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順德鳳澗古村在哪裏?

順德鳳澗古村在哪裏?

順德馮建村佛山的鳳澗水鄉,是嶺南水鄉中的壹絕,甚至可以與眾所周知的江南水鄉相提並論,被稱為“廣東的周莊”。水鄉位於杏壇鎮北端,水文資源優越,村周邊水路10多公裏,轄區水路28公裏。在碧波中泛舟的遊客有壹種無盡曲折的感覺。水鄉遠離城市的喧囂,空氣清新宜人,與嶺南古村落格局相得益彰。兩岸古屋古樹交錯,石板街縱橫。平時只有村民三三兩兩的路過,很好的詮釋了陶淵明的詩句“野少人多,窮巷少車輪。”“白日遮匪警,空室思塵”的意境。

每簡從西漢開始就在這裏居住,後來發展成為市場,到了唐代成為村落。這裏的人文氣息極其濃厚,村裏隨處可見用來鋪路或修建碼頭石階的石碑。碑文刻有舉人、進士等字樣。據說宋元以來,隱居在鳳澗的多為士大夫家庭。他們傳詩傳書,尊儒重教,古村大力提倡讀書。從元朝到明朝,讀書做官的人很多。小村裏秀才、舉人眾多,曾經壹家出了八個秀才、三個院士,被傳為佳話。

峰尖村最初由梁、劉、李等姓氏的人組成,各族人民在河邊居住。隨著各族人口的增加和與外姓通婚,村裏的姓氏開始增多,每個姓氏都在重要的日子裏建立自己的祠堂祭祖。目前,馮建村大約有20個祠堂。

劉氏大宗祠位於杏壇鎮村,堂號“追遠堂”。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次年擴建。它在清朝嘉慶年間和2002年進行了多次重建。劉被祀二十二年。當時叫“影堂”,後改為“追遠堂”。是珠三角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明代祠堂。是鳳澗最大的祠堂,順德五大祠堂之壹。相傳,劉簡後是中山,她是漢高祖的後代。

劉氏大宗祠是鳳澗古村的“第壹宗祠”,無論是面積還是氣勢都是其他宗祠無法比擬的。祠堂建於明朝永樂十三年,為劉五祖所建。明後年將進行修繕,擴建東西鐘、鼓及周邊亭子。祠堂坐北朝南,三路三入口的四合院結構。硬峰,龍舟嶺,青磚墻。是順德歷史悠久,造型獨特的宗族建築。

劉氏大宗祠位於村艮街。“村根”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壹個村莊的根”,可見大宗祠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淵源。劉氏大宗祠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三年(1415)。經過明初至清朝嘉慶年間的改擴建,祠堂古樸凝重的風格和嚴謹完整的布局更加成熟。祠堂占地面積19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115平方米。其“五室三進”的建築在嶺南實屬罕見。

何治梁宮寺,堂號“世昌堂”。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耗時30年建成。Nave的前廊是三室寬兩室深,體量很大。後堂前後三步廊。祠堂規模宏大,完整保留了清末的建築風格。祠堂的磚、木、石雕精美絕倫。這是馮建村保存最完好的祠堂之壹。

何誌良公祠位於家後街,占地近900平方米。祠堂大氣而精致,高聳的人字形密封火山墻,典雅的灰色塑料屋脊,青磚砌成的墻,白色搗碎的石腳,其宏偉在壹座村落民居中鶴立雞群。是梁家重要的宗族活動中心。

覺妙靜園創建於1852年(即鹹豐二年)。原為李祖居,建築面積約160平方米。該院原名“樂聖安”,聽說解放時經歷了六任住持,但在20世紀60年代因支離破碎而毀於壹旦。後來在1986到1990期間,港澳僑胞和大陸誠信花大力氣集資在原地重建。1997年,經上級批準擴建講經堂、佛堂、觀音閣、地藏殿、祠堂、功德殿。截至目前,該建築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從靜園更名中發現,妙妙有佛寺“二感”說,即“平感”和“妙感”。菩薩的最高位是佛,妙者是佛。也從門聯來探究其意,悟即如來,妙法渡眾生。覺醒者是佛,如來也是。

妙法是佛教的別稱,但體現從小乘雲渡到大乘雲渡的發展,是佛教自我革命的過程。從蓮池觀音門開始,“兩真證圓滿”,即聖真和俗真。俗者“清空。”聖人“清而空。”但是對自然和物質社會的理解不同,所以被稱為兩個真理的區別。

景點位置

在順德,人們住得離水很近。為了方便出行,村民們修建橋梁,並給每座橋取了壹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富有想象力的名字如金鰲、月鰲、明園、青龍等。展現嶺南古橋的美麗容顏。在鳳澗眾多古橋中,明遠橋、聚集橋、金奧橋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有名。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溫明中街

巨濟橋建於宋代。橋圍欄兩邊各有十四根柱子,每根柱子頂端都有壹只石獅。

永和書院位於馮建村高香坊。“和”就是和諧的意思。書院建於民國十壹年(1922),傳統磚木結構。寬9米,深21.6米。馬士門額頭刻有“永和書院”四個大字,盡顯大氣儒雅。墻楣飾以灰色塑料博古圖案,茶壺、花瓶、花架典雅高貴。麻石的門框還在。

鳳澗村:鳳澗村委會馮建村,位於杏壇鎮市區以北4公裏,面積5.22平方公裏。規劃中的二環路穿過馮建村。有吳橋、麥莊、吳彼、高社、後街、劍龍、村根、潭頭、明遠、茶洲、新聯、高祥、直街、家後、傑西、東安等16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541。鳳澗村歷史悠久,水鄉古跡眾多,有宋代的“大集”、“明園”三孔石拱橋,清代康熙皇帝修建的“金鰲橋”,還有古代的寺廟、神社、民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