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藝術徜徉於文字之間,筆墨濃蔭中的深情撫慰人心。

藝術徜徉於文字之間,筆墨濃蔭中的深情撫慰人心。

藝術徜徉於文字之間,筆墨濃蔭中的深情撫慰人心。

什麽是歷史?在我看來,壹本能夠記錄人類社會過去發展進程、記錄過去事件、記錄人們歷史認識的書,才算是歷史。什麽是藝術?生動形象的具體影響可以用來反映現實,但它是壹種典型的社會意識形態而非現實。而藝術和歷史的結合,我想,往往需要我們思考自己能說些什麽。說到講藝術史的故事,讀《中國藝術史》是個不錯的選擇,與刻板印象不同。而是故事流傳,“4幅經典書法,9幅傳世名畫,45位名家,150件藝術珍品”,各有各的歷史,“陶瓷、玉器、青銅器、書畫”。

說起藝術史,還得從生活說起。畢竟任何藝術都是植根於現實生活的。人民的生活離不開吃、穿、住、行。吃無疑是最重要的。所謂“民以食為天”也是如此。在物質資產豐富的現代社會,愛吃的人總說自己是“吃貨”。然而,“吃貨”的專利是現在才有的嗎?不,我們要從文明和藝術的歷史上追溯,比如從現在算起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經記載了第壹批“吃貨”的豐功偉績。我們以為那時候生產力落後,其實那時候的人已經比現代人更講究吃了。以吃的方式為例,《中國美術史·大話》介紹,在周代,除了蒸、煮、燉、烤,每壹種風格的食物都被豐富地呈現出來,然後呈現出來的時候都是現代人熟悉的樣子。事實證明,各種做法早已存在。

當然,作為壹部美術史,我們無法回避各種器物,而青銅器這種國家最重要的武器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呈現也完全不同於壹般的認知。我們以前認為這些器皿只是歷史文物,是應該欣賞和保存的東西,但實際上這些器皿往往是用來烹飪和制作各種美食的,比如“用鼎吃肉,用豆類調味鍋,用糯米吃飯”。即使是吃飯這個簡單的問題,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和不同的想法,這些創意真的讓今天的人驚嘆不已。

就歷史而言,當我們以現代人的視角去研究時,這些器物所隱藏的更多的是藝術欣賞價值。但在歷史文化中,藝術史展現的不是壹個簡單的表象,而是當時的風俗、生活、身份、地位和歷史文明。青銅器不僅僅是餐具,更代表著使用者的身份。青銅器和普通人壹樣,是他們沒有資格使用的器物。畢竟貴族和皇帝的身份都在。從中國藝術史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關於青銅器的章節不僅展示了文物中的文化和文明,也展示了歷史和生活的痕跡。知道自己去過哪裏,要去哪裏,這是壹種歷史的態度。

當然,藝術的態度是欣賞,歷史的態度是追溯,而我們追溯文明,看到的不僅僅是最基本的物質,還有精神文明的展示。65,438+00,000多年前,受到精神智慧啟迪的祖先開始在洞穴上作畫。當時淩亂的線條其實代表了最初的痕跡。7000多年前,人們偶然發現了將軍巖畫上的“苗苗”,簡單的線條與現代人的“笑臉”十分相似。這時,中國的古代藝術開始蹣跚而行,藝術逐漸開始了青銅時代的啟蒙時期。就像青春裏的妳我他,來到了唐宋元明清。此時,人類歷史文明已經傳承了幾千年,開始從壯年走向暮年。藝術史也開始變得復雜,開始被繼承和重生。

李白《上階帖》為紙質書,長28.5cm,寬38.1cm。五行草書,二十五字* * *,是李白寫的四言詩。釋義:“山高水長,物以千計。除非妳有壹支舊筆,否則妳可以強可以窮。十八日,上露臺寫,太白。”蘇軾的黃州寒食貼跌宕起伏,光芒四射,奔放不羈,用筆也不缺。《中國美術史大故事》對歷代名作都做了有趣的解讀。不僅是簡介,還有內容。更重要的是背後有故事,比如《蘭亭集序》。唐太宗、乾隆皇帝和歷代皇帝都想盡辦法得到。文學與書法並重的作品,背後的趣味與辛酸,孤獨與寂寞,不同的情感。這就是為什麽易先生在他的書中說:“我們活在當下,明明穿越了時空,看見了無數個世界,有了不壹樣的人生,這就是藝術的意義”,壹點也不感人。

藝術的價值大概在於,每壹個在現實生活中掙紮的人,都可以在藝術中短暫的抽離,開始遊走於山水之間,字裏行間的文明與文化,筆墨濃淡之間的深情,都可以安撫人心,引入現實。這種情感張力成就了壹件件有血有肉的藝術作品。“中國美術史”的意義正是如此,每壹件珍品都值得我們珍惜和細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