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鄴”的含義?鄴城的歷史?

“鄴”的含義?鄴城的歷史?

基本解釋:

--------------------------------------------------------------------------------

(鄴)

古地名,在今中國河北省臨漳縣西。

姓。

筆畫數:7;

部首:阝;

筆順編號:2243152

詳細解釋:

--------------------------------------------------------------------------------

(形聲。從邑,業聲。本義:鄴城)同本義〖Yecapital〗。古地名。春秋齊桓公始築城。秦置縣。三國·魏為鄴都。晉避懷帝諱,改為監漳。此後,歷為前秦、後趙、東魏、北齊的首都。隋復為鄴縣,宋廢。故址在今河北省監漳縣西,河南省安陽市北

鄴城的歷史

失落的文明:鄴城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這裏曾經是六朝古都,這裏曾銅雀春深,歌舞升平,魏王曹操曾在這裏宴飲賦詩,抒發壯懷,“建安七子”曾在這裏歌詠吟唱,探討人生的要義……

而現在,這些鮮活的歷史影像都湮沒在滾滾的河水中,消失在熊熊的戰火中,留給我們的只是地上殘缺不全的城垣遺址和地下的碎磚片瓦,默默地訴說著曾經的繁華。正是“茫茫野草秋山外,豐碑是處成荒冢,華表千尋臥碧苔,墳前石馬磨刀壞”(鄭板橋詩)。

最早與鄴城有關的著名歷史人物是西門豹,我們在上中學時就知道“西門豹治鄴”的故事。西門豹是個戰功赫赫的武將,被魏文侯任命為鄴令,他到任後,發現當地的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紳、官吏對泛濫的漳河無計可施,竟想出了“河伯娶婦”的花招,蒙騙殘害百姓,借機聚斂錢財。於是將計就計,懲治了地方惡勢力。所謂河伯,指的是商王冥,商代時商王冥自商丘(今河南濮陽)遷都於鄴,因商王冥曾任水官,故死後被尊為河伯。可見商代時已有鄴城,春秋時齊桓公重新築城,戰國時屬魏。西門豹治鄴期間,對漳河進行治理,沿漳河修12渠(壹說是西門豹之後的鄴令史起所修),引河水灌民田,化害為利,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畝產達到6石4鬥,這在當時是很高的產量。西門豹又實行“寓兵於農,藏糧於民”的政策,使鄴城成為戰國時期魏國的東北重鎮,為鄴城日後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人痛心的是,這位對魏國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卻遭到壹些小人的誣告,說他治理漳河時濫征民夫,魏文侯雖未聽信讒言,他的兒子武侯繼位後,卻未放過西門豹。西門豹終於慘遭殺害,含冤而死。

戰國末期,鄴城歸趙國。東漢末年,鄴城成為袁紹的駐地,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攻占鄴城,建安十八年(213年),定都於鄴。此時曹操雖未稱帝,卻已稱魏王,他把鄴城當作王都,大興土木,造就了鄴城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據《水經註》記載,城垣東西長七裏,南北五裏,考古挖掘實際測量略小於記載。外城七個城門,城內有宮殿、衙署、苑囿等,樓臺亭閣星羅棋布。左思《三都賦》中的“三都”即指魏都鄴城、吳都建業,以及蜀都成都。在《魏都賦》中,左思用這樣的語言描述當時鄴城的繁華綺靡,“街沖輻輳,朱闕結隅”,“百隧轂擊,連軫萬貫,憑軾捶馬,袖幕紛半”,“重闈洞出,鏘鏘濟濟。珍樹猗猗,奇卉萋萋。蕙風如薰,甘露如醴。禁臺省中,連闥對廊”。

鄴城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城市,在城市的整體布局上,采用中軸線對稱的手法。城內劃分為宮殿區、貴族區和平民區。這種設計思路對後代的城市規劃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隋唐的長安城、洛陽城、元明清三代皇城——北京城,乃至日本奈良,都是采用這種格局。

在鄴城建築中,最著名的當屬“三臺”,即金鳳臺、銅雀臺、冰井臺。三臺均築於鄴北城西北角的城墻上,各相距六十步遠,中間有二橋相連通。左思《魏都賦》說:“三臺列峙而崢嶸”,傳神地描寫了三臺的建築形象。三臺建成後,曹操命諸子登臺,並讓他們各自作賦,曹植出口成章,下筆立成,壹時傳為美談。其中冰井臺高8丈,有房屋140間,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可儲藏大量的冰塊、煤炭、糧食、食鹽等物,以防不虞。如果說冰井臺是倉庫,那麽銅雀臺就是歌舞廳。銅雀臺為三臺之主臺,高10丈,有屋百余間,曹操在戎馬倥傯之余,也需要放松壹下緊張的神經,就與文人騷客在銅雀臺宴飲賦詩,或觀賞姬妾宮女的歌舞表演。有時也在這裏議決壹些軍國大事或接見貴賓,蔡文姬自匈奴歸漢後,曹操就在銅雀臺上接見和宴請了這位女詩人。壹提起銅雀臺,人們便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其實銅雀臺並不是困為杜牧的詩而出名 ,而是因?柑ㄌ?忻?拍斂湃ジ櫨剿?br>

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說:“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建安骨,即建安風骨。指活動於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19)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以及建安七子等人的詩作,有著剛健遒勁的***同風格, 文格清峻,文思通脫,文氣馳騁,文藻華靡,人稱“建安風骨”。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楨。他們都居住於鄴城,故又稱“鄴中七子”。建安七子能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流派,得益於曹操這個領軍人物對詩歌創作的熱愛,更與鄴城寬松安定的生活環境有關。

鄴城的繁榮並未在曹魏時代達到頂峰。東晉末年十六國時期,後趙石虎定都於鄴,石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生活極度奢侈,他對鄴城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和增建。重修東、北城門,建齊鬥樓、九華宮、觀雀臺、太武殿、華林苑、閱馬臺。僅銅雀臺壹項工程,就由原來十丈增高至十二丈,並於臺上修建高十五丈的五層樓,***高二十七丈。樓頂置高壹丈五的銅雀,舒翼若飛。那時的鄴城,可謂金壁輝煌,恍若仙境。

歷史的天空總是風雲變幻,鄴城的主人如走馬燈妳方唱罷我登場。繼曹魏、後趙,之後冉魏、前燕、東魏、北齊也都定都於鄴。公元350年後趙為冉魏所滅,兩年後冉魏又被前燕慕容雋所滅,公元370年前燕又為前秦所滅。不久慕客垂建立後燕,戰亂中曾入據鄴城,使鄴城受到嚴重毀壞。東魏天平元年,由洛陽遷都鄴城,次年開始大規模修築南鄴城,南北二城中間***用壹道城墻,南城故址在今河南安陽境內。後東魏改稱北齊,公元577年北齊為北周所滅。隋文帝楊堅篡位建立隋朝,攻占鄴城後,壹把火將這個千年古都付之壹炬,六朝繁華瞬間灰飛煙滅。

鄴城初建時內城在漳水南岸,後漳水南移,今內城遺址已在漳水北岸,金戈鐵馬,雄圖霸業,只剩下壹堆殘破的瓦當、紋磚、螭首、柱礎,讓人感慨之余,不禁想起了老百姓常說的那句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