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以壹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給人營造出壹個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下面是《絕句》杜甫全詩,希望對妳有幫助。
《絕句》杜甫全詩 篇1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註釋
黃鸝:屬黃鸝科,又名叫黃鶯、黃鳥,廣泛分布於我國東部各省。
鳴翠柳:在翠綠的柳樹上鳴叫。
鷺:壹種水鳥名,鷺鷥。
窗含:就是從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西嶺: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肅的交界。
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靠。
東吳:指長江下遊壹帶,三國時期的孫權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建立的政權,史稱“東吳”。泛指現在江蘇、浙江壹帶。
萬裏:指東吳到成都相距遙遠的路程。
翻譯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
壹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
門前停泊著自萬裏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賞析
《絕句》是唐代詩人杜甫寫作的《絕句四首》其中的第三首。安史之亂平定之後,詩人杜甫的好朋友嚴武重新鎮守四川,於是杜甫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杜甫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壹組小詩。興到筆隨,事先並沒有想好題目,詩成之後也不打算擬題,幹脆以“絕句”為題。
古詩前兩句先寫草堂的春日景色,“黃鸝”與“翠柳”顯出活潑的氣氛,“白鷺”與“青天”給人以平靜安適的感覺。黃、翠、白、青,色澤交錯,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傳達出詩人歡快自在的心情。
後面兩句隨著詩人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觸動了他的思鄉之情。壹個“含”字,表明詩人是從窗戶向外望去,西嶺的雪常年不化,萬裏長江停泊遠道而來的`船只。這幅場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壹幅圖畫,表現出詩人心情的舒暢和喜悅。
這首流傳千年的古詩因為它的“詩畫合壹”而影響深遠。黃鸝、翠柳、白鷺、青天、江水、雪山,色調淡雅和諧,圖像有動有靜。從顏色和線條看,作者把兩筆鵝黃點染在壹片翠綠之中,在青淡的空間斜勾出壹條白線,每句詩都是壹幅畫,而整首古詩又組成壹幅咫尺萬裏的壯闊山水畫卷,不愧為千古名句。
《絕句》杜甫全詩 篇2杜甫《絕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壹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壹個行為、壹個行動。壹橫壹縱,“兩”和“壹”相對;壹橫壹縱,就展開了壹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麽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裏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壹個岷山。“門泊東吳萬裏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裏的船只。這樣就形成了壹迎壹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妳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遊去。那麽這個“萬裏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 那麽這麽壹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壹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那麽現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壹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壹首詩。杜甫有壹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詩人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