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皇宮是封建權力的象征,是中國最高的政治中心。統治者在宮中的壹舉壹動,往往會對國家的方方面面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對皇宮裏的壹切都非常關註,許多關於皇宮歷史的故事都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但歷代皇宮都是絕對的禁地,深宮裏的人和事都與社會隔絕,被嚴密厚重的幕布罩住。所以那些代代相傳的宮廷故事,往往夾雜著許多似是而非的成分。關於“發動午門斬首”的各種傳說都是如此。
“午門斬首”說在正史記載中找不到,屬於民間傳說。特別是在壹些歷史小說和戲曲中,有很多這樣的情節,影響很大。但是它的產生和流傳的歷史並不是很長,到了明代才開始存在。這是因為傳說本身與“午門”的歷史密切相關,宮門的名字叫“午門”,發生在元末明初。
自古以來,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都修建過宮殿,其中數百座深諳史記。但是,在元朝以前,並沒有“午門”這種東西。就秦代阿房宮而言,規模較大,項羽入鹹陽“三月火不滅”1,但沒有午門的記載。在漢代,長樂、未央宮和張健宮也沒有午門。歷史上未央宮的正門是北門,稱為“北闕”或“武鶯闕”2。張健宮的正門被稱為“羅律”。唐代皇宮的南門是“承天門”;還有壹個著名的“大明宮”,它的正門叫“丹鳳門”。北宋時,汴梁的皇宮正門是宣德門,西京宮的南門叫五峰塔。南宋臨安的皇宮正門,名為“李正門”。少數民族建立的壹些政權也建有宮殿,如南京(幽州)廖的宮殿,正門叫“元和門”;金在燕京行宮的正門叫“楊軒門”;元代宮殿的南門是“崇天門”4。總之,沒有叫“午門”的門。直到元末至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才在南京召吳王,開始修建宮殿。他把皇城的南門命名為“午門”,這是第壹次出現這個名稱,但它是皇城的門而不是宮城的門。《明慧殿》中記載:“吳元年,為新內正殿,名為奉天殿,前有奉天門...還有周代的皇城。城門的南面叫午門,東面叫東華,西面叫西華,北面叫武鶯。明朝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在南京重修太內宮,決定將閥門命名為“午門”6,這是宮殿正門命名為“午門”的開始。後來永樂十五年(1417),朱迪正式在京建宮,壹切仿照南靖宮,但規模過大。其宮門的正門也被稱為午門7,也被稱為五峰塔。從那以後壹直到清朝,壹直保持不變。“推出午門斬首”理論中的“午門”應該是宮殿的南門,也就是紫禁城的正門。所以,既然午門的名稱只存在於元末明初,那麽與午門相關的“推出午門斬首”之說也只能產生於此之後。這不僅可以從中國宮廷建築的歷史方面,也可以從許多古代文學藝術作品中得到論證。
我們以詩歌為例。在元代以前,有壹些詩中詩人詠嘆五峰塔。比如元代詩人陳輔有壹句“簡配牛倩衛,景莊五峰塔”,但指午門的那句就沒見了。直到明初洪武年間,才看到著名學者余振木的第九句:“策馬向午門東”。後來,明孝宗年間的著名學者李東陽也以10寫了壹首詩:“清佩慢隨月徑,絳籠午門應點”。從小說和傳說的角度來看,明朝以前,午門砍頭的故事是沒有的,但是明朝以後,逐漸看到了,也增加了。比如《唐人傳》中,有很多關於午門11引入斬首或斬首的內容。這是中國早期的言情小說。據說是元末明初羅貫中編的壹本書,後來多次修改。其內容主要講述了羅通橫掃北方,薛征服東方的故事。《封神演義》和《嶽傳》中也有關於午門的故事或午門斬首(12)的介紹,寫的比較晚,大約是明朝中期。至於直到清代才大量出現的才子佳人小說、公案小說、雜劇等,午門斬首論也屢見不鮮。這充分說明,這類情節的出現和傳播,只能是在明清時期。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發動午門砍頭的情節內容在明清時期就有制作和流傳,但並不代表當時就有這種東西。因為歷史事實證明,這個傳說是壹個似是而非的誤會。
傳說中所謂的午門斬首對象肯定不會是普通人,因為他們根本進不了午門,更別說在午門斬首了。所以它的對象只能是指那些能進午門見皇帝的封建朝廷官員。
在明清兩代,確實有很多朝臣被斬首。尤其是明朝,殺廷臣的大案太多了。但史書記載證明不是午門外砍的。比如明初洪武時期,宰相胡和大將藍玉被殺,據《明史》記載都是“廢城”。棄城就是“懲城之人,棄之與眾”14,就是在市場所在的曹城裏斬首。明末著名反清將領熊廷周、袁崇煥的冤死,也在曹15被斬首。這說明他們不僅在午門外砍,甚至在京城內也不砍。因為當時普通百姓居住的市場大多在京城之外,城市大多由王公貴族和官府所在地。清朝歷史上大臣屢遭斬首,尤其是西太後那拉氏當政時,她的政敵肅順等人被處死。戊戌變法期間,他殺害了積極推動變法的譚嗣同等六位先生;義和團運動期間,徐景澄等三名高官被處死。但他們不是在午門外被殺的,而是在玄武門外的菜場門口16。這是因為封建統治者殺人不僅是為了用屠夫保護自己的專制權威,也是為了恐嚇民眾,所以他們的懲罰場所大多在市場。另外,在當時的封建觀念下,殺人被認為是壹件很激烈的事情。正常情況下,皇帝是不會讓這個不吉利的殺人地點靠近他的宮殿的。所以自古以來,懲罰人的地方不僅僅是在皇宮門口,壹般都在都城外面。
值得註意的是,午門外雖然不是砍頭的地方,也從未有過午門外砍頭的例子,但不能斷言提到“發動午門砍頭”的故事和傳說純屬杜所為,沒有淵源。因為歷史上確實有很多官員被帶到午門謝罪,也確實有很多官員死在午門外,可見“推出午門斬首”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還是有壹定淵源的。這種事明朝有,大部分發生在“昌朝”。
“常朝”是皇帝為處理日常事務而會見大臣和商辦的制度。明代昌朝的位置主要在奉天門,所以又叫“禦門聽政”。壹般小說戲曲中描寫臣子五表要泄密的早朝制度,主要是指這種服從政府的制度。因為在明朝初期,幾乎每天都有,有時候壹天三次,也就是淩晨,下午,晚上,17。明代舉行聽證會的奉天門,在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後改名為黃繼門。它是清代的太和門,也是進入午門後的第壹道門。因此,在聽證會舉行之前,官員們就在午門外等候。初聽政,皇帝便服上門,文武百官從午門入。磕頭之後,他們站在不同的班裏,依次奏令。藩鎮政府的官員和感謝他們的外國官員都在午門外等著見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當班官員被質疑的事件,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官員“不檢點”。比如失手摔倒在地,或者年老體弱磕頭摔倒在地,或者打斷別人玩耍等等。,妳會立刻被矯正儀詢問。因為在奉天門之前是午門,只要被帶出班,當然是被帶出午門。但這種過錯不會被處死,壹般的處理是:“禦史、序班糾正官員中的疏漏,聖旨:錦衣衛取之;如果妳太年輕,聖旨:饒了他。”19
但另壹個原因就不那麽寬大了,那就是官員如果因為玩物或出主意而得罪了皇帝,往往會被帶出午門,給個“朝廷杖”。庭院工作人員由朝廷工作人員負責,這是明朝特有的對官員的壹種殘酷懲罰。在權杖下被打死是常事。據《明史》記載:“鄭德十四年,南巡被諫止,蜀汾、黃公等壹百四十六人,死十壹人;嘉靖三年,群臣爭大禮,張婷鳳溪等壹百三十四人,死十六人。”總共有明朝,南京北京午門外有五百多名朝臣,死了很多人。
雖然法院工作人員下面死了很多人,但名義上並不是死刑。所以,雖然明朝昌年間所有失儀問朝大臣都與午門有關,都有推出午門的情節,但這和推出午門斬首並不壹樣。清朝以後,朝廷官員的處分已經廢除,清朝皇門聽政的地方也不是午門的太和門,而是遷回幹青門,官員們在那裏等待出庭。所以清朝在昌發生的各種事件,往往都與午門無關。還要註意的是,無論明朝還是清朝,其最高統治者和所有封建帝王壹樣,極其專制殘暴,壹直想用死刑來維護自己的權威。但是對於殺大臣來說,就不是當場推出來那麽簡單了。即使朝臣犯罪而死,通常也是先被逮捕,送到刑部或指定的王公大臣那裏受審,然後再判刑。所以“在午門發動斬首”的情節和傳說,只是小說和雜劇中的戲劇性壹幕。
1史記第七卷項羽本紀。
2《史記》卷八《高祖列傳》。
34《古今圖書集成,經濟編,考典與宮》。
56《明慧典》卷181,《春秋之夢》卷6。
7《孫舊聞考》卷三十三《明宮》。
8《天府廣記》卷四十二。
910《裴賦》第7頁及第1284頁。
11《唐代傳》第壹、十五、五十三章。
12《封神演義》第二第九回,《越傳奇》第十四回。
13《明史傳》第20卷第196頁。
14明史卷94刑法記載。
15《明史》第147卷。
16陳宗範編《顏鬥叢考》,第三部分,第七十九頁。
17姚明會,卷十二,禮七,續文學通考,卷八,常朝易。
1819《春秋夢錄》卷八《匡正常朝禦誌》。
20《明史》卷95《刑法誌》三。
21據《姚明惠》卷67中“刑罰”和“張婷”的統計。
《故宮博物院學報》第4期,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