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
第壹節 總說
壹、時代背景
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把部曲和莊客解放為自耕農,佃農制代替了佃奴制。在經濟結構中消除莊園領主經濟的主導地位,逐漸恢復小農經濟,並奠定其在宋以後長足發展的基礎。促進了國勢的進步和發展。
二、經濟文化持續繁榮與成就
貞觀之至和開元之治把中國封建社會推向發達興旺的高峰。
1、文學藝術方面
詩歌、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在弘揚漢民族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國文化,呈現出群星燦爛,勝極壹時的局面。
⑴繪畫領域:除宗教畫之外還有直接描寫現實生活和風景、花鳥的世俗畫;按題材區分畫科已具體化,花鳥、人物、神佛、鞍馬、山水等均成獨立的畫科。
⑵唐代已出現詩、畫互滲的自覺追求。例如,大詩人王維描寫山野、田園的如畫自然風光;同時,山水畫也影響園林,詩人、畫家直接參與造園活動,園林藝術開始有意識的融糅詩情、畫意,在私家園林中更為明顯。
2、傳統的木構建築,在技術或藝術方面均已趨於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鬥拱制度以及規範化的裝修、裝飾。
3、觀賞植物方面
觀賞植物的栽培園藝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培育出許多珍稀品種如牡丹、瓊花等,也能引種馴化、移栽異地花木。還有嫁接法、灌澆法、催花法等技術利用。
三、建築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特點:
1、規模宏大、規劃嚴整
2、建築群處理愈趨成熟
3、木建築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並已定型化
4、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
5、磚石建築有進壹步發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磚石者增多。目前我國保留下來的唐塔均為磚石塔。
6、建築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
第二節 皇家園林
壹、隋唐長安城的布局
唐長安(隋大興)面積84平方公裏,人口壹百多萬,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規劃布局最嚴謹的壹座繁榮都城。
布局:宮城位於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軸線的北端,面積約4.2平方公裏,中部太極宮,西部掖庭宮,東部為太子居住的東宮。太極宮又稱“西內”,是皇帝聽政和居住的宮室。另外有“東內”大明宮和“南內”興慶宮,相當於另外兩處“大內”。
二、隋唐洛陽城的布局
洛陽平面近於方形,南北最長處7312米,東西最寬處7290米,面積約45.3平方公裏,和長安城相同,皇城在宮城之南,城內集中建中央官署。宮城核心部分“大內”為正方形,東、西、北三面,有東宮、西隔城和陶光園、耀儀城、圓壁城等重城環擁。洛陽城北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宮城之西,而不能如大興那樣建在城北。
長安城與洛陽城之對比
對長安、洛陽遺址實測圖進行研究發現,在規劃中都以皇城、宮城之長寬為模數,劃全城為若幹大的區塊,其內再分裏坊。這兩座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大城,從規劃到建成都不超過兩年,在規劃中運用模數控制,當是能快速完成規劃的重要原因。
三、皇家園林
(壹)長安皇家園林
1、唐城三大內
唐長安城中有三大宮殿區,史稱“三大內”,即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南內興慶宮。“三大內”是唐代各個時期政治活動的中心,是建築宏偉壯麗,山水花木配置恰當,又各具特點的三個園林勝區。
(1)西內太極宮
太極宮即隋朝的大興宮,唐初改名為太極宮並加以擴建。太極宮位於宮城的中央,南與皇城相接,北抵西內苑,東臨東宮,西界掖庭宮,據考古實測,面積約1.9平方千米,約相當於北京明清故宮的2.7倍。
建築布局:依據周代“前朝後寢”的原則,把宮內劃分為前朝與內庭前後兩部分。
太極宮有殿、閣、亭、館三四十所,主要建築有太極殿、兩儀殿、萬春殿、淩煙閣等形成壹個井然有序的龐大建築群,加以山池水榭構成宮內園林勝景。
(2)東內大明宮
東內大明宮是唐太宗為其父高祖李淵專修的“清暑”行宮,因地勢比太極宮更利於軍事防衛,小氣候涼爽也更適合於居住,故,唐高宗以後即代替太極宮作為朝宮。
地理位置:在禁苑東南、西接宮城之東北隅。《唐兩京城坊考》記其南北五裏,東西三裏,為長安城在大內中規模最大的壹組宮殿群,據考古實測,面積為3.3平方千米。
大明宮南半部為宮廷區,北半部為苑林區即大內禦苑,呈典型的宮苑分置的格局。
(3)南內興慶宮
興慶宮原名隆慶坊,唐玄宗李隆基為皇太子時的府邸。李隆基登基後,將於開元二年將興慶坊擴建為興慶宮,並移住興慶宮聽政。
建築布局:是唐三大內中較為特殊的壹處,不硬套傳統的“前朝後寢”和以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建築格局,而呈不規則狀,頗類似於後世的自由式建築布局。
2、大內三苑
唐朝皇帝“三大內”既有園林之勝,又專門辟地為苑,專供皇帝遊觀和狩獵。因此在都城之北建三苑,即西內苑、東內苑和禁苑,亦稱大內三苑,成為著名於世的皇家園林風景區。與宮城太極宮和大明宮相鄰,又在都城的北面,就位置而言,屬大內禦苑。
禁苑
禁苑的範圍遼闊,是三苑中最大的壹苑。據《唐兩京城坊考》載:禁苑東界浐水、北枕渭河,西面包入漢長安故城,南接都城。東西27裏,南北23裏,方圓120裏。南面的苑墻即長安城墻,因此可以說,禁苑實際包括西內苑和東內苑三部分。
禁苑是唐長安城郊皇家的主要風景區和狩獵區。地形地貌:高下參差,坡原起伏,林木蔥郁。建有宮觀、樓閣、殿院、臺亭等20處。因此也是重要的軍事防區。
主要建築有望春宮、魚藻宮、梨園等。
(二)洛陽皇家園林
洛陽是唐朝的東京,洛陽山水甲天下,皇家園林素稱發達。
洛陽宮(隋名紫微城),即洛陽之宮城。唐貞觀六年改為洛陽宮。隋唐東都洛陽是洛陽古城史上最鼎盛時期,也是東方世界大都市之壹。(如圖)
宮城四面有10個城門,正南門原名則天門,後名應天門。
二、行宮禦苑、離宮禦苑
(壹)長安
長安的行宮、離宮禦苑很多,有代表性的有:玉華宮、仙遊宮、翠微宮、華清宮、九成宮、曲江池等。
1、玉華宮
位於今西安北面的銅川市玉華鄉,位於子午嶺南端壹條風景秀麗的山谷——鳳凰谷中。總面積2482公頃,森林覆蓋率90.4%,這裏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於壹體。具有旅遊觀光、避暑度假、佛事活動三大功能。
2、仙遊宮(避暑行宮)
仙遊宮在今周至縣城南15公裏,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環境:青山環抱,碧水縈流,氣候涼爽宜人,隋文帝曾多次臨幸、避暑。
3、翠微宮(避暑離宮)
翠微宮在長安南25公裏之終南山太和宮,唐武德八年始建,貞觀十年廢。
4、華清宮(唐代離宮禦苑)
華清宮在今西安城以東35公裏的臨潼縣驪山北麓。以溫泉湯池著稱。據文獻記載,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唐貞觀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詔令在此造殿,賜名湯泉宮。天寶六載(747)改名華清宮。
5、九成宮
九成宮在今西安城西北163公裏的麟遊縣新城區,始建於隋開皇十三年,竣工於開皇十五年,原名仁壽宮,是文帝的離宮。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修復擴建,更名為“九成宮”,“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層”,言其高大。
(二)洛陽園林
洛陽行宮、離宮禦苑代表作有西苑、上陽宮等。
1、西苑 (又稱顯仁宮、會通苑)洛陽地區皇家園林的代表。
西苑在洛陽城的西側,隋大業元年與洛陽城同時興建。
西苑是歷史上僅次於西漢上林苑的壹座特大型皇家園林。唐代改名為東都苑、武後時名神都苑。
西苑園林特點:人工山水園。
總體布局:大體上沿襲漢以來“壹尺三山”的宮苑模式。以人工開鑿的最大水域“北海”為中心。北海周長十余裏,海中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島山。
據《隋書》記載:“西宛周二百裏,其內為海周十余裏,為蓬萊、方丈、瀛洲諸山,高百余尺,臺觀殿閣,羅塔山上。海北有渠,縈紆註海,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窮極華麗”。《大業雜記》載:“苑內造山為海,周十余裏,水深數十丈,上有通真觀、習靈臺、總仙宮,分在諸山。風亭月觀,皆以機成,或起或滅,若有神變,海北有龍鱗渠,屈曲周繞十六院入海”。
園內理水、築山、植物配置和建築營造的工程極其浩大,都是按既定的規劃進行。在規劃設計方面的成就具有裏程碑意義,它的建成標誌著中國古典園林全盛期到來。
2、上陽宮
園林特點:建築密度較大,以殿宇為主,園林為輔。
此時期皇家園林的特點:
皇家園林的建設已趨於規範化、大體上形成了大內禦苑、行宮禦苑和離宮禦苑的類別。
(1)大內禦苑緊鄰於宮廷區的後面或壹側,呈宮、苑分置的格局。
(2)郊外的行宮、離宮,絕大多數都建置在山嶽風景優美的地帶。重視建築基址的選擇,於“相地”獨具慧眼,不僅保證了帝王避暑、消閑的生活享受,同時也反映了唐人在宮苑建設與風景建設相結合方面的高素質和高水準。
第三節 私家園林
盛唐以後,中國園林已由自然山水園發展到寫意山水園,即文人山水園。主要以長安、洛陽兩地為盛。
壹、城市私園
1、長安
長安城內大部分居住坊裏均有宅院和遊憩園,叫“山池院”——唐代人對城市私園的普遍稱謂。多為皇親和大官僚所建。
2、洛陽私園
洛陽城內私家園林多以水景取勝。城內私園,纖麗和清雅兩種格調並存。前者如宰相牛僧儒的歸仁裏宅園,後者多見於時人詩文的吟詠。如白居易的履道坊園。
履道坊宅園
位於履道坊之西北隅,洛水流經此處,被認為是城內“風土水木”最勝之地。
A:位置、規模和布局
《池上篇》雲,園和宅***占地十五畝,其中“屋室三之壹,水五之壹,竹九之壹,而島樹橋道間之”。布局:分南園、北園、西苑。
B、植物配置
宅院的綠化配置非常好,樹合蔭交戶,池分水夾階。”其中尤以竹取勝。南園有竹園,府第有竹院,“新篁千萬竿。”喬木十數株均為老樹。
白居易詩文中記述的植物有如下二十余種:有國槐、梧桐、榆樹、楊樹、柳樹、桃、梨、杏、桂花、櫻桃、藤蘿、木槿花、芍藥、牡丹、白牡丹、菊花、蘭花、蓮花、夜合花、迎春花、棗樹等。
二、郊野別墅
別墅園即建在郊野地帶的私家園林。在唐代通稱為別業、山莊、莊,規模較小者叫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
據文獻記載,唐代別墅園的建置,大致分三種:1、單獨建置在離城不遠,交通往返方便,風景比較優美的地帶。2、單獨建置在風景名勝區內。3、依附於莊園而建置。
1、單獨建置在離城不遠,交通往返方便,風景比較優美的地帶
擁有對象:⑴兩京的貴戚、官僚。⑵壹般文人官僚。
別墅特點:貴戚、官僚別墅,格調華麗纖秾;壹般文人官僚別墅,樸素無華、富於村野意味的情調。
長安:作為首都,近郊的別墅園林極多。貴族、大官僚多集中在東郊壹帶,如太平公主、長樂公主、安樂公主等;壹般文人官僚的別墅多集中在南郊。
洛陽:南郊壹帶風景優美,引水方便,別墅園林尤為密集,同長安園林壹樣,多由達官顯宦修造。例:
①平泉莊
園主人:李德裕
位 置:位於洛陽城南三十裏。
園林特征:
園林用石的品類,怪石名品甚多。
樹木花卉數量多,品種豐富、名貴。
“臺榭百余所”,有書樓、瀑泉亭、流杯亭、西園、雙碧潭、釣臺等,
珍禽異獸
②浣花溪草堂
園主人:杜 甫
位 置:成都
園林特征:
建築布置隨地勢之高下,充分利用天然水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2、單獨建置在風景名勝區內
唐代,全國各地的風景名勝區陸續開發建設,其中尤以名山風景區居多。如李泌的衡山別業、白居易的廬山草堂等。
廬山草堂
3、依附於莊園而建置
依附於莊園而建的別墅,與唐朝的制度有關。許多官員有城內的宅院、郊外的別墅,同時還擁有莊園別墅,成為顯示其財富和地位的標誌。
唐代的莊園別墅,對唐代文壇中“田園詩”的長足發展,起到了壹定的促進作用。
例如:王維的輞川別業和盧鴻壹的嵩山別業。
三、文人園林的興起
唐代科舉取仕,許多文人以文入官,入官後又不忘吟詩賞景。
文人出身的官僚,不僅參與風景的開發、環境的綠化和美化,而且還參與營造自己的私園。憑借他們對自然風景的深刻理解和對自然美的高度鑒賞能力,來進行園林的經營,同時也把他們對人生的哲理體驗、宦海浮沈的感懷融註於造園藝術中。
第四節 寺觀及其他園林
佛教經過東晉、南北朝的廣泛傳布,到唐代13個宗派都已經完全確立。
壹、寺觀園林從世俗化到文人化
主要表現在:
1、寺觀的建築制度已趨於完善,大的寺觀往往是連宇成片的龐大建築群,包括殿堂、寢膳、客房、園林四部分功能區;
2、由於世俗活動的參與,成為城市公***交往活動的中心,肅穆的環境與人間的愉悅相結合,促進了庭院的綠化與園林的經營;
3、寺觀不僅在城市興建,而且遍及於郊野。
二、其他園林
1、中央政府的衙署園林
多有山池花木點綴,個別還建置獨立的小園林。
2、公***園林
多以亭為中心、因亭而成景的邑郊公***園林。
長安城內開辟的公***園林有三種情況:
①利用城南壹些坊裏內的崗阜——“原”;
②利用水渠轉折部位的兩岸而創為以水景為主的遊覽地
③街道的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