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麽寫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長城與運河》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城與運河》語文教學反思1蘇教版國標版三下的第壹課是《長城與運河》。閱讀這篇文章,我的第壹感覺是,這首詩是引導學生借助長城與運河與祖先做壹次對話。這個對話是非常美的,這個對話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創造奇跡是不朽的詩篇。
作為老師,都清楚長城與運河是用血淚築成,這壹課給予學生是壹種忘卻,是壹種感謝,是壹種欣賞,是壹種享受……所以,這壹課的學習,我們就應該讓學生讀,讓學生誦,讓長城、運河成為學生心中的壹個“美”點。
另外,這壹課還給著學生壹種期待,那就是在飛機上看長城、看運河,這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感受到的,雖然課本上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提供了兩幅非常美的圖片,但那空中拍攝其實也給學生壹種期待。因此,在教學中,我個人認為,老師要用這兩種期待來引導學生讀,引導學生誦,因為學生的期待,才能真正的在自己的大腦尋找、研究、珍藏祖先的奇跡。
擁有這種期待的憑借就是引導學生與學生對話。比對引導學生與古老的長城對話,他們就能夠發現長城的“連綿起伏,曲折蜿蜒”,就能夠知道萬裏長城的“萬裏”是何意,要述說中,就能夠明白祖先創造這個奇跡的過程。飛上藍天,看到那美麗的“綢帶”,妳不想擁有它嗎?妳不想把它放在自己的心中?學生想了,那肯定就會有著親切的交流,就會產生那動人的詩篇,理解那人間奇跡。
大聲朗讀、高聲背誦,讓學生用心與長城、運河對話,他們就會自動產生壹種自豪。祖先創造的人間奇跡,那是非常人文性的。它與自然形成的奇跡不同,因為大自然的創造與人的創造那是不同的美。對話之中,其實也是讓學生感受這種不同。
這壹課還有著寫的任務,就是看圖寫話,把圖變文,這也是對話成功與否的反映。
這篇文章只是為學生列出我們祖先創造的兩個人間奇跡,其實我們祖先創造的人間奇跡非常多,課後的第5題的設計就是讓學生去尋找,去積累,當然也是引導學生續著這首詩寫著尋找的靈感。
《長城與運河》語文教學反思2今天是開學的第二天,因為今年的教學時間非常緊張,所以我在這壹天就準備上新課了。所幸在前天的備課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這壹課,需要大量的'準備材料,課前也讓學生回家準備,自己也上網查找了相關“長城”與“運河”的資料。可能是我預先布置的原因,壹早到校,我就高興地發現,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像戴心悅、陳謙協、金合歡、王天宇、金林城等,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現在看來不少家長都能參與孩子的成長了。特別是金合歡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學老師的原因,還幫我從網上拉了整整兩大張的資料,真是好樣的,為我省去了不少時間。於是,以這些查資料的小朋友介紹開始,我就進入了講課內容。也許平時聽慣了我的介紹,今天聽小朋友的介紹,孩子們聽得可認真了,連平時幾個特愛講話的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我看在眼裏,喜在心上。
有了這幾個學生良好的開頭,我覺得下面的課順利極了,因為這是壹首以詩歌的形式為主的課文,所以我便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壹個寒假的原因,壹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範,然後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但在第二課時指導學生寫話時,我覺得我沒有好好把握住,現在想來真有點愧疚。在指導學生看長城和運河圖片寫話時,我只是提供了壹些詞語供他們選擇,而沒有做詳細的指導,等學生寫後,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話較多,沒有通過觀察對長城整體有個印象,然後再分布重點描述長城的壹個特點,最後抒發感嘆。本來我想:為了讓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寫作,我不必要給他們搭建框架。
可是我現在意識到,對於三年級的孩子需要細致的指導,現在不是放手的時候。看來今後在指導學生進行寫話時,我應該作好充分的準備。
《長城與運河》語文教學反思3今天,將第壹篇課文《長城和運河》結束了,收獲良多。
課前,我和學生分頭查找、收集了大量的長城和運河的圖片。長期的觀察經驗告訴大家,角度不同、註意點不同,是會產生不同的觀察體會的。比如:從遠處觀察連綿起伏的長城,學生發現“長城像拉鏈”。結合長城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把長城比作“巨龍”要比把長城比作“拉鏈”更合適。
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自然、有效地設計教學環節。比如:
(1)文章中“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交待了俯視的觀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寫。提示學生背誦古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借舊知識的古詩理解,體會新知識的描寫妙處。
(2)本冊課文的第壹、二課,都涉及到“長城”。課文《中華人民***和國國歌》中,提到了“築成我們新的長城”,與課文《長城和運河》中的“萬裏長城”比較後發現:前者的“長城”是指壹種萬眾壹心、奮勇向前的精神,後者的“長城”是中國古代的建築奇觀。
(3)觀看網上下載的運河圖片時,其中壹幅的河面上有整齊的船隊,我引導學生根據“人來人往”的詞語,創新出“船來船往”。在語文第五冊的教材中,學過“魚貫而入”的成語,改寫成“魚貫而行”,也可以幫助對畫面的表述。
(4)本課是壹首現代詩歌,分為兩個段落,讓學生在學習第壹個段落的基礎上,比較兩個段落的異同。學生迅速總結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壹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和“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如果在朗讀技巧上在加以更好的指導,讓學生讀出該有的感情來,那就更好了。
《長城與運河》語文教學反思4第壹課時:本課時分三大板塊,第壹板塊預習反饋,根據預習單進行檢測。
主要有:朗讀詞語、理解詞語、搭配詞語、辨析詞語、朗讀全詩等練習。
第二板塊初步感知詩歌內容和形式。根據學習單進行自主閱讀:
默讀全詩,妳發現兩個小節有什麽***同的地方,有什麽不同之處?
讀讀每個小節的3——6行詩,說說主要寫了什麽?
3.用曲線畫出贊美長城和運河的句子。
第三板塊書寫生字。重點教學“蜒”和“譜”,註意左右兩部分的關系。
印象最深的壹個細節是:理解詞語“不朽”時,首先讓學生查“朽”字,聯系上下文選擇正確義項“腐爛”。可是,從字面上理解的話,“不朽”指“不會腐爛的詩篇”,其實是理解不通的。於是我向學生提出這個疑問,請他們深入思考:“不會腐爛的詩篇”其實是說……
有學生回答:是指詩篇永遠存在於這個世界。至此,我們總結出:“不朽”在文中的真正含義是指“永存”。接著,我引導學生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說(英雄的犧牲精神、愛國精神)永遠存在於這個世界,英雄永遠活在人民心中。最後我總結:別看壹個小小的詞語,它也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意思呢。
這個教學細節給我的感受是:在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時,不能停留於字詞的表面,有時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剝繭抽絲,層層剖析,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詞語的含義。這就是所謂的“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鉆研精神吧。
《長城與運河》語文教學反思5《長城和運河》作為本書的第壹篇課文,他以兒童詩的形象出現,本身就是對這本書做出壹個良好的開端。詩雖然不長,卻在字裏行間都表現了中華的偉大和富強,並顯現出壹個人對自己祖國的最大熱愛,最大忠誠。上學期為了趕教學進度,已經上過了這壹課,但經過壹個寒假的休息,估計有些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今天的語文課上非常有必要再復習。但,俗話說“溫故而知新”,今天的復習難道僅僅是復習嗎?
課壹開始,我就請了幾位學生朗讀課文,畢竟是學過的課文,學生朗讀時能做到了讀正確,存在問題較大的是,因為有些學生已經能背誦,再加上詩文瑯瑯上口的節奏感,齊讀課文時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唱讀”現象,看著孩子們興奮地讀得搖頭晃腦樣,我真不忍心打斷他們,但……
“孩子們,老師真佩服大家,這篇課文,我們已經學了很長時間了,但大家朗讀得還是這麽流利,真好。可是,大家猜壹猜,如果,中央電視臺的李詠叔叔,王小丫阿姨,來到了我們班,妳們猜,他們會說些什麽?”聽我這麽壹說,孩子們會意過來了,都不好意思地傻笑了。我接著說道:“孩子們,在我和妳們壹樣大的時候,我看過壹部電視《話說運河》,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壹個白發蒼蒼的解說員,他的解說讓人聽後,如沐春風,從此以後呢,我就經常模仿著他的解說,這樣以來,老師的朗讀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今天,我就來露壹手……”
也許是被我的朗讀感染了,也許是被白發蒼蒼的解說員感動了,也許是小丫、李詠的作用,接下來,孩子們的朗讀已真正成為了感情誦讀,壹遍又壹遍地讀著,壹種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帶著激情品味文字,帶著激情體會詩意,
孩子們收獲的又豈只是感情地朗讀?
半節課過後,我又讓學生結合自己寒假的實踐作業“遊覽壹處名勝古跡”,講講“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的奇跡。”因為有了實際遊覽或是收集資料的準備,孩子們的交流異常熱烈,從: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兵馬俑……甚至到了江陰的興國塔,學生們壹個個聽得嘖嘖稱贊……
雖然,今天的課是復習,但,從感情朗讀到資料交流,孩子讓我享受了別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