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眼中,蟄是壹個關鍵的氣象日,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意義。人們期望在震驚和打雷的那壹天會有壹場雷雨。如果在蟄之前打雷,會下很長時間的雨。有句氣象民諺:“蟄前蟄,濕壹百二十日。”
由此引申出“聞米如泥驚”的意思,意思是如果驚雷之日春雷響起,那麽無論種什麽都會有大豐收,米價自然會很低,就像泥土壹樣。在描述蘇州風俗的《賈青錄》中也有記載。據說,如果驚蟄當天打雷,那將是豐收的壹年,如果驚蟄之前打雷,那將是歉收的壹年。
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就非常重視驚蟄節氣,把它作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中有雲:“壹場小雨帶來新花,壹聲驚雷起。田家閑了幾天,種田開始了。”民間農業諺語也說,“春耕不可歇,過了驚嚇節”“盡己所能耕花開,農活齊來。”
華北冬小麥開始變綠,土壤還在凍結解凍。及時耙平地面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猶如蒸饅頭不耙地”,這是人們防旱保墑的寶貴經驗。
江南的小麥已經拔節,油菜已經開始開花。對水肥的要求很高,要及時追肥,幹旱多雨的地方要適當灌溉。南方雨水壹般能滿足春季蔬菜、小麥、綠肥作物的需要,防止濕害是重中之重。要繼續做好清溝排水工作。
華南地區早稻播種要快,同時要做好稻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的升高,茶樹逐漸發芽,要進行修剪,及時施“催芽肥”,促進更多的枝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應在開花前施肥。
另外,在老民俗中,每當驚雷前後第壹次轟隆隆的雷聲,母親都會抱著孩子拍拍床上的枕頭,把它翻過來,表示萬物已醒,久久不能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