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在柏林》教案

《在柏林》教案

 作為壹名教學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麽寫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在柏林》教案,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在柏林》教案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習環境描寫襯托人物情感的寫法。

 3、閱讀課文,體會戰爭對人民帶來的傷害以及作者對戰爭的厭惡和渴望和平的願望。

  教學重點

 初步學習環境描寫襯托人物情感的寫法。

  教學難點

 體會戰爭對人民帶來的傷害以及作者對戰爭的厭惡和渴望和平的願望。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中國還是外國,戰爭是人民生活中最殘酷的事。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故事。

 二、時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意誌第三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壹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壹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傷亡9000余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三、初讀感知

 1、聽範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難讀的字,註意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註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四、自讀課文,整體把握。

 1、自由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麽?

 2、小組討論,交流。

 3、全班交流。

 (在壹列從柏林駛出的火車上,兩個小姑娘嗤笑由於失去三個兒子而發瘋的老婦人,老兵說明原因及後續即將也上戰場的故事。)

 五、品讀釋疑

 (壹)自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兩個小姑娘“不加思慮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來”說明了什麽?

 (說明了小姑娘的缺乏關懷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淺。)

 2、老兵所說的“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他們的母親”如果改為“她”好不好?

 (“他們的母親”揭示了老婦人和陣亡兒子之間的關系,用“他們的母親”的稱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兒子的極端痛楚顯露無遺。)

 3、第壹自然段的最後壹句“壹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壹眼,隨即車廂裏平靜了”和全文最後壹句“車廂裏壹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兩個“靜”在內涵上有什麽區別?

 (第壹處“靜”只是基於老人眼光的威懾力,是外在的。全文結尾處的“靜”是懾入人心的震驚和痛,是內心的流血。)

 (二)再探文題,品味主旨

 1、老婦人數“壹、二、三”的細節反復出現,有什麽作用?

 方法指導:反復出現的作用是:

 a、暗示戰爭讓老人失去了三個兒子;

 b、表現老人內心無法言說的痛苦;

 c、形成壹個懸念,推動情節向前發展。

 2、文章敘述的是壹列駛出柏林的列車上的事,而課文的題目取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這場戰爭的策源地。作者將文章的背景置於這列由柏林開出的列車上,可以想見,遭受到殘酷戰爭的不僅僅是列車上後備役老兵這壹家,老婦人由痛心到絕望到瘋狂的心路歷程,後備役老兵拋家棄妻的無奈和難以言說的巨大痛苦……這是戰爭中壹個家庭的毀滅,更是千萬個籠罩於戰爭陰影下家庭的縮影。

 六、總結課文主旨

 這篇課文寫的是在壹列從柏林駛出的火車上,兩個小姑娘嗤笑由於失去三個兒子而發瘋的老婦人,老兵說明原因及後續即將也上戰場的故事。反映了戰爭對人民帶來的傷害以及作者對戰爭的厭惡和渴望和平的願望。

 七、推薦閱讀

 本課推薦閱讀《勇氣》《生命的簽證》。

 八、當堂檢測

 九、課後作業

 板書設計

  課後反思

 這篇課文是壹篇小小說,篇幅很短,但是涵義很深。它是壹篇關於戰爭題材的小說,從車廂裏的壹幕鏡頭揭露了德國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本國人民和其他國家人民帶來的災難。

 在教學中,我先以談話的方式說起關於戰爭的話題,讓學生說壹說關於戰爭的詩歌或影視作品等。這樣做的目的是把學生更快地帶進壹種氛圍,為學習課文做準備。然後我按照如下的順序來組織教學:探究標題的深意——逐層剖析文本——從文題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學習本課的寫作技法。每個環節都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每個學生都能夠認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危害。

 學生自我探究的環節進行得不夠順暢,可能是學生年齡小,對戰爭方面的內容了解較少導致的。今後教學中,對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盡量考慮充分,以免出現“冷場”現象。

《在柏林》教案2

  學習目標:

 1、領會文章深刻的主旨,體會文章對於殘酷戰爭的控訴。

 2、領會這 篇微型小說蓄勢和鋪墊的特點,體會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重點:品味文本中的詞句,理解作者蘊涵其中的感情。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話題,創設情境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 中國還是外國,戰爭是人民生活中最殘酷的事。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二、探究標題,想象暢談

 戰爭是統治階級之間利益的驅使。而在戰爭的'陰霾下,處於戰爭中心的廣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在柏林》這個標題看上去很寬泛,留給我們很多想象的空間。

 在未細讀文章之前,學生憑借著已讀過的文章或看過的影片可能對戰爭中人們的生活有各種想象,可以請學生自由發言,所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師可以適當引入戰爭給人民生活和 精神帶來的苦難和摧殘,而後展開對文章的閱讀。

  三、初讀課文,把握情節

 可讓學生簡要復述。

  四、深入文本,層層剖析

 1、兩個小姑娘“不加思慮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來”說明了什麽?

 2、老兵所說的“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他們的母親”如果改為“她”好不好?

 3、第壹節最後壹句“壹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壹眼,隨即車廂裏平靜了”和全文最後壹句“車廂裏壹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兩個“靜”在內涵上有什麽區別?

  參考:1、說明了小姑娘的缺乏關懷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淺。

 2、“他們的母親”揭示了老婦人和陣亡兒子之間的關系,用“他們的母親”的稱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兒子的極端痛楚顯露無遺。

 3、第壹處“靜”只是基於老人眼光的威懾力,是外在的。全文結尾處的“靜”是懾入人心的震驚和痛,是內心的流血。

  五、再探文題,品味主旨

 文章敘述的是壹列駛出柏林的列車上的事,而課文的題目取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這場戰爭的策源地。作者將文章的背景置於這列由柏林開出的列車上,可以想見,遭受到殘酷戰爭的不僅僅是列車上後備役老兵這壹家,老婦人由痛心到絕望到瘋狂的心路歷程,後備役老兵拋家棄妻的無奈和難以言說的巨大痛苦……這是戰爭中壹個家庭的毀滅,更是千萬個籠罩於戰爭陰影下家庭的縮影。

  六、感受技法

 這 篇小說是怎樣表現戰爭災難這壹主題的?鼓勵學生圍繞這壹主題自主批註,組內交流研討。

 教師點撥,可以從情節的設置、人物的刻畫等方面入手探討。

 小說的結尾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勢和鋪墊,結尾時老兵滿含血淚的控訴才更顯沈重。請妳找找前面有哪些鋪墊呢?

 例如壹開始老婦人讓人不能捉摸的數數“壹、二、三”,壹直到小說結尾處由老兵說出她是因兒子相繼死去而變瘋的瘋老太,而“壹、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個兒子的數字。還例如壹開始小姑娘們的嗤笑,當老兵說出真相後車廂裏的壹片寂靜。

  七、布置作業

 以反映戰爭為主題,根據妳已讀過的詩詞或看過的電影,寫壹 篇小小的讀(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