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多義性與詞匯學上所說的詞的多義性有相通的地方,詩歌可以借助詞的多義性以取得多義的效果,然而它們並不是壹回事。
按照詞匯學的解釋,由於語言中詞的數量有很,不可能壹對壹地表示復雜的客觀事物和現象,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多義詞。然而,不管壹個詞有多少種意義,這些意義都是確定的,而且這些意義都是為社會所公認的。詩歌的多義性與詞匯學上所說的詞的這種多義性不同。詩人不僅要運用詞語本身的各種意義來抒情狀物,還要藝術地驅使詞語以構成意象和意境,在讀者頭腦中喚起種種想象和聯想,激起種種感情的波瀾。詩人寫詩的時候往往運用藝術的手法,部分地強調著或改變著詞語的意義,賦予它們詩的情趣,使壹個本來具有公認的、確定的意義的詞語,帶上復雜的意味和詩人主觀的色彩。而讀者在讀詩的時候,他們的想象、聯想和情感,以及呈現在他們腦海裏的形象,雖然離不開詞義所規定的範圍,卻又因人因時而有所差異。生活經驗、思想境界、心理氣質和文藝修養互不相同的讀者,對同壹句詩或壹句詩中同壹詞語的意義,可以有不同的體會。同壹個讀者在不同的時候讀同壹首詩,體會也不完全壹樣。可見,詩歌的多義帶有壹定程度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
另外,詞匯學裏講詞的多義性,是把同壹個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意義加以總結,指出它的本義和引申義。如果孤立地看,壹個多義詞固然有多種意義,但在具體運用的時候,壹般說來,壹次卻只用其壹種意義,歧義是壹般情況下使用語言時需要特別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詩歌裏,恰恰要避免詞義的單壹化,總是盡可能地使詞語帶上多種意義,以造成廣泛的聯想,取得多義的效果。中國古典詩歌的耐人尋味,就在於這種復合的作用,“詩無達詁”這句話,如果理解為詩是不能解釋的,那麽這句話固然是錯誤的,如果從詩歌的多義性上理解,這句話倒也不無道理。中國古典詩歌具有多義性,讀詩的時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們有不同的體會和理解,這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