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熱的夏天,我住在壹個房間裏。因為非常崇拜詩人李白,所以重讀了壹部《笑翻半邊天盛唐:李白傳》,希望對他有更多的了解。這是壹本李白傳記,之前大致看過。我喜歡隨園散落的美麗靈動細膩的文字。我更喜歡李白,壹個狂放不羈又浪漫的詩人。並將這仲夏的時光交給它,讓靈魂在詩意的文字中重溫詩人風雨飄搖的人生軌跡,觸摸詩人純凈的心靈。
?壹個
在我的記憶中,李白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那裏異彩紛呈,那裏有壹群群星璀璨的詩人,像夏日的繁星壹樣閃耀。傅、王維、孟浩然、王昌齡等等,他們輝煌而快樂,以詩歌的名義,讓那個時代成為文學史上最輝煌的壹頁。回首這個詩意的時代,李白成了最耀眼的存在。他為詩而生,落筆震風雨,詩讓他落淚。余光中曰:“酒入奢腸,七分成月色,余三分成劍氣,繡口半飽繁華。”
關於李白的故事壹直流傳千古。關於他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但我更喜歡那個優雅的故事。李白七歲時,父親李恪給他起了這個名字。那壹天,在院子裏散步的時候,我看到春天樹木蔥郁,繁花似錦。李白父親先唱了兩句:“春國送暖花開,春暖花開先。”後來李白母親又加了壹句“火離林,紅雲落。”李白知道他的父母在考驗他寫詩的能力,所以他站在盛開的李子樹前。手指全白的李華繼續說:“李華盛開了。”父親壹高興,就把這句話的首末兩個字取下來,給兒子取名“李白”,希望兒子做壹個優雅高貴的人。
李白五歲背劉佳,十歲看百家。他既聰明又勤奮。據說他家就住在尹平古道邊上,出差多,人聲嘈雜。為了讓他安靜地學習,父親把他送到離家十幾裏的小匡山。入山後,他不僅白天學習,晚上也努力學習。每天晚上,人們都能看到山上的燈光。因此,當地百姓也稱小匡山為“燈光山”。少年李白流連於書,自然與詩結緣。他年輕時想象力豐富,寫過《睡在山寺》等詩。
由於才華出眾,十五歲時,李白受到許多名人的賞識和賞賜,開始從事公務活動,成為昌明縣衙的小官吏。在這壹年,他開始學習擊劍,從那以後,他收獲了很多任俠精神。笑傲天涯,勇於俠義,馳騁江湖,狂放不羈。
李白誌向遠大,卻不願意走科舉之路。他希望實現理想的方式:沈寂三年,壹鳴驚人;三年不飛,就飛上天。他壹直相信,清明不會埋沒他的才華。少年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724)。24歲時,李白離開家鄉,遊歷四方。他尋山尋水,求長生不老,學道家,結交名士,建立名聲,幻想著進入仕途。
雖然他遊歷世界不僅僅是為了風景,但在不經意間,他為自己看到的風景留下了註腳。“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登瓦罐亭”“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詩詞訴說著草木在漫漫征途中的春秋,相逢與別離。
開元十八年,李白初到達長安。雖然他說他有管仲和樂毅的才能,但沒有人欣賞他。妳只能在鐘南山山上遠遠地看著長安的繁榮。雖然現實中很難敲開寺廟的門,但李白依然抱著理想。他始終相信,會有雲開月明的時候。
幾個春秋季,幾場風波。新路成了老路,憧憬成了過去。四十歲的李白還在人生的道路上尋找。等了十幾年,終於進了廟門,進了國子監,任翰林待召見。他以為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可以建立不朽的功業,但他滿腦子都是理想和現實的骨頭。皇帝給他的不是規劃國家、起草聖旨的皇帝之筆,而是粉飾潤色王業的詞臣之筆,描繪不出他波瀾壯闊的壹生。壹年後,他上書辭職,玄宗批準了李白的請求,給了他很多金銀盤費。李白總是沮喪地離開長安。他帶著他的詩走了,壹人壹劍壹馬。
長安之行不歡而散,他只能在狂野的生活中尋找些許慰藉。我要及時吃喝玩樂,我要請神仙來問,我要隱退山林,我要輕狂。看似舒服,其實很矛盾。但長安的失意,對他的思想和詩歌創作來說,並不是壞事。經過努力和痛苦。他的詩歌經歷了演變和升華。
李白用他執著的筆描繪出美麗的山川。他以為自己可以醉倒在山川之間。然而盛世夢想的幻滅,漢奸的盛行,百姓的流離失所,讓他憂心忡忡。他發誓絕不與權臣同流合汙,也不侍奉昏庸的皇帝。從天寶三年到天寶十年,李白遊歷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各地,主要是通過遊山玩水來緩解內心的痛苦,也是為了尋找政治機會。畢竟他的內心從未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天寶十年,李白入邊防軍,立誌從軍,實現畢生抱負。可惜他有征服天下之心,卻無門輔佐君主。他有濟世之心,對國家充滿了愛,但他聽不進上天的話。李白能做的只有找個地方獨處。天寶十二年(753),李白長嘆壹聲,南下宣城。五十三歲的李白,頭發如霜,嘆了壹口氣,失望地退隱山林。天寶十四年十壹月初九,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北上接妻兒。被困在淪陷區,我和妻子冒著生命危險去了長安。希望能遇到玄宗,獻上自己的滅敵之策。然而,即使他真的有拯救郭萍免於叛亂的計劃,也無處可說。在戰爭的間隙,他不情願地回到了南方。
至德二年年初,李白進入王勇幕府。希望能“惟用東山謝安石笑網胡沙”。但我不知道,他已經身處政治漩渦。因為追隨王勇,他犯了抗命罪,平定了內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理想註定空虛,晚年鋃鐺入獄。多虧了老朋友的兒子宋若思的努力,他才得以從監獄中被解救出來。戰爭平息後,李白的詩贈張高,待用。可惜傳來的是夜郎被流放的消息。
五十八歲的他,依然要在風雨和颶風中獨自前行,忍受人生最後的磨難。甘源二年(759),李白被赦免,心中豪情萬丈。隱隱約約,他還是壹個曾經為衣服生氣的少年。但天不遂人願,百病纏身的李白失去了馳騁沙場的欲望。寶應元年十壹月,李白卒於當塗,享年六十二歲。
二
在《遠走花園》感人的文字中,我的心隨著詩人壹起走來。見證了少年李白的聰慧,少年李白的豪情壯誌,晚年李白的拳拳之心。李白是任俠的壹位天才詩人和劍客。可以帶酒上月球,可以四通八達。難能可貴的是,他壹直抱著拯救世界的理想,保持著壹顆赤誠的心,半生離別,少年歸來。
從他的仕途來看,李白並不成功。壯麗的開元盛世留給李白壹聲長嘆。他因才華而走入皇宮,卻只是壹個舞文弄墨的禦用文人,未能實現他拯救百姓、拯救世界的理想。即使人們在他的傲骨上加上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等典故,他的仕途終究是灰暗甚至蒼白的。
對李白來說,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完成他幫助世界的抱負。無論如何,他心中的理想從未破滅。那是路上的壹盞燈,依山依水而生。他為之奮鬥終生,無怨無悔。經歷了無數次的風雨,他依然頑強的站著,不離不棄。?
但是,人生有了東西,就會失去。手裏有詩有酒,李白永遠浪漫。李白年輕的詩意之心,從未停止追求自由與美好,從未停止旅行。對他來說,詩歌是現實之外的天空之洞。有了詩,就有了無盡的水和山。
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氣勢磅礴。無論是古典詩詞,還是演唱風格...流派很多,李白的詩自然,清水芙蓉,還有壹群天真單純的感情,就像他的人民。我相信詩是與生俱來的,山高水遠,月白風清,我願意深情地看著它,我的心可以在壹瞬間綻放。李白只是隨隨便便地唱著,鳥兒、小溪、新月、星辰都忍不住和他壹起輕聲歌唱。我太喜歡李白的詩了。在這裏,我只想談談荊門渡口遠航和東山的兩個回憶。
《遠航荊門渡》是李白出蜀時所作。他乘船水路旅行,過了巴渝,出了三峽,經荊門航行到楚國。青山外浪,無盡葉萍來。這位年輕詩人興高采烈。24歲的李白第壹次走向外界,想著實現自己治國安民的宏願。當船離開三峽,經過荊門的時候,豁然開朗。“山止平原始,河蜿蜒曠野”,群山消失,眼前是壹望無際的原野,河水在這裏奔湧,流入遠方的原野。讓人感覺天高氣爽,境界很高。"月亮像鏡子壹樣被舉起,海雲像宮殿壹樣閃耀"。夏夜清朗,夏日月圓,印在水中的月影如鏡般耀眼;天空又高又亮,變成了海市蜃樓。荊門壹帶的異域風光讓人心曠神怡,遠方的呼喚讓他充滿豪情。我只是不得不離開我的家鄉。畢竟那裏有他的青春和純粹的快樂。於是詩末那句“我該憐故鄉水,畫妳舟三百裏”勾勒出壹絲思鄉之情,流露出壹種別離之情。
《東山兩記》“不在東山久待,薔薇開幾回,白雲依舊散,明月幾落。”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在長安,玄宗對他畢恭畢敬,官至翰林。但是,他沒有得到展示才華的機會。李白壹生向往東山,仰慕謝安。他渴望在社會有需要的時候被世人所用,卻對權力和地位沒有任何眷戀,向往謝安式的東山隱居。這首詩可以看作是李白的“告別辭”。白雲明月是多麽的淡然,就像李白那顆幹凈的心。當妳達到幫助世界的目的時,妳是誠實的,冷漠的;壹個人的時候,心在鄉下。
壹輪明月,壹壺美酒,對著天空笑,帶著驕傲,為人生的理想奔跑。“落筆即驚風雨,壹首詩即泣。”他是盛唐時代最耀眼的明星,沒有人能取代他。他將永遠像個詩人。他有入世之心,也有出塵之念,命運多舛,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即使現實閉塞,野心難付,他也不忘自己懷抱的理想。壹匹馬即使離家很遠,也依然樂觀向上,有真性情。因此,千百年後,人們深深喜愛他自由、浪漫、純真的氣質,以及他瑰麗、自然的詩風。他是壹個在人們心中不老的白人男孩。我走遍了千山,帶著壹顆潔白的心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