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是什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是什麽?

“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意思: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壹點淒涼。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

出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詩歌,收錄於全唐詩

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翻譯

獨自漂泊在外作異鄉之客,每逢佳節到來就更加思念親人。

遙想家鄉的親人們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時唯獨少我壹個人。

註釋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憶:想念。

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市),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佳節:美好的節日。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作品賞析

這首詩的第壹句用了壹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裏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壹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

在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壹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壹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壹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壹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沈。

創作背景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這說明此詩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作者簡介

王維(693或694或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

王維參禪悟理,精通詩書音畫,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因篤誠奉佛,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存詩約400首。北宋蘇軾評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