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梁羽生的事,有誰知道?

關於梁羽生的事,有誰知道?

梁羽生生平年表 1924年4月5日,生於廣西省蒙山縣文圩鄉屯治村,本名陳文統。蒙山鄉舊稱永安州,在太平天國史上頗有地位。它是洪秀全在金田起義後攻克的第壹座城。定國號、改正朔、封諸王等政治措施均在永安州城舉行。文圩曾是當年的舊戰場。 1929年,5歲,開始認字,並由其父教其念唐詩。由淺入深,大約至7歲時,即可背誦唐詩三百首。 1930年,6歲,人文圩小學(分初小、高小兩級,初小四年,高小兩年。高小只讀壹年,即跳級考縣中)。在讀小學期間並由其父教授《古文觀止》壹類文言文功課。 1932年,8歲,跟外祖父劉瑞球(字劍笙)學做詩詞、對朕。劉瑞球有詞集《湄隱集》行世。 1936年,12歲,春季入蒙山縣初級中學,因越級升了中學關系,基礎不穩固。國文、歷史雖獲高分,英文、數學卻不合格。結果被留班,仍須重讀初中壹年級。 1937年,13歲,重讀初壹(春季開始)。七月,抗日戰爭爆發。 1938年,讀完第三學期(初二下),因病停學半年。這半年間,在家讀宋詞,能背數百首。並補習 數學。 1939年,春季,回校復課,功課全面發展。數學壹躍而為全班第二,國文保持第壹。下半年學校圖書館訂有夏衍主編的《救亡日報》(桂林版)。自此至該報被迫停刊(194年1月)為止,成為該報讀者。接觸新文藝。 194o年,夏季畢業於蒙中,考入平樂高中。國文教師為詩人胡伍禾,受其影響,對新詩歌開始有興趣。但該校整個風氣則是較為守舊的,故讀了壹年就轉學了。 1941年,夏季轉桂林高中,由於桂中是當時廣西中學裏首屈壹指的名校,對外地轉學生十九都要被降壹班(最少壹個學期),於是只能重讀高壹下學期。桂林戰時有文化城之稱,對新文學的接觸更廣。桂林《力報》副刊由聶紺弩編,高二時曾投過壹次稿。對聶的雜文甚喜歡。 1943年,冬季畢業於桂中,由於大學要翌年秋季開始招生,故在廣西大學所在地的良豐自修。 1944年,未到大學招生期,湘桂戰事已吃緊,回蒙山避難。名學者簡又文為避難來蒙,住其家。 梁羽生拜簡又文為師。 1945年8月l日本投降。 9月隨簡又文去廣州,考入嶺南大學。第壹學年念化學系,後轉入經濟系畢業。在嶺大期間,曾選修中國通史,教師為陳寅恪之高足金應熙。受其影響頗深。 1946年,簡又文任廣東文獻館主任。梁羽生常至文獻館;在校內則參加中文系學生為骨幹的學生團體“藝文社”。因此在嶺大四年,對文史的興趣實遠超於對本科經濟學的興趣。 1949年,嶺大畢業。經嶺大校長陳序經介紹,7月間進入香港《大公報》。試用兩月,9月正式錄用。 初任翻譯,12月改任副刊助理編輯。1950年2月,升級副刊編輯,開始時編比較以特定讀者為對象的周刊(如《學習》、《文綜》及《服務版》壹類)。1953年初調《新晚報》編綜合性的《下午茶座》副刊,稍後又兼任小說版編輯。 1953年3月至1956年8月,在《新晚報》副刊開《茶座文談》(筆名馮瑜寧)、《李夫人信箱》等專欄。 1954年1月N7日,香港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與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在澳門進行擂臺比武,轟動港澳。l月J0日,梁羽生的第壹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開始在《新晚報》連載。 1955年9月,調任《大公報》綜合性副刊《大公園》主編。1956年與百劍室主《陳凡)、金庸合寫《三劍樓隨筆》, 年底金庸離開《大公報》,梁羽生與陳凡仍在《大公報》副刊寫不定期的文史小品。在梁羽生編《大公園》期間,比較有特色的是開設象棋專欄,由國手楊官璘作主要撰稿人。 1957年壹1958年,《江湖三女俠》、《七劍下天山》、《白發魔女傳》等改編成粵語電影。ho年代初,《萍蹤使影錄》、《雲海玉弓緣》等幾部小說相繼改編成國語電影。 1962年8月,改任《大公報》撰述員專事寫作。 1964年1月壹1966年6月,主編《大公報》文史周刊《古與今》。此壹職務亦為梁習生在《大公報》最後的實職。 1966年6月壹1976年9月,除了在報館中的編務工作完全解除外,文中方面的寫作基本上亦告停止。但武俠小說仍繼續在各報連載。 1976年11月,以香港象棋顧問身份,參加在馬尼拉舉行的第六屆亞洲象棋賽。 1977年6月8日,應新加坡作協邀請,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作有關武俠小說的專題演講。 1978年11月.參加在馬來西亞古晉舉行的第七屆亞洲象棋賽,應大會之請,作亞洲象棋會會歌。 1979年8月歐遊時,在英國的伯明翰與華羅庚教授相識。華喜讀武俠小說,“武俠小說乃成人的童話”之語,即為他們初次會面時所說的。 1980年10月,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萍蹤俠影》,即香港版之《萍蹤使影錄》。 1981年2月,廣州《南風》周刊開始連載《白發魔女傳》。 1984年9月,香港天地圖書公司以《梁羽生系列》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圖書展覽。 1984年10月,廣州《羊城晚報》開始連載《七劍下天山》。 1984年11月,《萍蹤俠影》改編成京劇在北京演出。以青年演員為骨幹的“風雷京劇團”主演。 1984年12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第四屆作協代表大會”。會上梁羽生所屬的小組,有人發言抨擊武俠小說,因而引起有關武俠小說的討論。 1986年6月.退休。武俠小說則在1983年8月已停止寫作。 1987年9月,移民澳洲悉尼。 1988年1月,臺北的文學、戲劇界召開“解禁之後的文學與戲劇研討會”,重點討論梁羽生小說。《梁羽生系列》開始在臺灣出版。 1988年7月,應邀訪問臺灣,與臺靜農、高陽等學者、作家會晤。 1991年2月,回港探親。3月中與生應熙在香港見面。這是他們最後的壹次會面。同年6月,金應熙去世。 1993年4月2日,應中國象棋協會邀請赴北京作為“第三屆世界象棋錦標賽”的特邀嘉賓。這次世界賽是中國象棋。參賽者除了亞洲的棋手外,來自歐美的亦頗多,尤其是德國和意大利。德國12名棋手,除壹個是華商之外,其他都是沒有東方血統的德國人;意大利四名棋手更全部是意大利人。大賽4月門日結束。團體、個人冠軍均為中國隊獲得。梁羽生有記事詞在香港《大公報》發表。 1994年1月,在悉尼作家節上,與金庸主持武俠小說研討會。 1994年6月,發現膀胱癌。切除後,10月間又復發,動第二次大手術,之後就不再發現癌細胞了。現已基本痊愈。 1994年9月,在悉尼受洗,成為基督徒。 1996年11月8日,悉尼中華文化中心成立。其大堂楹聯由梁羽生題聯,書法家黃苗子書寫。 1999年1月,重返香港。與金庸、金應熙夫人等故友重聚。 ----《梁羽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