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杜甫

關於杜甫

杜甫生平

--------------------------------------------------------------------------------

“詩聖”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壹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壹生寫了壹千四百多首詩,博得後人廣泛的稱贊。他的詩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而且充溢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精神。他的詩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時期的社會面貌,成為那個時期階級鬥爭、民族鬥爭和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壹面鏡子,他的這類膾炙人口的詩歌很多。《兵車行》反映了朝廷擴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麗人行》反映了統治集團的奢侈荒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深刻地指出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現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也是對整個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概括。再如《春望》等詩表現了詩人對戰亂的嫉恨和對家破人亡的悲痛。“三吏”、“三別”等詩反映了安史之亂對廣大農村的禍害。

杜甫大量的詩篇除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外,還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杜甫善於從豐富的社會生活中提煉主題,從普遍現象中概括出本質,塑造出許多具有時代特征的典型形象,並寄寓了自己的愛憎感情。在他的筆下,京城、山村、戰場、旅途等等環境無不逼真如畫,他善於運用細節描寫、氣氛渲染及對話等表現手法,並將敘述、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起來。詩人的語言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典雅的文學語言、質樸的民間口語都被加以恰當地運用。在詩歌體裁方面,他各體兼善,尤擅律詩。總之,杜甫的詩歌創作不僅表現了明顯的進步傾向,而且在藝術上也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集大成,對後代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人們稱杜甫的詩為“詩史”,是“千古絕唱”,稱譽杜甫是“詩學宗師”,“詩聖”,對於這些高度的稱譽,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苦難人生的寫照—“三吏”、“三別”

“三吏”、“三別”是指杜甫的現實主義傑作《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暴發,安祿山帶兵反叛朝廷,從範陽長驅南下,攻陷洛陽。次年在洛陽稱帝,不久又攻占長安。天寶十六年唐軍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在與潰敗的叛軍作戰中,唐軍也受到重大損失。為了與叛軍繼續作戰,軍隊到處拉丁補充兵源,臨近前線的新安、石壕壹帶受害最深。杜甫當時因諫言觸怒肅宗,從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他由洛陽回華州任所,經過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將壹路見聞寫成了“三吏”、“三別”。

《新安吏》寫安新安縣吏奉命征兵,因為壯丁早已征完,只好用“中男”(未受過訓練的未成年男子)來充數。詩中描寫了征夫離別的淒涼場面。《石壕吏》寫官吏夜裏到石壕村捉人當兵,壹個老婦人的三個兒子全都當了兵,這次老婦人又被拉去服役應急。《潼關吏》寫潼關士卒築城禦敵的場景。《新婚別》寫壹對新婚夫婦由於征兵,不得不“暮婚晨告別”。新娘痛苦地說:“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他想隨夫出征而不能,只得勉勵丈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戍行”。《垂老別》寫壹個子孫陣亡的老翁應征別妻的慘景。《無家別》寫敗陣的戰士回到壹片荒涼的家鄉,而家人已死絕,正當他想務農安生之時,縣吏又來要他應征,這回已是無家可別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壹幕幕淒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壹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壹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壹生寫詩壹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壹,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壹時期曾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壹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壹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壹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壹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壹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壹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壹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壹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沈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壹九○。有《杜工部集》。

1962年,杜甫誕生1250周年時,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壹。

杜甫年譜

712壬子睿宗太極壹(玄宗先天壹),杜甫生於河南鞏縣。

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

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大字。

725乙醜玄宗開元壹三,杜甫十四歲。壯遊詩曰:「習年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原註: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壹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壹日上樹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開元壹八,杜甫十九歲。遊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遊。

731辛未玄宗開元壹九,杜甫二十歲。遊吳越。

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壹歲。遊吳越。

733癸酉玄宗開元二壹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遊吳越。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遊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壹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遊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醜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遊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遊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遊齊趙。

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遊齊趙。

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築陸渾莊,於寒食日祭遠祖當陽君。

742壬午玄宗天寶壹,杜甫三十壹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於東京仁風裏。六月,還殯於河南縣,公作墓誌。

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

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範陽太君卒於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誌。是年夏,初遇李白於東都。秋,遊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臺、琴臺。嘗渡河遊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遊齊、魯。是時李之芳為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遊,陪宴歷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後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遊,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雲「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遊,城東石門壹別遂無復相見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琎、駙馬鄭潛耀遊。

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

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此時。

749己醜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

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

751辛卯玄宗天寶壹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後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

752壬辰玄宗天寶壹壹,杜甫四十壹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復別去,公有詩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寶壹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遊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於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寶壹三閏十壹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封西嶽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度使歌舒翰。歲中,張?自盧溪召還,再遷為太常卿,公復上詩求助。又進雕賦,表中詞益哀激。秋後,淫雨害稼,物價暴貴,公生計益艱,遂攜家往奉先,館於廨舍。

755乙未玄宗天寶壹四,安祿山反。杜甫四十四歲。在長安。歲中往白水縣,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歸長安,授河西尉(河西縣故城在今雲南河西縣境),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十壹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歲暮,喪幼子。

756丙申肅宗至德壹(玄宗天寶壹五)七月改元,安祿山稱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殺王國忠、楊貴妃。杜甫四十五歲。歲初,在長安。五月,至奉先壁難,攜眷來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華原,赴鄜州(今陜西鄜縣)。至三川縣同家窪,寓故人孫宰家。聞肅宗及位靈武,即留妻子於三川,孓身從蘆子關奔行在所。途中為賊所得,遂至長安。九月,於長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為奴,感慟作哀王孫。

757丁酉肅宗至德二閏八月,安慶緒殺祿山。張巡、許遠戰死。郭子儀復東京。史思明等降。杜甫四十六歲。春,陷賊中。在長安時從贊公蘇端遊。四月,自金光門出,間道竄歸鳳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遺。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肅宗怒,詔三司推問,張鎬、韋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薦等四人薦岑參。閏八月,墨制放還鄜州省家。於是徒步出鳳翔,至邠州,始從李嗣業借得乘馬。歸家臥病數日。作北征。十壹月,自鄜州至京師。

758戊戌肅宗乾元壹(至德三)二月改元,復以載為年,史思明反。杜甫四十七歲。任左拾遺。春,賈至、王維、岑參皆在諫省,時***酬唱。時畢曜亦在京師,居公之鄰舍。四月,玄宗親享九廟,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賀蘭進明譖,貶為邠州刺史。公坐管黨,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是秋,嘗至藍田縣訪崔興宗、王維。冬末,以事歸東都陸渾莊,嘗遇孟雲卿於湖城縣城東。

759己亥肅宗幹元二,史思明稱燕王。杜甫四十八歲。春,自東都歸華州(陜西華縣),途中作三吏、三別六首。時屬關輔饑饉。遂以七月棄官西去。度隴,赴秦州(甘肅天水)。是時有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寄李白二十韻。又有寄高適、岑參、賈至、嚴武、鄭虔、畢曜、薛據及張彪詩。時贊公亦謫居秦州,嘗為公盛言西枝村之勝,因作計蔔居。置草堂,未成,會同谷宰來書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經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石龕、積草嶺、泥功山、鳳凰臺,皆有詩。至同谷,居栗亭。貧益甚,拾橡栗,掘黃獨以自給。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壹日就道,經木皮嶺、白沙渡、飛仙閣、石櫃閣、桔柏渡、劍門、鹿頭山。歲終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時高適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適即寄詩問訊。

760庚子肅宗上元壹(幹元三年)閏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歲。在成都。春,蔔居西郭之浣花裏。表弟王十五司馬遺貲營造,徐卿(疑即知道)、蕭實、何雍、韋班(應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開歲始事,季春落成。時韋偃寓居蜀中,嘗為公畫壁。初秋,暫遊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適。冬,復在成都。

761辛醜肅宗上元二,史朝義殺史思明。杜甫五十歲。居草堂。開歲,又往新津。二月,歸成都。秋,至青城。旋又歸成都。是時多病,生計艱窘。始有遷地吳楚之念。冬,高適至成都,嘗同王掄過草堂會飲。

762壬寅肅宗寶應壹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詩人李白死(701-762)。杜甫五十壹歲。自春至夏,居草堂。與嚴武唱和甚密。武時有饋贈。七月,送嚴武還朝,以舟至綿州,抵奉濟驛,登陸,遂分手而還。會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頗有東遊之意。十壹月,往射洪縣,到金華山玉京觀,尋陳子昂讀書堂遺跡。又訪縣北東武山子昂故宅。旋復南之通泉縣,訪郭元振故居,於慶善寺觀薛稷書畫壁。又於縣署壁後觀稷所畫鶴。

763癸卯代宗廣德壹(寶應二)七月改元閏正月,李懷仙殺史朝義。杜甫五十二歲。正月,在梓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欲還都,俄而復思東下吳楚。間嘗至閬州(四川閬中),因遊牛頭、兜率、惠義諸寺。既歸梓,又因送辛員外,至綿州。自綿歸梓。又往漢州。夏,返梓州。初秋,復別梓赴閬。九月,祭房管。秋盡,得家書,知女病,因急歸梓。十壹月,將出峽為吳楚之遊,於是命弟占歸成都檢校草堂。

764甲辰代宗廣德二,杜甫五十三歲。春首,自梓州絜家東荍出峽,先至閬州。會朝廷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離閬東去,聞嚴武將再鎮蜀,大喜,遂改計卻赴成都。三月,歸成都。六月,嚴武表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秋,居幕中,頗不樂,因上詩嚴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暫歸草堂。是時,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贈之。弟穎往齊州。歲晚,因事寄詩賈至。是年與嚴武唱和最密。

765乙巳代宗永泰壹閏十月,杜甫五十四歲。正月三日,辭幕府,歸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攜家離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樂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賓)。自戎州至渝州(重慶)。候嚴六侍禦,不到,先下峽。入秋,至忠州(四川忠縣),居龍興寺院。九月,至雲安縣(四穿白帝城)。因病,遂留居雲安,館於嚴明府之水閣。

766丙午代宗大歷壹(永泰二年)十壹月改元,杜甫五十五歲。春,在雲安。時岑參方為嘉州刺史,寄詩贈之。春晚,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閣。秋後,柏茂琳為夔州都督,公頗蒙資助。是年多追憶舊遊之作。

767丁未代宗大歷二,杜甫五十六歲。在夔州。春,自西閣移居赤甲。三月,遷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園四十畝,蔬圃數畝,又有稻田若幹頃,在江北之東屯。弟觀自京師來。秋,因獲稻暫住東屯。適吳司法自忠州來,音以瀼西草堂借吳居之。是時,始復動東遊荊湘之意。十月十九日,於夔州別駕元持宅觀李十二娘舞「劍器」。本年冬,仍復多病。秋,左耳始聾。

768戊申代宗大歷三閏六月,杜甫五十七歲。正月中旬,去夔出峽。臨去,以瀼西果園贈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暫如外邑。留江陵數月,頗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縣。遇顧誡奢、李晉肅(賀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數月。歲晏,至嶽州。

769己酉代宗大歷四,杜甫五十八歲。正月,自嶽州至南嶽,遊道林二寺,觀宋之問題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驛。過湘陰,謁’湘夫人祠。更溯流而上,以二月初抵鑿石浦,宿之。又過津口,次空靈岸。宿花石戌,次晚洲(在湘潭)。三月,抵潭州(湖南長沙)。發潭州,次白馬潭,入喬口。至銅官渚,阻風。發銅官,宿新康江口。次雙楓浦,遂抵衡州(湖南衡陽)。夏,畏熱,復回潭州。時蘇渙居江側,忽壹日,訪公於舟中,公請渙誦詩,大賞異之,遂訂交焉。終歲在潭州。

770庚戌代宗大歷五,杜甫卒(712-770)。杜甫五十九歲。春,在潭州。正月二十壹日,檢故帙,得高適上元二年人日見寄詩,因追酬壹首,寄示漢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龜年。四月,避亂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時屬江漲,泊方田繹,半旬不得食。聶令馳書為致牛炙白酒。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別親友,溯湘而下,將出沔鄂,由襄陽轉洛陽迻邐歸長安。冬,竟以寓卒於潭嶽間,旅殯嶽陽。

杜甫主要作品十二首

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

望嶽 春望 月夜 春宿左省 月夜憶舍弟

天末懷李白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別房太尉墓 旅夜書懷 登嶽陽樓

江南逢李龜年 八陣圖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冤魂語,投詩贈汩羅。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杜甫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別房太尉墓

杜甫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幹土,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

登嶽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