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五言律詩中間必須有什麽對仗

五言律詩中間必須有什麽對仗

五言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五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壹種體裁,簡稱五律,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期,其雛型是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基本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全篇***八句,每句五個字,有仄起、平起兩種基本形式,中間兩聯須作對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維的《山居秋暝》、厲聲教的《辛卯季春謁厲杭二公祠》等。

體裁沿革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的壹種。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詩歌,就是五言律詩,屬於近體詩範疇。

五言律詩從五言古詩中繼承了每句五個音節、全篇兩句壹組、總句數為偶數的基本特征,同時增加了對偶和平仄的規則;而這些規則是從駢體文中借鑒過來的;駢體文則是由楚辭到漢賦而產生的;因此,說到底五律是五古和駢體文嫁接的產物。

齊梁體的格律詩構成了對式律 (指全詩各聯之間均不粘的格律形式)、粘式律(指全詩各聯之間均粘的格律形式)和粘對混合律(指全詩各聯之間既有粘又有不粘的格律形式)三種類型,但以對式律為主,距離完善的近體詩尚有很大距離。其中從梁代中後期到陳代,陰鏗、張正見、庾信、徐陵等人的壹些作品,已經十分接近唐人律詩。隋代,楊素、盧思道、薛道衡等人,結合南朝靡麗詞彩和北地清新剛健之氣,創作出壹些清健秀拔的詩歌,為過渡期詩歌的發展指出向上壹路。

唐初以來,在詩歌律化進程中出現的半古半律的詩體現象至初唐四傑而有所改觀,其五言律詩的對式律作品銳減,同時尚有部分近體詩未能諧協音律,留有較多的過渡階段痕跡。而之後的文章四友(杜審言、李嶠、 崔融、蘇味道)以及沈佺期、宋之問等,對於四傑在詩體方面將唐初以來的混沌狀態加以分離與規範的初建之功與實踐成果,顯示出進壹步鞏固與推進的態勢。可以說到初唐末期五律對式律作品已經絕跡,從而徹底告別了永明體的對式結構;粘對混合律作品亦呈銳減之勢,而粘式律作品卻大幅度地增加,並居於主導地位,這說明初唐詩人已經找到了聲律追求上的目標,並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確定了五律的粘對規則。特別是沈佺期、宋之問等詩人,總結了南朝以來新體詩的成就,把相對成熟的形式固定下來,最後完成了"回忌聲病,維句準篇"的任務,在創作中使五律正式定型。《全唐詩》收宋之問詩三卷近二百首,沈佺期詩三卷壹百五十余首,絕大部分是律詩。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說:"五言律體,兆自梁陳。唐初四子,靡縟相矜,時或拙澀,未堪正始。神龍以還,卓然成調。"

五言律詩定型於初唐,而最終成熟於盛唐。盛唐最能代表五律成就的是杜甫的作品。胡應麟《詩藪》說:"唯工部諸作,氣象巍峨,規模巨遠,當其神來境詣,錯綜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還,壹人而已。"評價之高達到極點。《全唐詩》收杜甫詩十九卷壹千三百余首,其中近體詩占多數,近體詩中律詩又占多數。其中五律名篇有《春望》《月夜》《春夜喜雨》《登嶽陽樓》《旅夜書懷》《江漢》《江上》等百余首。

李白五律成就也非常高。李白之精熟於五律,是韻味天成的。胡應麟《詩藪》說:"太白風華逸宕,特過諸人。而後之學者,才匪天仙,多流率易。"這充分肯定了李白五律的成就。李白的五律像他以道家為主的思想基礎壹樣,是非常飄逸自然的,如《送友人》《夜泊牛渚懷古》《渡荊門送別》《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等,沒有修飾雕琢的痕跡,平仄和對仗,都是渾然天成的。沒有融會貫通的學識和才華,是很難寫得好的。

李杜之外,王維的五律最好。《全唐詩》收王維詩四卷三百八十余首,其中最主要的是五律。王維的思想基礎主要是佛家,他的詩歌也充滿了佛家"禪"的意境。其五律名篇有《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歸輞川作》《秋夜獨坐》《江漢臨眺》等幾十首。

盛唐五律佳作浩渺,如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過故人莊》《舟中曉望》、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等,都很著名。

中唐之際的五言律詩,劉長卿、韋應物稍好,"大歷十才子"等人偶有佳作;到了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劉禹錫時期,五律又見中興。

晚唐李商隱五言律詩的境界直追杜甫,略見余響,成就在中唐諸人之上,名篇有《夜飲》《落花》《裴明府居止》等。李商隱之外,溫庭筠、許渾、馬戴也有獨到之處,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即深受後人推崇。

五言律詩最高成就在盛唐,中唐以後逐漸衰落,五代幾乎鮮可提及者。宋代近體詩多是七言,五律成就不高,佳作也少,名篇更是罕見,只有梅堯臣的《岸貧》、呂本中的《兵亂後雜詩》、汪藻的《己酉亂後寄常州使君侄》、戴復古的《庚子薦饑》、林景熙的《枯樹》等。

元代崇尚唐詩,五言律詩的藝術成就反高於宋代。比較著名的詩人和作品有吳澄的《送富州尹劉秉彜如京》、胡炳文的《拜嶽鄂王墓》、陳深的《江上》、黃庚的《漁隱為周仲明賦》、宋無的《銅陵五松山中》、成原常的《賦林泉民》、傅若金的《金陵晚眺》、泰不華的《送友還家》和陳高的《新歲憶曾子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