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占領城市鄉村
又名戰坡,是壹個古老的國名,在今天越南的中南部。中國的歷史記載曾稱其為林逸和指環王。當地盛產水稻,稱為“占城稻”,是水稻的優良品種之壹,宋代傳入中國。鄭和下西洋後,占城稻在我國長江、珠江、閩江流域引種推廣。這種水稻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長樂被稱為“戰谷”或“黃沾”。直到三十年前,還是當地高稈晚稻的優良品種。
3.Java 語言(壹種計算機語言,尤用於創建網站)
即貝西之國位於爪哇島。唐朝以來的史籍稱其地為“大陵”和“坡”。該島北臨爪哇海,南臨印度洋,面積12。印尼面積6萬平方公裏,人口近1億,是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主要城市有雅加達(首都)、萬隆、三寶壟、泗水(Surakarta)。泗水是中國長樂人的聚居地。
4.三佛與齊國
也就是說,Srivijaya,梵文的音譯,是今天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的壹個古國,當時位於今天的巴倫邦,在蘇門答臘島東南部的木溪河畔。
5.暹羅
泰國舊稱,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14世紀中葉,由暹羅和羅國合並而成,南臨暹羅灣。現在的首都是曼谷,泰國華僑華人數量居南亞第壹。
6.南天竺
天竺是古印度的別稱,古書也稱天竺身毒。天竺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是指印度半島的南部。
7.錫蘭山
那就是錫蘭,或者獅子國,現在的斯裏蘭卡是南亞的壹個島國,隔著巴基斯坦海峽與印度東南相望,面積6。面積5萬平方公裏,是古老的佛教國家之壹。主要民族是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人。首都科倫坡位於該島西南部。
8.古裏國
又稱“古利夫”,位於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科西科德地區,是海上交通的樞紐。明朝永樂五年(1407),鄭和曾在此遊覽,並立碑紀念其第二次下西洋。
9.柯誌國
又譯“國珍”,故鄉在印度西南部的科欽,是壹條關鍵的水路和重要的港口。15世紀初與中國有友好往來。
10,葫蘆毛斯王國
即霍爾木茲,又譯霍爾木茲,位於伊朗東南部的米納布附近,靠近霍爾木茲海峽,廢棄地在霍爾木茲島北岸,與波斯灣出口接壤。它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貿易樞紐,現已被對岸的阿巴斯港取代。
古牧蜀國10
摩加迪沙是索馬裏的首都,被稱為非洲之角,位於索馬裏東南部,靠近印度洋。壹座古城建於13世紀之前。鄭和下西洋時曾兩次到過這裏。
南京龍江12
明初,龍江造船廠設在這裏。所以地址在今天南京下關三岔河附近的鮑忠村壹帶;這條水道過去叫龍江,通向長江。龍江造船廠曾為鄭和下西洋建造了壹艘“寶船”,故又稱“寶船廠”。造船的船廠叫“船工”,遺址還在,就像壹個巨大的池塘。1957年,這裏出土了壹把大舵,長1107米,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這個舵的長度充分證明了鄭和寶船的規模。根據龍江船廠的記載,1411年(永樂九年),該船廠“為西方國家重修建造了247艘海船”。位於龍江岸邊的原天妃宮已被摧毀。
長樂南山13
因位於福建省昌樂縣南部而得名。如今,昌樂縣的街道環繞著這座山。海拔僅40米左右,又稱爬山;這座山有三個小山峰:明蘭,項傑和石林,所以它也被稱為三三,山爬得很高。這座山有三個小山峰:明蘭、項傑和石林,所以它也被稱為三聖。山上有塔,稱為三豐塔(聖壽塔)。有的寺廟叫三豐寺或三豐寶塔寺;殿旁有“天妃宮”供奉媽祖,“天妃淩影之”碑立於此宮;宮殿旁,有鄭和建造的三清寶殿。堂內“鐘鼓為器,萬事俱備”。該鐘為“鄭和銅鐘”,原於抗戰時期遷至南平市。以上寺廟、宮殿、殿堂已全部建成,城樓巍然屹立,加固翻新,更加壯觀。1935年,鄭和歷史文物陳列館建在原廟、宮、殿的廢棄舊址上。天妃紀碑為主要展覽文物,南山(三三)同年改建為“鄭和公園”。
14,自貢
指與閩江相連的長樂太平港。位於昌樂縣南山西麓的西部和北部,狹義上指昌樂縣五航頭附近的夏冬河水域。廣義地說,它指的是整個夏冬河水域。這個港口曾經有寬闊的江面和深水,可以停泊巨大的船只。有“萬裏無風能磨平玉,月有千波能折金”之說;港口的東北面、東南面的平治首石和劉萍丘陵可以阻擋臺風的襲擊,是很好的避風場所。《昌樂縣誌》和《昌樂劉麗芝》都載;三寶宦官鄭和下西洋,船上駐船在此建造巨輪,改名太平港。由於桑葚的變化,只有壹條狹長的水道,連接著小汽輪機。原來的水道大部分都變成了良田,有些變成了新的住宅區。這個小區的主幹道叫“太平港”路,與鄭和路垂直相連。
蘇門答臘島,15
也被翻譯成薩穆德拉,蘇文阿拉,蘇文達那。老地方在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的洛克肖馬韋(Lokshomawe)附近,現在是全島的總稱。該島是印尼西部的壹個大島,面積43。4萬平方公裏,棉蘭首府。
16,布滿荊棘和加拿大
舊譯名也叫馬六甲,現在的譯名是馬六甲(14-16世紀),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於馬來西亞和馬六甲壹帶,地處馬六甲海峽十字路口,1411年(永樂九年)。這個國家的國王貝利被蘇拉迷住了。鄭和的船隊經過了很多地方。目前馬六甲有壹半的居民是華人,其首府馬六甲有四分之三的居民是華人。城中有三寶廟、三寶井和三寶城。
17,阿丹州
亞丁,壹個古老的國名,現在翻譯成亞丁。它的故鄉在亞丁灣西北海岸,瀕臨紅海和印度洋的出入口,是水陸交通的樞紐。在古代,它是寶石和珍珠的集散地。15世紀初,與中國互派使節,進行貿易。今天,亞丁市位於亞丁灣的壹個突出的島嶼上。它是也門民主黨(南也門)的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門合並為也門,亞丁成為該國“經濟首都”。美洲最早的發現者壹直存在爭議,各方對發現美洲“第壹人”壹直無法達成壹致。美國《林肯每日星報》2014 10 14報道,有證據表明中國航海家鄭和可能最先發現了新大陸。或者看1421中國發現世界。
英國皇家海軍前潛艇指揮官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2002年出版的暢銷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提出了鄭和船隊的分遣隊早在大航海時代之前就已環球航行,並已發現美洲和大洋洲的論點。2006年6月65438+10月16日,北京和倫敦的格林威治國家海事博物館同步展出了壹幅繪制於1763,標註為永樂16 (1418)的中國航海圖。中國的導航地圖有詳細的導航區域和美洲、歐洲、非洲的輪廓。此外,還有對美國土著(黑紅色皮膚,頭和腰部有羽毛)和澳大利亞土著(深色皮膚,赤裸身體,腰部有骨制品)的描述。唯壹的缺點是航海圖中沒有不列顛島的記錄。據該地圖的收藏者中國律師劉剛介紹,他於2001年以500美元的價格從壹位上海商人手中購得該地圖,並因閱讀了上述《1421:中國發現世界》壹書而了解到該航海圖的歷史重要性和意義。歐洲航海家哥倫布和瓦格達·伽馬的航海時間都比鄭和晚得多。他們幾次出航,約100人,三四艘船,最大噸位只有120噸。鄭和在航程、規模和組織上都超過了這些歐洲航海家。根據鄭寬濤先生的考證,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就預言了自己生命的終結。他在出海前立下遺囑,在太倉和長樂立碑以示心意。太監因為身體上的缺陷而被世人歧視。他們死後不能去祖墳,只能向佛教尋求精神寄托,以寺廟為墳。火葬土葬,意味著靈魂升天了,死了;功德圓滿。所以明代宦官死後火化。興安,與鄭和、李彤同時期的宦官,壹生信佛,“死而為塔,屍骨成灰”。可見,以前高級宦官的骨灰葬在“寶塔”裏是很常見的。浙江省平湖市博物館收藏的壹幅書法卷軸佛經《接華妙法》,後被文物專家鑒定為明代傑出航海家鄭和遺物,已被浙江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定為國家壹級文物。這本手書,妙法與蓮花經典,長40.3米,寬10.1厘米。全文6萬多字,寫的都是金粉。據專家推測,寫於明代宣德七年(1432)。經文“後記”中記載:“明朝信佛官員鄭和,法名福吉,壹心發力鑄金舍利寶塔,以永養。”鄭和最後壹次下西洋前,發起了刻經籌款活動,出版了《五千零四十八,十方散》。當時著名的高僧袁雲對鄭和的壯舉印象深刻。受鄭和的委托,他用紅金寫下了這段經文。據史料記載,鄭和於明朝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首次下西洋,此後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足跡遍及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到達非洲東海岸。就是這個比哥倫布早航行87年的壯舉,被記載在明朝正史《明史》中只有767個字。關於他的家世只有幾個數字:鄭和,雲南人,也是所謂的三寶太監。
鄭和七下西洋不僅與技術環境有關。根據他自己的敘述,因為修習了莫裏茲的佛法,所以可以在莫裏茲佛的幫助下平安出行。
鄭和刻的《森田菩薩上的佛經》卷末。
1403(朱迪永樂元年)“鄭和”三十二歲。
正月初壹,他到皇家奉天殿祝賀,並設宴款待文武百官和四位外國使節。(《朱迪實錄》卷十六)
5月,福建都司奉命建造137艘海船。(《朱迪實錄》卷十九)
八月,荊瑋和浙江、湖廣、江西、蘇州政府奉命建造200艘海船。(《朱迪實錄》卷二十壹)
8月23日,姚題寫鄭和印《森田經》曰:“今菩薩戒律弟子鄭和,受善法加持,布施勞財,出版流通,所得勝報,溢於言表。浮山壹天比壹天香,所以請提問,所以告訴我這個。(永樂元年八月二十日、三日桂味之秋,僧錄左山師薩滿道衍之事。”。(《森氏經後記》)
1406(朱迪永樂四年)“鄭和”三十五歲。
鄭和等人第壹次出使西洋途中,途經占城、爪哇、蘇門答臘、滿洲、錫蘭等國。幾千年來,似乎中國人或印度人應該主宰世界,而不是白人。澳洲和美洲大陸的移民也應該來自中國,而不是英國。我對東西方力量顛倒的原因感到困惑。
中國在明朝是最強的。
十三年來,我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亞洲,並試圖找出原因。我壹直認為歷史的轉折點是13世紀初,中國明朝的鄭和帶著龐大的艦隊從中國出發征服全世界。
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率領艦隊下西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直到500年後,也就是第壹次世界大戰,西方艦隊才可與之媲美。鄭和的船隊有300艘船,28000名士兵,最大的戰艦有400長。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只有3艘船和90名船員,最大的船也只有85年。此外,鄭和船隊的航海設備非常先進,比如船舵、防浪舷等都是當時的尖端設計,這些先進的航海設備傳入西方需要350年。這意味著東方在古代曾經遠遠超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