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兩者都是以促進內氣運行為目的,所以具有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的功效;對於養生,不僅可以壹起練,而且最好壹起練。為什麽?
因為太極拳要達到內氣運轉是需要時間的,只是練拳是絕對不會去擅長的。業余條件下,沒有幾年功夫是不可能的。但是站樁上沒有動靜,我就專心放松,用意念引導內氣隨氣息在體內轉動,全神貫註;更容易“上火”。當妳在站樁時有壹種真實的內氣下潛的感覺時,它可以幫助妳練習太極拳。放松妳的意圖,用拳勢呼吸,會更容易理解內氣隨拳勢流動。另壹方面,由於拳勢的整體性、多樣性和多變性,有左有右;忽進忽退,這必須有相當於大周天的周身運行的內力來配合。這種全身運行的內氣也會促使妳在樁中運行,內氣運行會從原來的小星期天的總督二脈運行擴展到大星期天的全身運行。但我的“大周天”並沒有傳統做法那麽復雜:我要記住十二經脈;理解穴位不容易,還有脈絡,也很難操作。我采用多種方式隨意跑步,既可以根據身體需要選擇,又可以增加興趣避免無聊。內氣的隨意運動介於規律和不規律之間,總的規律是:氣升氣降,氣沈於腹(升,沿督脈,四肢外;養生,沿任脈及四肢內側),呼吸,蓄發,使內氣“遍行”(在《陽澄府》中)。這種隨意運行的內氣,其實接近於《十三勢操》中所說的“氣直接滋養而無害”,指的是內氣的自然調理和修養,即通過呼吸和引導,用意念促進內氣的運行和加強;
無論是練太極拳還是氣功,能夠理解這個原理,就像是信心滿滿地走在陽光大道上。壹知半解,難免在黑暗中迷茫。
太極拳能否用於實戰,爭論已久。即使在舊中國民國初期,太極拳輸的比贏的多。當時太極拳家對開然先生說:“經過壹場武術比賽,那些自稱專打太極拳的人沒有贏。另壹方面,在北平,參加考試的考生中的優勝者,雖然十有八九練過太極拳,但在報名時並沒有聲明自己是專門練太極拳的...這次南京考的成績(註:指中央國術館南京國考)可以證明,練太極拳沒有練外國拳那麽好用。”向先生也對太極傳的得失進行了評價。他說:“凡是練太極拳的,都有刻意貶低外國拳的習慣。在拳法理論上,太極拳比洋拳更精,但洋拳也有自己的優勢。”目前普遍認為,太極拳只是為了好玩,是健身的壹種方式(健身體操),不能應用於實戰;筆者早年對太極拳的實戰功效有所懷疑,但隨著不斷的修煉和了解,逐漸加深了認識。現在我就根據他的親身經歷,來分析壹下為什麽太極拳在受益於養生的同時,還有強大的實戰功能。
其實太極拳有壹套完整的武術訓練體系。壹個完整的太極拳訓練應該包括自我訓練和實戰訓練兩個部分。自我訓練包括站樁、架式、推手(包括程序化單推、雙推、大劃、手觸、接手)、技巧(包括靜態和動態訓練)、力量、搏擊訓練。其實以上每壹種訓練方法都有自己獨特的效果,培養實戰中必備的各種基本素質,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性訓練。需要指出的是,僅靠架子和程序推手的訓練,是無法成為實戰高手的。
自我訓練有壹定基礎後,就可以進行實戰訓練了。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自我訓練和實戰訓練是兩個不同層次的訓練,兩者有很大的區別。自我訓練是實戰訓練的基礎,而實戰訓練則是在對方多變的情況下,隨機應變,逐步培養發揮個人拳擊素養的能力。這壹階段主要訓練的是與對手的距離感、時差、角度、速度、步法的靈活變化、靈敏與本能、擊打與分配的力度等。,處於動態中,針對實戰中的綜合訓練。沒有這個過程,太極拳的武功威力就很難發揮出來。
筆者曾系統接觸過許多武術流派,如形意拳、八卦掌、大成、少林、太極、無極等。在練習中,我深深體會到他們的拳法原理都是相通的。從前賢的理論中可以明確,太極拳的拳法理論是縝密而神秘的,太極拳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實戰密切相關,直接為實戰服務。只是在歷代太極拳流傳的過程中,由於老師的保守或者個人資質理解能力的不同,不同的人對太極拳的精髓有不同的理解。除了歷代的幾個拳手,很少有人能完全理解太極拳高超功夫的內涵。
我從小就熱愛武術,尤其是太極。為了探尋太極的真諦,我不惜去明朝尋訪其真諦。經過多年的探索和了解,我從太極的武學內涵中收獲良多。可以說,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但如果壹味炫耀已經成為歷史前輩的高超武功而不求上進,就像俗話說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然會讓這筆財富流失在手中。那將是中國武術的巨大損失,我們這壹代人也將成為歷史的罪人,愧對後人。因此,我們這壹代人總結了前人寶貴的武術理論和實踐經驗,並進壹步進步,使之發揚光大,取得成功。所以作者強烈呼籲:“軍界應該團結互助,* * *會盡全力挖掘和保護太極拳的精髓。”
最近有壹種囂張的叫囂,說中國傳統武術根本比不上散打,只是壹種不能實戰的花式拳。持這種論調的人並沒有真正理解傳統武術的真諦。僅憑壹點膚淺的功夫和道聽途說,就主觀臆斷,自以為掌握了真相。傳統武術作為中國文化的壹部分,博大精深,應該作為壹門嚴謹的學科來對待。研究學術,壹定要客觀公正,冷靜思考,親身體驗,豐富實戰。只有這樣,學術才能真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