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魏爾侖·秋歌》經典詩文賞析
長久的啜泣,
秋天的
梵哦玲
刺傷了我
憂郁
枯寂的心。
使人窒息,壹切,
又這樣蒼白,
鐘聲響著,
我想起
往昔的日子
不覺淚落。
我,宛如轉蓬
聽憑惡風
送我飄泊
海北天南,
象壹片
枯葉。
(羅洛 譯)
魏爾侖的詩註重音樂美,他認為詩歌應該“首先是音樂”, 《秋歌》就是壹個代表。全詩分為三節,詩行排列錯落有致,節奏韻腳自然天成,其外在韻律與內在情感韻律趨於壹致, “象小提琴的波動起伏的旋律壹樣流麗婉轉” (羅洛語)。盡管有人說詩是不可譯的,美國詩人佛羅斯特甚至宣稱,“詩,即是在翻譯中喪失的東西。”這喪失的東西中很大壹部分當然就是指詩的音樂性,加上中、法兩種語言分屬不同語系,親緣關系很遠,譯詩要保存原作風貌尤為困難。但由於譯者慘淡經營,我們仍能在壹定程度上從漢譯中領略到原作的音樂美。
本詩收錄在壹八六六年出版的魏爾侖的第壹部詩集《憂郁詩章》之中。當時作者僅二十二歲,正是如朝露般晶瑩剔透的人生之春。年輕的魏爾侖卻在滿腹憂郁地低吟著“秋歌”,這似乎讓人不可理解。然而,只要我們了解了當時法國的社會現實,就會從詩的字裏行間清晰地感到壹顆孤獨苦悶的靈魂在顫栗,就可以強烈地體會出罪惡的社會在詩人心中造成的那種沈重的壓抑和憂傷。感時撫事,焉得不悲!何況天涯孤旅, 何況落魄飄蓬, 故有《秋歌》 。
首句“長久的啜泣”為全篇基調, 只不知這啜泣究竟是梵哦玲(小提琴的音譯) 淒楚的顫音, 還是寒秋悲涼的天籟?琴聲也罷, 天籟也罷,詩人壹顆憂郁枯寂的心都被它刺傷了。 在這令人窒息的霜天裏,蒼涼的鐘聲忽又傳來, 真是壹波未平壹波又起。 大凡人壹生總要聽到許多次鐘聲的, 從嬰兒時到教堂受洗初聞洪鐘貫耳, 年年歲歲許多明媚與陰暗的日子都縈繞著鐘聲。 不知唐人張繼於客船之中聽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是何感受。 這位法國詩人於天涯淪落之時, 聞聽鐘聲, 撫今思昔, 不禁愴然淚下。 心也傷了, 淚也落了, 痛定思痛, 詩人深感自己飄零的身世宛若壹叢隨風飄轉的蓬草, 恰似壹片任風摧殘的枯葉。
也許, 人們壹生中總難免會遭遇到壹些命運坎坷和感情波折, 尤其是到了人生的晚秋, 閱歷漸豐而暮氣漸濃, 再來誦讀此詩, 不免會產生強烈的***鳴。 加上它富於音樂美, 瑯瑯上口, 也就深為讀者喜愛而廣為流傳了。但這首詩畢竟過於傷感, 我們不妨來對照壹下中國當代西部詩人昌耀之作。 昌耀在淪為“右派”、流放邊荒後寫下的詩句:頭頂是中午直射的陽光, /腳下是寸草不生的戈壁, /老鷹的掠影如飄來的闊葉, /旋轉, 遁去……在落葉意象裏全無壹點落魄者的淒淒慘慘, 有的只是壹個蒙冤戰士的悲壯情懷。 而我們今天所應崇尚的,恐怕還是後者。
(毛翰 郭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