性,句型不壹定要這樣細分,可以采用壹種粗略的方式,即五個字是兩三句,七個字是四三句或兩五句,如:

歸嶽峰前——沙如雪,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笛,壹夜——招人盼故鄉。(李益《論守鄉墻夜聽笛》)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側——圭堂東側。

身無-蔡鳳翼,心有-林西少許。

隔座送鉤——春酒暖,草遮——蠟燈紅。

——聽鼓聲而去官,而去蘭臺——班轉彭。(李商隱《無題》)

格律詩和古典詩歌最大的區別是要求用詞平仄交錯,以營造抑揚頓挫之美。因此,格律詩的韻律不僅來自於數字的排列,還來自於平偶詞的交替使用。簡而言之,平仄是格律詩的關鍵要素。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有四種基本句式:

第壹種句式:平平淡淡,

第二種句式:偶而偶。

第三種句式:平仄平仄,

第四種句式:平仄。

七言律詩只是五言律詩的延伸,它也有四種基本句式:

第壹種句式:平平淡淡,

第二種句式:平仄。

第三種句式:偶數,偶數,

第四種句式:平仄。

詩人創作五言或七言律詩,就是以上句式的交替和相互運用。這種橫豎橫線交替使用的基本原則是:在這句話裏交錯,在對句裏對立。比如陸遊《傷逝》中的三四句話:

船在雪瓜洲過江,

平均/平均/平均/平均

鐵馬秋風散。

它是平的/平的/平的。

如果是五音步或七音步,還要求中間的兩副對聯,即“平行聯”和“頸聯”對仗使用,用韻有很多限制。在現代人看來,格律無疑限制了詩人的表達自由,聞壹多曾將其喻為“戴著鐐銬跳舞”。但是,在古代,這是壹種語言藝術的競賽,是壹種挑戰。所以唐宋以來不甘示弱的詩人,都用格律詩展示了他們完美的詩歌技巧,讀者往往從歌唱的節奏開始欣賞詩歌。

再看雜詩。比如我們熟悉的詩經?馮偉?《割譚》的句式也是壹首參差不齊的雜詩。全詩共三章。以第壹章為例:

侃侃砍檀香,河水幹涸,河水清澈碧波蕩漾。沒有莊稼,沒有莊稼,沒有莊稼,沒有莊稼。不獵不獵,胡占爾朝廷有郡縣嗎?他是君子,他不是吃素的!

本章* * *九句,四句四字,六句五字,兩句六字,六句七字,六句八字。我們讀的時候還是覺得節奏很鮮明。為什麽?首先是押韻。其次,除第壹句外,虛詞中“Xi”二字去掉,“壹”字可以三字結尾,如“枯河”、“清漣”、“三百”、“郡”、“素飯”,很有規律。第三,除了幾個長句,每首詩大概有兩個停頓,也很有規律。另外,全詩分為三章,三章的句子結構壹模壹樣,自然增強了全詩的節奏感。

再比如《詩經》?歐盟”四句話的結尾:

昨天我-過去,柳樹-伊壹;今天我在想,雨和雪在下。

這種節奏明顯不同於散文(過去——我是過去,現在——我會思考)。但正是這種第二語言與第二語言之間的獨特押韻,使得這四首詩溢於言表,揮之不去,充滿了強烈的審美情趣。如果妳把它們翻譯成散文:“當我走在前面時,柳樹在春風中搖擺;現在回來了,雪下得很大。“雖然原詩的主旨是存在的,但是因為失去了原詩特有的詩性和韻腳,所以很無聊。

和雜詩壹樣,歌詞和歌曲的句式參差不齊。但仔細分析會發現,歌詞和歌曲的句式也大致工整。比如蘇軾著名的《水調歌頭》:

月亮什麽時候開始出現的?問清瑤酒的事。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壹年?我願乘禦風回天,我怕在細玉的樓閣裏,經不起九天寒氣。跳舞找出影子,到底是什麽樣子!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應該對人有什麽怨恨,為什麽人走了才是圓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圓月。這件事是古老而困難的。希望人活得長久。

字***19句,其中三字三句,四字1句,五字九句,六字五句,七字1句。可以看出,五個字約占壹半,構成了整個字的基調。而且整個字的開頭和結尾,以及六個有韻的關鍵句子,都是五個字。另外,除了四六言律詩,所有的三五七言律詩都是以三個字結尾的,尤其是所有押韻的句子。字裏的1四字句和五個六字句不押韻,不僅不影響整個字的和諧,還使整個字的節奏豐富活潑。

詞的形式有很多種,* * *有兩千多種風格。每壹個體都是壹種新的詩歌風格,不像壹般的詩歌,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平的或皺的。字數不等,從長達215字的《嵊州令》到短至16字的《十六字令》(又稱《蒼梧謠》)。有些詞因為字數略有不同,在同壹個聲調裏有不同的風格。前人根據字數將詞分為小、中、長三類,58字為小,59至90字為中,91字為長。(據毛《對歌詞的解釋》)

總之,古典詩詞的句式和節奏豐富多樣,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詞語和句子結構。如果使用得當,可以表達各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