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時代變遷的感悟的詩句

關於時代變遷的感悟的詩句

1.請問有什麽感嘆歷史、時代變遷的詩句

《過洛陽故城》

(唐)崔塗

三十世皇都,蕭條是霸圖。

片墻看破盡,遺跡漸應無。

野徑通荒苑,高槐映遠衢。

獨吟人不問,清冷自嗚嗚。

《過洛陽故城》

(宋)司馬光

其壹

四合連山繚繞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

其二

煙愁雨嘯黍華生,宮闕簪裳舊帝京。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詩經·王風·黍離》詩經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擴展資料:

過洛陽故城為唐代崔塗與宋代司馬光做的同名古詩。這裏的洛陽故城分別指漢魏洛陽城故城,與隋唐洛陽故城。《舊唐書 地理誌壹》載:隋大業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裏置新都,今都城是也。

崔塗(854~?),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壹帶人。唐僖宗光啟四年(888)進士。終生飄泊,漫遊巴蜀、吳楚、河南,秦隴等地,故其詩多以飄泊生活為題材,情調蒼涼。《全唐詩》存其詩1卷。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實,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司馬池之子。漢族,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原籍陜州夏縣(今屬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過洛陽故城

2.人們在感嘆時代變遷時,可能會吟誦到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裏潼關路。

望西都,意踟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驪山懷古

張養浩

驪山四顧,阿房壹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

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3.感嘆變遷詩句

①池塘生春草,園柳抄變鳴禽。

——(晉)謝靈運《登池上樓》

②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變幻如蒼狗。

——(唐襲)杜甫《可嘆》

③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百丘。

——(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④年年歲歲花相似,度歲歲年年人不同。

——(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⑤人面不知何處去,問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崔護《題都城南莊》

⑥昔時人已沒,答今日水猶寒。

——(唐)駱賓王《易水送別》

4.寫歷史變遷的詩歷史上有很多詩描述壹個時代改變、歷史變遷後詩人的

想到幾首,希望有所幫助 過洛陽故城 詩人:崔塗 全唐詩庫—第679卷 三十世皇都,蕭條是霸圖。

片墻看破盡,遺跡漸應無。 野徑通荒苑,高槐映遠衢。

獨吟人不問,清冷自嗚嗚。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過洛陽故城》 四合連山繚繞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 煙愁雨嘯奈華生,宮闕簪椐舊帝城。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詩經·王風·黍離》詩經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王風·黍離》本篇選自《詩經》“王風”,“王”指王都,周平王遷都洛邑後,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國諸侯,其地產生的詩歌便被稱為“王風”。 “王風”多亂離之作,特別是《黍離》壹詩,歷來被視為是悲悼故國的代表作,但僅從詩中難以看出是周大夫感傷西周的淪亡,倒是看到壹個四處漂泊的浪子形象,聽到他因流離失所而發出的憤怒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