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頂又名鴻運金頂,是普渡廣場南面壹座孤立突兀高達百米的石峰。頂部常年籠罩在薄霧中,紫氣升騰。每次紅日破雲而出,雲霞奪目,山頂金黃,故稱鴻運金頂,與“鴻運金頂”之音諧音。遠遠望去,石峰拔地而起,巍然聳立,遊客們交頭接耳,談論著它,仿佛它是壹根蒼勁有力的男根,驕傲地展示著征服世界的力量。金頂的基座上長滿了矮小的綠樹,與周圍的山很協調,但與高聳的石峰相映成趣,可謂層次分明。峰頂隱約可見懸崖邊緣周圍的白色山墻和石欄桿。從山腳到山頂,壹條狹窄的石梯小道蜿蜒曲折,壹直延伸到石峰陡峭的地方。水泥柱和鏈條等間距排列的欄桿沿著石梯的外緣。金頂時而雲霧繚繞,若隱若現,充滿神秘和肅穆;時而霧氣漸濃,雲霧清晰可見,山峰如孫悟空石像,低眉低目,靜坐沈思。
順著水泥小道,來到普渡廣場,據說是個廣場。其實面積不多,也就1000多平米。全是長方形的石頭鋪成的,有油浸的光澤。廣場邊上建著壹排灰色的石欄桿,下面鋪著石欄桿。欄桿上,每兩米固定壹根精雕細刻、造型奇特的壓桿。廣場旁邊有壹個宏偉的大殿,就是承恩殿的前殿。我們路過的時候,看到寺廟的門關著,趕緊往金頂山腳下的小路走去。
走過沿途陡峭的小徑,金頂山腳下向左傾斜再向右折疊的石梯開始有了緩坡,行走並不困難,視野開闊。邊走邊看,壹切都很美好。雲何奇景,峰巒起伏,景色秀麗,石頭疊疊——不知不覺間,從山腳到長著矮綠植被的山坡的小道已經走完,爬上了近乎直立的石峰。
這是壹條不尋常的徒步旅行路線。為了到達山頂,從古至今不斷優化,從險峻的山峰縫隙中挖出壹條令人嘆為觀止的險峻小道。我想範靜山聚華山的危險正是源於此。壹路隨著水泥欄桿立柱向上,我們壹手緊緊握住打磨過的鐵鏈,壹手緊緊抓住崖石,努力保持身體的平穩,壹步壹步往上走。從下到上,地勢比較開闊,步道是用水泥硬化壹步步修建起來的。有些地區的石梯是把山峰的石頭壹塊壹塊切開,我們剛好可以在上面放壹只腳。我們手腳並用,壹路爬行。鼻尖幾乎貼著前壹個人的腳後跟。回頭壹看,後壹個人的頭在腳下。壹個接壹個,遊客不斷往上走。這種爬是容不得任何退縮的。後面往上走的人已經斷了妳的退路,被困在前進的人流中,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往上走。
走著走著,壹塊巨大的石頭立在我們面前,遮住了下面大部分的巨石,中間只有壹條很窄的縫隙。遊客的下段靠近巨石,必須從巨石下拱起墻角。這裏的石階完全是在巨石上挖的足有壹尺大小的石蹬,勉強可以站立。外側牢固的鐵鏈已經打磨過,據說只有手腳牢牢貼在身上才能通過。因此得名“頂胸石”。爬過“頂胸石”,眼前出現了壹條兩尺寬的路,石面閃閃發光,左邊是垂直的陡壁,右邊是萬丈深淵,被它掃過的深不可測的角落。只看了壹眼就覺得毛骨悚然,幸好中間橫拉了兩條鐵鏈,不然壹手抓著墻壹手抓著鐵鏈,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抓著墻,出壹身冷汗。我不禁想到:“壹小步,成千古恨”。這些步驟可以算是最生動的寫照了!
穿過觀音洞往上走,就進入了金刀峽,這是壹個傑作,壹體的山峰壹分為二。相傳鴻運金頂原是完整的石柱。釋迦牟尼佛、彌勒佛來此山,見其地形奇妙,都想以此為修行之地。兩佛相持不下,就去天宮告朝廷。玉皇大帝手握金刀,在金頂斬下。只有當釋迦牟尼得到左巖,彌勒佛站在正確的壹邊,爭議才能得到解決。
從此,它被分成兩個相距約三四米的屋頂。兩頂之間的縫隙是金刀峽,深約90米,最窄處不到1米。峽谷底部有壹條通往頂部的石板路,爬上樓梯,如登天梯。在峽中擡頭望去,只見壹縷天光,峽壁的縫隙裏雜草叢生,霧氣濕漉漉,滴滴答答。更神奇的是,峽谷中的懸崖上有壹個泉眼,汩汩流淌。常年保持壹勺左右,遊客喝壹口剛好夠。據說喝壹口立馬神清氣爽,心平氣和,所以被稱為“定心水”。可惜我們路過的時候很匆忙,沒找到就喝了壹口。
穿過金道峽,沿著陡峭的石階爬上峽頂,壹座長約五米的石拱橋飛臨峽中。在妳面前,用來滾拱門的石磚非常優雅。拱橋下的石縫間,清晰可見古代使用石灰、泥漿的痕跡。橋頂兩側建有石欄桿,下部石欄桿上雕刻有精美的器皿圖案。橋頭壹側豎立著壹塊長方形石碑,上面寫著“金頂立交橋”四個字。
山頂兩側有兩座古寺,左邊壹座供奉現在的佛——釋迦牟尼佛,右邊壹座供奉未來的佛——彌勒佛,寓意度過現在,奔向未來的不易。據說這兩座寺廟建於明朝萬歷年間,後毀後建。現在,雖然它們是按照古代的風格修復和重建的,但古老的寺廟已經失去了悠久的痕跡。即便如此,我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無法想象這些石頭在那個年代是如何壹點壹點運上去的,不禁對古人肅然起敬!
當我到達釋迦牟尼大殿時,已經很晚了。大廳的兩扇門關著,我只能聞到燒香的余味。大廳的壹個圓形門框上,寫著壹副金粉隸書對聯:看雷雨時,想摘下星星放在手心。可以用雄偉壯麗來形容!殿後有巨石,名曰“說事臺”。這塊巨石是典型的範靜疊石。石頭的上半部分水平向外,下半部分底座較窄,突出於峰頂,屹立不動。
走過天橋,來到彌勒殿。這裏的門聯實際上是毛澤東的話:這裏的風景是獨壹無二的,有這麽多美麗的山川。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彌勒佛面向未來、居危巖而知足的樂觀心境。殿後的“曬太陽臺”與“會說話的平臺”遙遙相對,無聲無悔地展示著大自然創造的奇跡。層層疊疊的石頭就像是壹卷卷疊疊的經書,邊緣仿佛有著煤炭般的光澤。經過億萬年的風化,堆積的石頭橫截面已經變得凹凸不平。巨石頂上的雜草和野花在風中頑強地搖曳,代代相傳,見證了億萬年來疊石的悠悠穿越。在山頂欄桿的壹角,壹個木制的長方形立面標誌赫然寫著“2336米範靜山鴻運金頂”。
壹陣風吹來,伴隨著濃霧,涼意襲來,我忍不住縮起身子,拉起壹件雨衣,擋住湧入脖子的冷風。山峰周圍有壹團熱氣騰騰的雲,不時有團團霧氣隨風快速飄進來,進壹步增強了霧氣的厚度。整個山峰籠罩在濃霧中,壹片白茫茫。即使妳在很高的海拔,從欄桿上可以看到,除了霧,剛才的山峰,雲朵,溝壑,轉瞬間就消失了。
可以說,風起雲湧,是範靜獨特的自然景觀。這樣的景觀每天隨時都會發生。所以,為了拍出清晰的峰頂照片,我們只好靜靜等待,快速拍照留念。
魏帥雲遮住妳的眼睛,忠實的妻子。最後,剛剛被掩蓋的濃霧開始在我們固執的等待中迅速散去。黃昏時,太陽的出現出乎意料,它已經滿足於意識到其他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的英雄氣概..山峰周圍的山脈逐漸恢復了它們原來的輪廓,變得越來越清晰。它們高聳、多山、雄偉,遠處峰巒與天空相接。雲淡風輕,雲霧繚繞——附近的山峰雄偉陡峭,看得見,樹木覆蓋,滿眼綠色,或偶爾在峰頂露出。看著眼前的壹幅自然畫卷,我感受到了雲、霧、風的瞬間變化,這更增加了範靜的神秘。身處這座大山,感覺就像畫了壹次中國銀行之旅,仿佛在遊仙山。
範靜,梵天凈土,佛教名山,歷史悠久。徒步爬了六個小時後,它終於到達了山頂。蘑菇堆,瀑布,流動的雲,紅色的雲和金色的屋頂-沒有分心,獨特的風景,令人難忘,很高興妳來了!我也實現了我人生登山史上最長的新飛躍。我徒然想起汪國真的詩:“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心更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