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手法屬於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誌、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征、借古諷今、卒章顯誌、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
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於藝術表現手法)。
修辭手法就是常見的比喻、對比、比擬、對偶、借代、誇張、互文、雙關、反問、設問、反復、反語、引用等。 意象 I 意象的基礎是“象”,是視覺形象。
但是這個“象”裏面還必須包括“意”,即人的主觀色彩,這才能構成所謂“意象”。在文學作品裏面,對任何景物或事物的描寫,都不可能不含人的情緒或意向。
所以金聖嘆說,《詩經》三百篇,雖草木蟲魚鳥獸畢收,而並無壹句寫景。王國維又說,壹切景語,都是情語。
根據視覺理論專家R.H.McKim的看法,意象應包含這麽幾個方面的相互作用:壹是客觀可見的部分,即Vision;壹是想象虛擬的部分,即Imagination;最後是表達構繪的部分,即Composition。作為意象基礎的視覺形象,緣於對視覺對象的直接感知。
在這個階段中,主體與客體進行直接交流,而不是通過語詞或概念,具有明顯的直覺特征;而客體之象通過視覺進入意念之中,染上主體的情感、經驗和性格等色彩,意象於是得以最終完成。這個過程可以表示如下:視覺對象(客體) 視覺形象 意象 意識情感(主體) 顯然,視覺形象是壹個由物象到意象的中介。
視覺對象成為意象的過程,是壹個由人的意識情感充分參與的“自然向人生成”的過程。 意象生成的思維過程,與概念思維和邏輯思維是不同的。
由於主要由視知覺和直覺支配,意象生成的過程顯示出明顯的直覺化和情緒化特征,缺少強勢的邏輯範式,使得主體能夠隨意發揮其能動性根據經驗進行自由選擇。例如同是寫秋天,馬致遠的視野裏是枯藤老樹昏鴉, *** 視野裏卻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景象。
意象的形成機制可能與夢的形成機制壹致。精神分析學說中,夢是壹個重要的分析對象,弗洛伊德指出,夢程序的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某種思想,或某些意識的思想在夢中都物象化了,且以某種情景來表現,就像親身體驗過”;他還指出,“夢中大部分的經歷為視象;雖然也混有感情、思想及他種感覺,但總以視象為主要成分”。
夢所具有的形象性、象征性和模糊性,與意象十分相似。夢的運作是直觀的,與意象的生成方式是完全壹致的。
當然,意象,尤其是文藝作品中的意象存在人的有意識的選擇和參與,比夢可能具有更多的理性因素。 意象在詩歌領域是壹個重要的概念。
詩歌通常是形象的,鮮明的,這是因為詩歌中普遍運用意象操作。而意象操作,又為展開聯想和發揮想象創設了巨大的空間。
詩歌的意象本來與直覺關系密切,它又能誘導直覺產生頓悟,打通詩歌讀者的自覺意識與無意識心理(unconcious mind)之間的屏障,使讀者平時沈潛於心的無語的無意識體驗被喚醒,從而產生***鳴。事實上,那些打動我們的詩歌往往使我們感到,詩人說出了我們早有的但從未說出的某種感覺。
出於結構的原因,詩歌的意象組織是有邏輯性的。但是意象自身不具備明顯的邏輯性。
這使詩歌中意象的體會和理解需要顧及兩個方面:壹是註意詩歌意象組織的邏輯結構;二是通過經驗、聯想、想象等非推理方式把握意象的非邏輯性內涵。這樣,詩歌的讀解就必然呈現個性化和多元化特征。
李商隱的詩迷離淌恍,早就有人哀嘆“壹篇《錦瑟》解人難”。其實“詩無達詁”,不必強解,更不可強求壹律。
古人早就說過壹句極為聰明的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們引述這話不是故弄玄虛,而只是陳述和強調詩歌閱讀中的壹個事實。
現代心理學已經說得很清楚:我們意識深處埋藏著難以數計的心理內容,而我們能夠用語言表達的僅僅是極小極小的壹部分。 II 意象是意中之象。
意象的象是與人密切相關的。從哲學的觀點看,壹輪月亮掛在空中,如果不被人看見,那麽它對人來說,可以認為是不存在的,它沒有被言說的任何可能。
實際上,只有能被人的心靈反映的客觀事物;獨立於人的心靈之外的“客觀”事物對人來說是沒有意義的。當詩人吟詠“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的時候,月亮進入人的視野,就與人的存在狀態互相關聯了。
意象不是物象,它是藝術表現的產物,不是現實的當下呈現的,而是以想象、回憶等形式再現的;它是壹種形象意識,包含著圖像意向。但意象的生成可以來源於人的外部世界的可見之象。
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這些密集的意象,都是名物,是來自視覺直接感知到的外部對象。而內心想象的非外部世界中客觀存在的名物,如天使,仙女,在意念中是可視的,與視覺經驗相關,故仍然可以構成意象。
意象也不壹定非是可見之象,也可以是可察之態。如: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又如: 江南三月,暮春草長,雜花生。
2. 選擇壹個意象寫作文,怎麽寫著重解決學生寫好作文的問題。
要想從各方面壹下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不可能的,我們要科學有序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才能讓他們寫好作文。1、字跡工整(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只要學生寫作做到不離題、有話可說、層次分明、字跡工整就給滿分。
訓練周期:10—30次習作。2、無錯別字(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3、語句通順(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4、內容具體(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5、詳略得當,中心突出(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6、語言生動,能使用多種修辭手法(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7、審題立意,構思精巧(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8、擬好標題(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
可只讓學生訓練擬題,不用寫全文。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
9、開“鳳頭”(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可只讓學生訓練寫開頭,不用寫全文。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10、結“豹尾”(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
可只讓學生訓練寫結尾,不用寫全文。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
評價體系:堅持整體性、方向性、民主性、科學性、激勵性能的五性原則,建立學生作文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教師千萬不要吝嗇,舍不得給分。
每次作文分數應該至少讓60%的同學獲滿分,甚至100%滿分。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培養寫作興趣,培養寫作熱情,使每壹位學生都想寫、爭寫、樂寫。
3. 怎樣在作文中運用意象合理選用意象,是可以讓作文快速擺脫平淡、翻出新意的有效途徑之壹。
古人雲:“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忌直白,尤其是記敘文和散文的情感表達更需委婉含蓄,近幾年許多高考優秀作文往往通過睹物思人的方式,表現濃濃的親情、友情,最終贏得高分。細讀這些文章妳會發現,合理地選用“物”即借助“意象”來寄托或表達感情,可以為作文塗染上更多的個性化的色彩,使情感的表達更生動細膩別有壹番韻味,給閱讀者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間。如福建高考滿分作文《浸泡過的陳山楂》的開頭:“小時候住在外婆家,那裏的人都稱那叫‘溝子裏’,因為實在太偏僻了。像別的農村孩子壹樣,小時候的我也常赤腳遍山地跑。和夥伴們最愛做的事,便是在樹林裏,找陳山楂。現在已經都找不到陳山楂了,那和別的山楂果兒不壹樣,陳山楂的味道是又苦又甜的,生活的味道。……我喜歡把手伸進枝椏的最裏處,摘那些鮮紅飽滿的陳山楂,那樣的果兒才苦。我並不是喜歡嘗這苦,而是外婆的手能把這苦,變得愈發香甜。”文章要表現外婆的愛,抒寫我對外婆的思念之情,可是文章起筆不寫外婆,而是先從摘“陳山楂”寫起,然後引出了外婆為自己炒陳山楂的回憶。“陳山楂”這壹意象使外婆的形象更加生活化形象化,如此使得文章的情感表達愈發溫婉細膩充溢著真情實感,也便更有感人的力度了。
再如山東省2007年高考滿分作文《母親手中的稻草繩》,作者就是選用了“稻草繩”這壹意象來貫穿全篇,在生活的艱難中母親為了孩子能夠完成學業,日夜操勞,母親“那雙永不停息的手”和“那壹顛壹顛的稻草繩”,成為“我”永不褪色的記憶,陪伴“我”走過了壹年又壹年。“稻草繩”這壹意象不僅是全篇行文的線索,更重要的是它凝結著母親深沈的愛,也訴說著壹份自強不息,讓“我”久久銘記。表現母愛的文章有很多,其中也不乏文筆細膩者,為什麽這壹篇能夠進入閱卷老師的視野,最終獲得滿分作文的殊譽,我想這與作者巧妙選用的意象是分不開的,也許正是這壹段小小的稻草繩勾起了閱卷老師內心最遙遠最溫暖的記憶,讓他們重溫了那份艱難中的母愛。
這樣看來,記敘文和散文的寫作中合理地選用意象,可以使文章原本平常的情感表達煥發出壹種別樣的詩意的味道,就如同藏在我們記憶深處的壹幅水墨畫,淡淡的墨色中始終氤氳著壹種難以言說的美感,如此又怎能不使閱讀者怦然而心動?
4. 選擇壹個意象寫作文,怎麽寫著重解決學生寫好作文的問題。要想從各方面壹下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不可能的,我們要科學有序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才能讓他們寫好作文。
1、字跡工整(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
只要學生寫作做到不離題、有話可說、層次分明、字跡工整就給滿分。
訓練周期:10—30次習作。
2、無錯別字(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
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
3、語句通順(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
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
4、內容具體(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
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
5、詳略得當,中心突出(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
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
6、語言生動,能使用多種修辭手法(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
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
7、審題立意,構思精巧(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
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
8、擬好標題(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
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可只讓學生訓練擬題,不用寫全文。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
9、開“鳳頭”(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
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可只讓學生訓練寫開頭,不用寫全文。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
10、結“豹尾”(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
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可只讓學生訓練寫結尾,不用寫全文。
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
評價體系:
堅持整體性、方向性、民主性、科學性、激勵性能的五性原則,建立學生作文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教師千萬不要吝嗇,舍不得給分。每次作文分數應該至少讓60%的同學獲滿分,甚至100%滿分。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培養寫作興趣,培養寫作熱情,使每壹位學生都想寫、爭寫、樂寫
5. 選擇壹個意象寫作文,怎麽寫著重解決學生寫好作文的問題.要想從各方面壹下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不可能的,我們要科學有序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才能讓他們寫好作文.1、字跡工整(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只要學生寫作做到不離題、有話可說、層次分明、字跡工整就給滿分.訓練周期:10—30次習作.2、無錯別字(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3、語句通順(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4、內容具體(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5、詳略得當,中心突出(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6、語言生動,能使用多種修辭手法(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7、審題立意,構思精巧(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8、擬好標題(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可只讓學生訓練擬題,不用寫全文.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9、開“鳳頭”(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可只讓學生訓練寫開頭,不用寫全文.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10、結“豹尾”(在以上要求基礎之上);學生能做到就給滿分.可只讓學生訓練寫結尾,不用寫全文.訓練周期:20—30次習作.評價體系:堅持整體性、方向性、民主性、科學性、激勵性能的五性原則,建立學生作文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教師千萬不要吝嗇,舍不得給分.每次作文分數應該至少讓60%的同學獲滿分,甚至100%滿分.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培養寫作興趣,培養寫作熱情,使每壹位學生都想寫、爭寫、樂寫。
6. 寫壹篇秋天的作文300字,采用意象手法葉子黃了,菊花開了,秋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我們身邊。
在我的眼中,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
田野裏,到處都是黃燦燦的,像鋪了壹地的金子。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飽,高粱漲紅了臉,稻子笑彎了腰······農民伯伯懷著喜悅的心情正忙著收割呢!真是壹般迷人的景象啊!在我的眼中,秋天又是壹個五彩繽紛的季節。
果園裏,果實累累,柿子上的柿子像壹盞盞紅燈籠;蘋果紅彤彤的,像小朋友的那壹張張可愛的臉蛋;那壹串串紫裏透青、青裏透亮的葡萄擁擠在壹起正在說悄悄話呢!紅瑪瑙似的棗子也掛滿了枝頭······正讓人饞涎欲滴。在我的眼中,秋天像個淘氣的孩子,它把綠樹換成了金裝,金色的葉寶寶在秋中颯颯作響,好像在輕快地歌唱,又像在竊竊私語,它們正在傾訴秋的喜悅呢!我愛我眼中的秋天。
7. 帶意象的作文春日意象
河水在流逝,水花起起落落,映進我暇想的腦海,陽光那麽美好猶是精靈
倚欄而坐,思念綿綿,輕快的音樂壹遍遍重復,現實的剩活好像畫家的水墨畫, 燕子突來突往,影響我的思索。春天以來花兒開放,壹切都讓人意想不到。
花兒在村子裏怒放,二胡的聲樂時時晌起,壹切都日以為常,而我依舊漫步
在那時光鋪造的路上
易逝。易逝。仿佛什麽都在時間裏流逝。
——————————————————————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用心、細心為您答疑解惑;
如果本題還有什麽不明白可以追問,如果滿意請記得采納;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采納本題後,請指向我的圖像點擊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謝謝。
祝學習進步,步步高升!
8. 作文寫哪些核心意象好核心意象——我的理解,壹篇文章塑造的主要形象.做為塑造形象,應該形神兼備.
余以為真實是散文的生命.著名作家廢名說得好:“凡屬有生命的文學,都是寫實的.中國後來的人之所以不懂得三百篇,便因為後來的的文學失掉了寫實精神,而三百篇是寫實的.什麽叫做‘寫實的'呢?寫實便是寫實生活,文學題材便是實際的生活.”真正的文學在基層,在民間.散文的生命在於真實,這是壹個基礎.如果塑造的形象失去真實,必會毫無意義.
那日讀蘇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的散文.第壹感覺就是真實.通過寫人,寫草木,寫大自然時,都透出濃濃的情來.巴烏斯托夫斯基強調:“壹個人知道得愈多,他便感受得越深,詩意便把他包圍得更緊,他也就愈幸福……”他還說“不懂得林中空地和沼澤上都長什麽草,天狼星從哪裏升起,白樺樹葉和山楊樹葉有什麽區別,起什麽風會下雨或幹旱,會是陰天或晴天……就不要寫書.”這是強調作家要深入生活,要融入生活.
著名散文家單復說過:散文是血淚灌潤的花朵,好散文都是傳達作家真性情的.古人說:“為情而造文”,巴金說:“把心掏出來給讀者.”真實是散文的生命.散文之所以走俏,也緣於此.
現在很多文章空洞、言之無物,或曰文章空洞癥.看起來華麗,實則如同商場裏沒有生命的模特.如果大家都說的是言不由衷的空話、假話、大話、套話、泛泛話……這樣的文章少讀為妙.
單復說得好:“情之所鐘,正是創作的動力,無論是有感而發,或有所為而作,都不能出之冷漠寡情的純理性態度.思想固然極端重要,但沒有血肉的思想是蒼白無力的.思想感情總是互為裏表,互相滲透的.真情實感,真心話,是作者和讀者賴以建立牢固而優美的感情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